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7《薛兆豐經濟學講義》閱讀總結#
10/10第十章113-115講
知行三問
【1.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今天所讀內容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1,在投票的情況下,公共選擇的結果相當于中位數,由中位數決定;而在市場里,公共選擇的結果則由平均數的位置決定。
2,在任何一個選舉中,不管那些參選人的政治理想原來是怎樣的,只要他們想獲得勝利,在競選中存活下來,就必須選擇那些能夠討好中間選民的政綱。這是政治選舉的經濟學分析當中非常重要的中位數投票人原理,也就是說要獲得最大多數的支持,參選人就要去迎合那些中位數者的偏好。
3,用選票投票和用鈔票投票會有一個根本的不同:用鈔票來投票不僅能反映出選民對不同選項之間的排列順序,還能反映出他們對不同選項偏好的輕和重,因為不同的價格能夠反映出量的不同。而用選票投票,只能反映出人們對不同選項之間偏好的順序,卻沒辦法反映出他們偏好之間的輕重。
4,民主為何會產生不良經濟政策?傳統公共選擇學派的理由一:選民是無知的;二:理由之二:選舉機制天然容易被利益團體操縱。
5,威特曼的結論是:民主制度下產生的經濟政策就是好的政策,因為它恰恰反映了聰明的、有理智的選民所需要的經濟政策。這樣,人們對經典的公共選擇問題—民主為什么會產生不良經濟政策—的研究就陷入了困境:民主制度沒毛病,選民要什么政策,就得到什么政策,批評民主體制下的經濟政策的經濟學家們可以休矣。
【2.啟發和收獲】給你帶來了哪些啟發和收獲?
人們在需要承受代價的時候就會變得理性,在不需要承受代價的時候就會放縱自己的無知,就會放縱自己的感情和偏見,去支持那些無效的經濟政策,讓自己錯誤的觀念、不負責任的觀念對別人造成影響,產生巨大的外部負效應。
【3.行動和改變】你可以做出哪些行動來改變你的現實生活?
問: 我們經常見到很多人,在處理私人事情的時候還是比較自私、喜歡斤斤計較的,但是一旦討論公共問題的時候,他們就變得非常慷慨、非常大方,你能舉一個這樣的例子嗎?他們這樣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答: 歐洲某著名媒體做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在路上隨機詢問了幾名行人,國家是否應該接收難民。行人的回答都是應該,并舉出了許多支持的理由。但是當記者問他們,剛好有幾個難民需要解決,是否可以安排住宿,行人就尋找各種理由推脫,無法接受難民。這在社會心理學上是責任分散現象的典型案例。當與自己的切身利益無關時,人們傾向于客觀地對待,而一旦涉及私人利益,就會斤斤計較。這是因為如果涉及的人群較多,責任就會分散,人們傾向于把責任推給他人,而不會挺身而出。但是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責任只有自己承擔,無法推卸,因此變得斤斤計較也是情有可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