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信條?信條即信仰并遵守的準則。作為教師,我的信條是什么?還未讀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我們的信條》之前,自己一直將以身作為作為自己必須遵守的準則。
認真拜讀陶行知先生的信條后,欣喜地發現在諸多信條之中,其中就有一條令人感到很熟悉,那就是——
我們深信教師應當以身作則。
這與自己當初的想法不是不謀而合嗎?以身作則,說起來簡單,其實真正做起來并沒有那么容易。
既然要以身作則,那么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就必須先做到;要求不能做的事情,自己堅決不可以觸碰。
每天孩子們七點四十五之前上課,我要求自己比他們至少提前五分鐘到班級,看看他們來校的狀態,組織他們進行早讀。每次,只要是有自己的課,我總是會提前到班級做好上課前的準備。有的同事調侃我去得太早,我卻覺得早點去,自己更加從容,也可以和孩子們聊聊天,拉近距離。
在我執教的班級中,要求學生學會做文明的好少年??墒?,有時候,有些孩子因為家庭環境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不時會冒出一些臟話。我會要求他們說說為何要那樣說,只要并且還要讓他及時向對方道歉,且在與同學交流的時候多用文明語言。我不僅是這樣要求學生,同時也嚴格要求自己再生氣也不能說不文明的語言。
執教十多年,自己努力用自己積極的行為影響著孩子們。可是,有時候自己一些不當的教育行為卻無法起到很好地教育作用。
記憶中,有一個叫嘉的孩子,他的性格開朗,很淘氣,喜歡和同學們開玩笑,可是有時候開起玩笑來卻把握不住度。
一日中午,我像往日一樣,來到嘉的寢室巡視。當我走到離嘉的寢室不遠的地方,聽到一陣嬉鬧聲,我猜想其中可能有嘉參與。果不其然,當我踏進房間時,看到嘉壓在一同學身上正做著親密的動作時,我的腦袋一下子懵了,我真懷疑自己是否看錯了,才這么小的孩子怎么可能,但我再仔細一看,真的沒錯。
那一刻,自己意識到孩子的行為不夠恰當,心中便冒起一股怒火,將在上鋪的嘉叫到面前,還未來得及問清楚他們在干什么,自己就開始暴風驟雨般的批評了。孩子自知有錯,所以也沒有說什么。
當自己狠狠批評他之后,自己開始陷入深深地自責之中,為何當時不采用冷靜式的教育?為何不能心平氣和地找他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那樣的批評就能很好地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嗎?也許孩子只是覺得好玩,并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樣,自己的做法是否太過于武斷了?
這讓我不禁想起了陶行知對待一個犯錯誤的孩子。他不僅很冷靜地對待那個犯錯誤的男孩,而且還給孩子以獎勵,巧妙智慧的方式讓人心生佩服,這才是教育美好的樣子。
在以后的教育中,每次當自己感到很生氣很想發火時,總會用當時那個反面的教育例子告訴自己要多想想好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要想給孩子們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除了以身作則之外,還應不斷提高自身修養,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更新教育理念,努力做一名孩子們喜歡的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