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譯文】孔子說:“鄰里相處,應以忠厚仁德為美好。不選擇居住在仁者所居住之地,怎么能算明智呢?”
孟母三遷雖然有周圍人影響孩子的教育的因素在,但也是想要自己的孩子能夠與讀書人比鄰而居,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親近仁厚之人,和仁者相處也是修身自省的一種方式呢。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仁德,就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天賦仁厚的人安心于仁道,有智慧的人知道仁道對己有利而行仁。”
不仁之人,不可以久處貧困。久困則為非。不可以長處富樂,常富則驕奢淫佚。仁德者能夠安定自己的本心,為仁無所希求,只為了心安理得,不然就會內心不安。這就是安仁。知者利仁,仁者知行仁為有利于己而行之也。交友必須知其仁與不仁,不仁的人,無論他是貧窮還是富貴,都不可以交往。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譯文】孔子說:“只有仁德的人,才懂得愛人和惡人。”
仁者是有智慧的人,能夠克己復禮,不妄作非為,做惡事,所以孔子才說了這句話。
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譯文】孔子說:“如果一個人立志于行仁道,就不會有所厭惡的人。”
立志于行仁道的人,能夠用人后去對待別人。遇到好人能用善心去對待,遇到惡人也能用善心去勸勉這個人改惡向善。所以一個人如果志于仁,就無所惡之人。應該就是這個意思吧。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譯文】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是用正當?shù)姆椒ǖ玫剿筒粫ハ硎埽回毟F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能用正當?shù)姆椒ㄈ[脫它,就不會擺脫。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任何時候都不背離仁德,匆忙急迫時必定如此,顛沛流離時也必定如此。”
生財有道,功名利祿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所向往的,但是如果為了得到它,就去拋棄自己的仁德,出賣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出賣了自我,違背了本心,一個人的精神狀態(tài)和心態(tài)也會因此缺失,而這些自我意識的調整需要自我本心的認知與清醒,如此,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