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中四? 11月28日,持續分享139天
在嬰兒的早期階段,當嬰兒試圖感知、組織和管理他的內在和外在世界多種體驗和刺激的時候,嬰兒無法向母親描述他的感受,但是通過投射性認同,嬰兒能夠誘發出母親心里和它一樣的感受。
? 由此可見,投射性認同是一種原始交流的方法、一種早期客體關系的模型,一種與一個在心理上部分和自己分離的客體待在一起的基本方式。
克萊因認為,投射性認同是一種發生在偏執——分裂態下的心理過程。個體將自體不想要的部分放到另外一個個體身上,接著在對方身上激起自己潛意識想要認同并加以控制的行為,以此來代替處理自身內部的沖突。
? ? 比昂認為投射性認同是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的操縱,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分析師會覺得受到了操縱,以至于不得不在別人的幻想中扮演起一部分角色……”。
比昂把 被卷入成為投射性認同的容器的體驗 比作是擁有一個不屬于自己的想法的想法。他認為,如果父母(或治療師)無法允許自己接受來自兒童(或病人)的投射性認同,那么對于兒童(或病人)而言將會產生毀滅性的影響。兒童依賴他們的父母來作為自己投射性認同的容器,這是正常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比昂將投射性認同視為個體治療,以及團體治療中病人和治療師之間互動的必要形式。
投射性認同的三個步驟:
第一步
是以某些除去自己內心中不想要的部分,并以控制的方式將這部分放入另一個人的愿望為特征的。這個不想要的部分要么是從自體內部威脅破壞自體,要么是這個人感到這部分被自體的其它部分所威脅,它必須獲得安全。
第二步
投射者對接收者施加壓力,迫使接收者去體驗他自己,并以與被投射的幻想一致的方式去行為。這并非想象中的壓力,而是由投射者和接收者之間大量不同的互動所施加的真實的壓力。
第三步
接收者對于投射的心理處理,以及投射者將這些被修正過的投射再次內化的過程。接收者包容或者代謝了這些被投射的感覺和幻想,通過接收者和投射者之間的互動,投射者再次內化這些已經經過接受者消化過的投射。
奧格登強調,投射性認同這個概念并不需要克萊因學派的理論和發展框架作為背景,同樣地也不需要任何其它精神分析流派的框架。尤其是,沒有必要非得將投射性認同和死亡本能、嫉妒或者原始性的攻擊(constitutional aggression)這些概念聯系在一起。
奧格登問,當治療師意識到他是病人投射性認同的接受者時,治療師應該做些什么呢?
他什么也不做。治療師應試圖去感受病人在他內心中所誘發出來的情感,而不是去否認或者企圖驅趕他們。治療師努力去包容病人幻想和感受的優勢就是他能夠逐漸地去理解他所感受到的情感、以及發生在他和病人之間的一切。治療師所接受的個人分析、理論訓練以及他的經驗都有助于他去理解、去包容。
主要類型
臨床中常見有依賴性投射認同、權力性投射認同、迎合性投射認同、情欲性投射認同。
依賴型
使用這種投射認同的人,通常在做決定或需要獨立行事的時候,不管在怎樣的情況下都會有求于人。但實際上這種人是能夠獨立解決問題。
例如,一個19歲的女孩與她姨媽之間的關系。女孩童年時父母離異,跟媽媽一起。但她有許多機會跟她姨媽相處,姨媽在生活上與情感上給予了女孩許多關照。
女孩上了大學,卻仍然保持著在大小事情的決定上均由姨媽作主,也保持著在許多事情上求助于姨媽。甚至上大學(在外地)時要姨媽開車送,放假時要姨媽開車來接。
