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遲早是要分開的。
山河故人,很文藝的電影名字。當時沒來得及去影院支持,到今天,才看了這部電影。這部電影僅有幾千萬的票房,但的確是一部走心的影片。在商業電影的大趨勢下,這部影片,就顯得不那么隨波逐流。這部影片的受眾群也是極小一部分人,是家庭劇情現實題材的電影,但影片仍舊透露著文藝氣息和一種人文主義情懷。
山河故人的導演是賈樟柯,中國第六代代表導演之一,來自中國基層的民間導演。第一次聽到賈樟柯這個名字的確是因為這部影片,而之前的確也沒看過賈導的影片。后來又在一本書上再次看到賈樟柯這個名字,也講了一些賈樟柯的經歷。原來,賈樟柯拍了這么多電影,《天注定》《站臺》《三峽好人》等。賈樟柯的電影總是現實主義里體現著人文關懷,大多是反映農村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山河故人也是賈樟柯情感的一種寄托吧。
山河故人的背景是山西汾陽,正好是賈樟柯的家鄉。賈樟柯應該是把自己記憶中的山西以及代表性的東西呈現給觀眾。影片講述了汾陽姑娘沈濤一家三代人從1999年到2025年情感、時代變化的故事。三個時間段,三個地點,一個完整的不圓滿的故事。
第一個時間點是1999年的山西汾陽,汾陽姑娘沈濤陷入了與小鎮青年張晉生和梁建軍的三角戀中,她最終選擇了追逐金錢的張晉生,梁子則只能郁郁離開。影片第一片段里結束的場景是張晉生與濤生了小孩,并取名張到樂,用張晉生的話來說就是要賺很多美元給孩子花,所以取名到樂,就是美元的英文Dollar的諧音。“文峰塔上升紫氣,邁步走向新世紀。”1999年正好是邁入新世紀的那個時間,文峰塔在電影中也是一個代表性的建筑,一看到這座塔就代表是在山西。
第二個時間點是2014年,15年過去了,物是人非一場空,反映時代變化的就是濤手里的手機變成了蘋果6。2014年,沈濤與張晉生離婚,張晉生帶著兒子Dollar再婚并去上海生活,而梁子因為身患絕癥回到家鄉,他在無奈之下找到沈濤借錢治病。由于沈濤的父親去世,Dollar回到了汾陽參加葬禮,沈濤深感兒子的變化,知道他不可能留在自己身邊,只是把家門的鑰匙給了他。影片第二個片段里那條小狗依舊還在,第一段里濤抱著這條狗的時候說能活15年,張晉生接了一句話,那時候我們都已經40歲了,都到2014年了。如今15年過去了,狗還在,人卻已經去了遠方。
第二個片段里算是最是最讓人窩心的一段,濤的父親在外地意外離世讓人窩心。梁子病重回到山西老家與濤再度重逢,兩人心中還是有彼此的,當初,濤結婚時送去的請柬依舊還在,只是落了灰,濤把當初梁子送她的鑰匙重新歸還給梁子,悄悄的把那份介乎請柬拿走了,這一切像沒發生過一樣。濤與張晉生離婚后,孩子Dollar判給了經濟條件更好的張晉生,直到濤父親的殯禮的時候七歲的兒子才再次與濤見面,之后,再也沒見過母親。七歲的到樂已經不記得濤了,與濤變得生疏。當濤送走到了的時候座的是慢火車,到了問“為什么車這么慢?”濤回答“因為我想與你帶呆時間久一點。”最后,濤給了Dollar一把家里的鑰匙,并且說道“到樂,這是你的家,隨時可以回來。”之后母子倆再也沒見過面,Dollar也一直把那把鑰匙帶在身上。
第三個時間點是2025年,地點是澳洲,Dollar長大,在中文學校學習,認識了張艾嘉飾演的老師,老師與前夫離婚后,也處在一種不安定的狀態中,恰好與進入叛逆期想要追求自由的Dollar心靈相通,兩人發生了一場忘年戀,Dollar雖然一直掛著母親給他的鑰匙,但他已經想不起母親的名字,只記得她叫濤,波浪的意思。Dollar之所以這樣,大概是因為中文老師給了Dollar一種母親的感覺,在澳大利亞Dollar沒提過母親,與父親張晉生交流也是語言不通,靠翻譯軟件交流,父愛也是缺失的。缺失的父愛與母愛導致了Dollar的忘年戀,在中文老師面前,Dollar總能回憶起似曾相識的畫面,那畫面就是自己的母親濤,只是時間太久,什么都忘記了,留下來的只有那把戴在身上的鑰匙了。影片最后終是沒給觀眾一個圓滿的結局。只是Dollar對著大海叫了聲濤,而濤似乎能夠聽見,牽著狗到了大雪地里跳了年輕時候的舞曲,影片就這樣結束,讓人意猶未盡。
影片采用了山西方言與普通話以及英文。其中山西話占了很重的戲份,聽著很有地方親切的感覺,山西話與我們這邊的方言也有點相似。濤父親去世的那場戲,殯禮的形式都是農村所特有的殯禮。賈樟柯所呈現的仿佛是山西原生態的風俗與習慣。連關公像也出現了好幾次,估計是和當地的風俗有關吧。賈樟柯出生于山西汾陽,正是影片的背景所在地,所以賈樟柯才能更好地去向觀眾詮釋山西汾陽的樣子,觀眾也有更深的感覺,影片才更加真實與現實。
影片從頭到尾都很有年代感。影片里鑰匙出現了三次,鑰匙代表了一種信物,情侶之間的,母子之間的信物。影片中三個片段都出現了餃子,餃子代表了一種親情,最后濤出現的場面都是在包餃子。影片還表達了家鄉的歸屬感,濤的父親去世的時候要回到家鄉,梁子病重的時候要回到家鄉,張晉生遠在澳大利亞都是一口濃重的家鄉口音。落葉歸根,也許也是賈樟柯要表達的一方面。
其中,最能代表年代感的就是兩首歌曲,一首是葉倩文的《珍重》,一首是美國歌曲《go west》。賈樟柯自己也說了選這兩首歌的原因:《go west》這首歌是當時的迪廳金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青春記憶。而《珍重》卻給人一種江湖相濡以沫的情懷,有情有義,《山河故人》是一部有情有義的電影,所以不自覺的使用了這首歌。
這兩首歌90年代的流行歌曲在電影里貫穿始終,反復出現,既是對時間流逝的點明,也一次次地將影片中所要傳達的情感渲染到最大化。
《go west》分別出現于開頭和結尾,代表著年輕歲月,最后濤就著這首歌曲跳舞仿佛回到了那段時光。《珍重》出現了三次,1999年,一對男女走進沈濤家開的電器商店,用臺式音響試聽CD;2014年,在沈濤送兒子到樂回上海的火車上,母子戴著耳機共享;2025年中文老師Mia向學中文的學生們介紹粵語老歌,放珍重這首歌。所以影片里Dollar長大后雖然忘了在哪里聽過這首歌,但《珍重》無疑深深地刻入他的身體他的靈魂,成為他不自知的一部分。
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不論是劇中人物最終的天各一方,還是現實中屬于70后的時代記憶的迪廳和錄像廳的沒落與消失,都是這句話最好的印證。而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對它們的紀念。山河代表著大自然,故人代表著老朋友。很多年過去,山河依舊在,只是故人卻不知到了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