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左傳》的這段描寫是真的,那么讓我來試著猜一猜當時發生了什么。
鄭莊公生于公元前757年,繼承君位是在公元前743年。這時候我們的鄭莊公多大?——14歲。試想一下,一個十四歲的小孩繼承君位,那么這個國家誰說了算?我們可以聯想一下我們的慈禧老佛爺。
當時是春秋時期,禮崩樂壞還沒到后來戰國時候的那個地步。我相信武姜作為王室的女眷,在國事上沒有那么大的發言權,但是如果這位老太太真的有心想讓自己的二兒子當國君還真是有辦法的。畢竟十四歲國君的生母要想影響一個國家的政治簡直不要太容易,想想后來的羋月還有秦始皇的母親趙太后就知道了。所以從這一點來看我還真的不大相信這位母親支持自己的二兒子造他哥哥的反。
我更愿意相信這位母親迫于形勢壓力讓鄭寤生繼承了君位。她可能很喜歡他的二兒子,并因此而為他爭得了更多的資源。畢竟當時是封建制,國君封自己的弟弟再正常不過了。
再說那句“多行不義必自斃”會不會是一個十四歲的小孩該有的心機呢?
不大可能吧。
十四歲的國君,國事上應該有世家大族的元老和得力的朝臣來運行著,家事上也多半是母親在主持。他能做的更多的是學習、學習再學習。
那現在再看看莊公的弟弟——叔段。他沒有哥哥的名氣大,所以我查不到他的生卒年份。按最大的年齡算也就十二三歲,這么大一個小孩被封到封地會有造反的心嗎?恐怕晚上還會哭著喊著找媽媽呢。
“鄭伯克段于鄢”發生的時候已經是鄭莊公繼位二十年后了。這時候鄭莊公34歲,段也應該有30歲了。經過了二十年,如果說鄭莊公一直對弟弟有懷疑,那么不會坐視不管吧。這位段如果有不臣之心也不應該等到二十年之后再去挑戰已經坐穩江山的哥哥吧。
基于這些分析,我覺得這件事并不是《左傳》里所記述的那樣。這更像是《三國演義》,——一個基于歷史的大框架和基本人物而編寫的故事,一個反應當時主流意識形態的故事。
《春秋》開篇的那位國君“魯隱公”在攝政稱公11年后,被一位名叫“揮”的公子和后來的“魯桓公”密謀弒殺了。所以孔子他老人家說“春秋無義戰”,很是痛心。也可見圍繞著權力的斗爭從來沒有停止過。
從“鄭伯克段于鄢”這幾個字來看。我猜當時是鄭莊公主動出手打敗了他的弟弟段。至于原因可能是弟弟太招搖,或是不太服他這個國君。總之為了能夠成全霸業,鄭莊公出手解決了弟弟,然后用一系列的動作使自己成為了《春秋》這部魯國國史記載里的第一位霸主。
關于“鄭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我就這么多想法。歷史是個很讓人著迷的東西,那里面有太多太多故事了。我身為中國人真的很幸運,因為我們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有那么多故事供我來讀,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