久之,姨媽有了不舒服感,內心有種不平衡的怨惱“你這么大了,怎么啥事還依靠我,況且你還有母親呵”,姨媽也終于能直接拒絕侄女的一些請求。
但拒絕之后,女孩的一系列反應是:委屈,對姨媽哭訴中帶指責(你一直對我都是最好,現在這樣無情);沮喪與懷疑(對咨詢師表達:原來姨媽是那樣喜歡我,為什么她這樣呢,是不是我不好了?);無助與無奈(對咨詢師表達:我感到很孤獨很無奈,雖然我有母親但她自己都無能,也幫不了我,姨媽很能干也很愛我,但好像她不愛我也不幫我了。我明顯感到,我是寄人籬下的!我好可憐好無助呵)。而女孩姨媽的反應是:又氣惱又內疚。
女孩說,“其實我并不是不能做那些事,而是姨媽現在對我的那種態度分明是對我的討厭”。但女孩不清楚,她為何要依賴姨媽做她能做的那些事?姨媽的態度為何那么傷害她?當然,要分析的話題有很多。還是回到投性射認同的話題。
識別依賴性投射認同不難,凡是當事人以各種形式向你表達“如果你不幫我的話,我就走投無路”“如果你不關心我,我就活不下去了”,甚至以歇斯底里、自殺相威脅的行為,都是采用的依賴性投射認同,在迫使別人關心或幫他。可往往那些“心軟”的接受者不得不就范,而陷入當事者無條件地索取和求助中,成為了當事者情感控制的對象。
凡是治療師感到來自對方的壓力、控制、榨取感,透過這些負面感受,能夠識別對方使用的是依賴性投射認同。這樣看,是人的依賴情結和被依賴需要在制造投射性認同。
權力型
使用這種投射認同的人,通常是誘導出他人的軟弱、無能感,從而實現自己的控制欲和權力欲望。
例如,有的人在工作環境中,總表現得盛氣凌人,實際是一種無意識的強迫自己的逞強;特別對領導和同事的交流中,總是顯示他“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的厲害,實際是一種無意識的虛榮需要。
在咨詢關系中,他會無意識地表現得――他什么都懂,甚至會講出許多高深的哲理,或提一些刁鉆的問題,或總是否定你的意見……讓你感覺到“他的強勢”“你不如他”的無助感和壓力感。
這樣看,是一個人的自負,或自卑(害怕被瞧不起)在驅使人投射性認同。
迎合型
使用這種投射性認同的人,通常是竭力誘導他人身上的內疚和感激之情,從而實現自己的成就和拯救欲望。
例如,一個女士述說,她在生活中對人特別地好,從來是為別人著想,總是幫助別人,但總是得不到別人的理解,甚至在關鍵時候得不到別人的幫助,為此他傷心不已也憤憤不平。
在咨詢中,有的來訪者總顯得很謙卑順從,不時地對你的依著、聲音、觀點呵是贊口不絕。這些人的行為給你的感覺是“這人真好”的被寵被認同的感動,久之你會有一種說不出滋味的無形的壓力感,那實際是不舒服的感覺。
迎合(或討好)型的人,未建構足夠好的自我同一性。因缺乏自我認同,才渴求他人的認同以讓自己感覺有價值。不過是以“自己缺失的意義,只有在他人身上尋找”的投射性認同而達到。
所以神經癥患者在人際關系中,總是按幻想中的“理想自我”投射給他者,如果他者認同了投射過來的“理想自我”,便會沾沾自喜,甚至有感激之情。如果究其心理根源,迎合投射性認同的背后是分離焦慮,或說討好的動機是接納情結。那些什么過度認同、假性認同、夸大認同,都是人的壓制不滿、害怕拒絕的防御,也可說是人渴望被接納的主要手段。
這樣看,是人的被接納、被認同的渴望在搞投射性認同。
情欲型
使用這種投射認同的人,性是生活的主題。當事者是通過性的方式來建立關系,并以性保持的關系來誘導他人的情欲反應,從而滿足性欲和控制欲望。
這一投射性認同模式,是比較容易識別的。并且很容易分析到,是當事者內心的性饑渴、性沖動、依賴情結等,在制造投射性認同。(摘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