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關注“科長”——賈樟柯是因為同是山西人的熟悉作祟,那觀看這部影片,便是較為個人的情懷所慫恿。
并非懷著特為明顯的功利目的去看這部影片,甚至比不上不久前聲勢浩大的《港囧》要來的急切,只是正好碰上周末,正好較早吃過晚飯,較早的萌生要去電影院轉一圈的意念,也正巧遇到了排片時間較為吻合的《山河故人》。
尷尬——這是我從這部電影中讀到的,貫穿始終的一種情懷,不論是我提早來到電影院,看到或攜家帶口,或是情侶相伴的人群后轉身逃離的恐懼,還是看到寥寥無幾的影廳鴉雀無聲的等待,抑或與朋友圈熱鬧相比,現實中的更為冷清,無所不在流露一種人生處處不無尷尬的境遇。
沈濤夾雜在張晉與梁子不知取舍之間的為難,面對梁子一拳揍向張晉后的窘迫,梁子要遠走他鄉的訣別,時過境遷后的重逢,梁子重病后的探望,與兒子相見后的隔閡,兒子到樂在澳大利亞與父親溝通的語言障礙,與可做自己母親的張艾嘉談戀愛……此間種種,劇中人在不斷尷尬,觀影者也在為他們的尷尬所尷尬著。
《山河故人》所講述的,像是一盆在水中泡著的淀粉,底部是歷經時間后沉淀好的過往,中間是渾濁不堪但仍著逐漸變為沉淀的現在,最上層則是激勵現實中的我們努力活下去的希望,我們總在為了最上層看似清澈無比的將來放下不斷懊悔的過去與不甚滿意的當下,但當過去沉淀成記憶,清澈的未來卻始終還是未來,當下仍舊是渾濁的當下。
沈濤大概是這樣說的:”你生命中的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沒有人會陪你一直走下去?!彼钦f給她兒子聽的,兒子名字叫“到樂”翻譯成中文就是dollar,沒錯,就是美元,這是從始至終一直愛著美元的爹給他起的。影片用不同的畫幅講述了1999到2014再到2025年,1999年的梁子是“過去”,2014年梁子帶病歸來,沈濤的父親去世,成了“過去”,2025年,與父親張晉定居在澳洲的到樂于遠隔大洋的母親各自成了“過去”。似乎我們周遭的一切都被時間沖刷的體無完膚,總在懷念過去和祈望未來的當下搖擺不定。十年是一個坎,仿佛它能明確標記出過去與當下的分界線,每一個十年過去,當下終于沉淀為過去,這段過去便不再有對與錯,是與非,只留下“當時其實挺美好”的映像,就像梁子回家后問沈濤:“還在唱傘頭秧歌?”沈濤回:“再也寫不出那么好的詞了?!蹦嵌卧~代表的過去很美好嗎?1999年,沈濤未婚,梁子還在煤礦做著“管燈”的工作,張晉開始發跡,似乎是挺美好的,然而,三人之間微妙的關系,透露出背后的暗流涌動,沈濤處在中間,我不相信她看不透,梁子與二人鬧掰遠走他鄉,留下沈濤獨自不舍的背影,我想沈濤當時一定愿意時間再慢點,慢點,這樣,梁子就還沒走遠,如同2014年與到樂坐在綠皮車上,到樂問她:“媽媽,我們為什么不坐飛機或者動車啊?”沈濤說:“因為這樣我就可以多陪你一會。”然而,時間并非為此能夠減緩,仍舊一分一秒地將未來變成現在,將現在變成過去,將過去變成回憶。
片頭是極盡熱鬧的場景,生活在1999年的眾人在迪廳中隨著《go west》熱舞?!翱崎L”曾解釋,這是自己記憶中對于青春難忘的部分,鏡頭中的三人意氣奮發,似乎濃縮了所有人緬懷過去的終點。對于現在的一切,我們都不太滿意,意氣奮發的時代似乎總在過去,不論是梁子看完病從醫院出來時經過一頭被關在籠子中的猛虎,還是2025年的張到樂想要離開張晉而做的無畏努力,我們總妄圖去改變一些什么,可時間不緊不慢,依舊前行。我們的一生,不過是一條時間線上的起點和終點的集合。有的人長點,有的人短點,然而總歸有結束的一天,我們改變不了時間,因此,我們從未能改變什么,包括我們自己。2014年,年幼的張到樂站在河邊,沈濤掏出包黃鶴樓,準備抽煙,張到樂說:“媽媽,抽煙不健康?!痹倏?025年的張到樂,能熟練地拿出一根煙點著。
最終,張到樂成為所有人悲劇的化身,離開故土(中國),忘掉了母語,漂泊在外如同無根浮萍,就像片中張艾嘉所扮演的教師在課堂上詢問他的父母時,他說他沒有父母,自己是試管嬰兒,之后,再次說起這句話時,他借用了張艾嘉當時反駁他的那句話“就算是試管嬰兒,也有父母啊”。他生活在灰暗的當下,總想提醒自己忘掉現在,尋得自由,多次與父親張晉進行不太友善的交談無果后,他與張艾嘉所扮演的教師產生了畸形了愛戀關系,他的悲劇如同課堂上同學的一句戲謔的話:“你的名字起的沒有遠見,現在美元都貶值了。然而,他始終想努力忘記的,正是他怎么也忘不掉的那部分,他仍能翻出記憶底關于母親的部分”濤,波濤的濤“。
整部片子令我動容的兩個地方,一個是開場的群舞,一個便是結尾的獨舞——沒有人能陪你走到最后,就連沈濤身邊陪著的狗,都是換了又換,沈濤最終還是沒能和兒子再見,在又一次的等待中全片結束。
而 我們依舊在當下正在沉淀為過去的等待中期待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