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射雕之情
射雕所涉及的情包含很多方面的內(nèi)容,有友情、兄弟情、姐妹情、師徒情、父母情等,但更加側(cè)重于的是愛情。愛情可以說是這部作品的一條主線,貫徹始終。其中所涉及的愛情有離別之情、有憎恨之情、有嫉妒之情、有單戀之情、有生死之情、也有完美之情。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當(dāng)然是郭靖和黃蓉、楊過與小龍女了。其他愛情總是不僅顯得很波折,也沒有美好的結(jié)局,恐怕這是金庸老先生為了襯托這兩對完美夫妻的表現(xiàn)手法,以歌頌在這個時代對愛情的一種取向與標(biāo)準(zhǔn)。
射雕之愛情不管是何種類型,其實都可歸結(jié)于一首詩,即一詩以蔽之。
這首詩所蘊含的內(nèi)容已經(jīng)被赤練仙子李莫愁悟到了,不過可惜的是她由愛轉(zhuǎn)為了恨,以至于變成了憑一己好惡而殺人的女魔頭。
先賞析一下這首詩-元好問的《摸魚兒》,也是神雕俠侶開篇李莫愁所悲愴的凄吟。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叫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yīng)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dāng)年蕭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fēng)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愁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賞完這首詩,再賞射雕之情,便可理解便可理解其中的愛恨情仇,把握其中所貫徹的主流思想。
從小在古墓長大的赤練仙子李莫愁也是一位善良的姑娘,未曾行走于江湖,不知世事之繁雜,便鐘情于陸展元。而陸展元為了家業(yè),也為了逃避古墓的寂寞,盡管心中尚存對李莫愁的依戀,但最終卻另擇賢妻何沅君。便給李莫愁心中埋下了不可抹去的陰影,由對愛的渴望轉(zhuǎn)為用仇恨甚至殺人的方式來達到內(nèi)心的滿足,這便造成不可一世的她最終的悲劇,也牽連了陸家家破人亡的局面。最后殉身于火堆大笑高吟“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也許此時她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情。
常說兩情相悅。一廂情愿只能獨木難支。華箏公主只能揮淚告別于郭靖安達,公孫綠萼為救楊過而自殺,尹志平為小龍女而自刎等。
有緣分就要維護,緣分盡時莫強求,分開也許是最好的選擇,在堅持就是一種無聊的索取,傷害自己。他們的選擇也許是對的,但方法不能取,這就是在當(dāng)時時代的一種局限性吧,也是金庸老先生有意的刻畫,為了主人公的更加完美。
王重陽、南帝、東邪、老頑童的境界更高一層,王重陽創(chuàng)立全真教、南帝號為一燈大師、東邪孤居桃花島、老頑童樂逍遙,也許他們真是看破紅塵了,非常人所能理解。
射雕英雄傳塑造的郭靖與黃蓉堪稱經(jīng)典,郭靖宅心仁厚,黃蓉睿智機靈,經(jīng)過大漠的錘煉,兩人最后游船于大海,看著日落,等待著美好的明天,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保衛(wèi)襄陽,為國為民,鞠躬盡瘁,展示一代俠侶風(fēng)范。
神雕俠侶最完美塑造的就是楊過與小龍女。愛使小龍女因禍得福,情花毒無意之中得以解除;愛使楊過練就神功黯然銷魂掌,堅強活下去的勇氣。十六年后有情人終成眷屬。
最后,楊過悟道:“任你武功再高,就好像洪老前輩和我義父那樣,最后也只剩下一堆黃土。人生匆匆數(shù)十載,唯有恒久不變的就只有‘情’這個字,只有至死不渝的感情,才能長存于這個世上。”楊過已經(jīng)達到了一定的境界,盡管自己武功卓越,選擇的不是在江湖上“狂”一下,而是與小龍女隱居古墓,長相廝守。
看到楊過與小龍女遠去的身影,一位可愛的小姑娘郭襄自言自語道:“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以生死相許?”這是一位剛涉世的天真小女孩的迷惑,也是整部作品以情為主線令人深思的結(jié)尾,也是對我們所有人的發(fā)問。
這兩種經(jīng)典塑造的形象,他們的境界不同,所表現(xiàn)出的選擇也不同,但這是一種超乎功利、金錢甚至生命的至愛;這是一種以人格魅力相互吸引的感情;這是一種有著共同追求而奮斗的真愛,這也許是我們的一種理想與向往吧!
射雕之情,也許能引發(fā)我們一些思考,愛情自古以來就是就是上蒼留給人間的謎題,我們無人可問,無人可答,每個人的理解也不同。
(二)射雕之義
那何謂義?思想多元化的今天,義又何存,又該用怎樣的方式來體現(xiàn)?
在接受多元文化的同時,也許我們會失去一個標(biāo)準(zhǔn),我們是否思考過什么樣的文化才更能符合這個標(biāo)準(zhǔn)呢?中國經(jīng)過幾千年積淀下來的精粹思想文化也許真的需要我們重溫了。
重溫經(jīng)典之追憶射雕-義,用俠義來理解儒、道之道,用儒、道思想來闡述俠義之道。
俠義之道的最高境界-“獨孤求敗”境界。
以獨孤前輩之劍冢分析一位俠客的成長歷程。在這成長歷程中,又何嘗不揭示著深刻的俠義之道?
一位少俠,剛出道總是用著一口天下無雙、鋒利無比的青風(fēng)寶劍,蕭蕭劍氣,意氣奮發(fā);當(dāng)武功精進,成為一名行走江湖的獨行俠時,就用一口未開口的鈍劍,因為此時內(nèi)功沉渾雄厚,鋒利已經(jīng)不重要了;等到他成為一種道義的化身時,也許一根木棍就可以了;等到他真正成為“獨孤求敗”的境界時,手中已無兵器,這時十八般武藝皆以內(nèi)化,達到了融會貫通,變化莫測的地步,隨手一出,便嘯出劍氣,他的內(nèi)心出招已經(jīng)非常人所能猜透。
當(dāng)楊過打開劍冢時,獨孤前輩的每層境界盡顯眼前。
第一把寶劍: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楊過拔出寶劍,劍氣清脆,楊過曰:“果然一把好劍,難怪獨孤前輩當(dāng)年能以此劍技壓群雄”。
第二把寶劍: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持之橫行天下。楊過曰:“重劍無鋒,果然一點都不錯,雕兄,這把劍至少有七、八十斤重,而且兩邊全無劍鋒,怎么能用來殺敵呢。重劍無鋒,大巧不工,江湖上各門各派的劍術(shù),都以輕巧為主,但是獨孤前輩這把劍這么重,打起來一定不太靈活,用來對敵太吃虧了。”這時楊過不能理解獨孤前輩的境界,等到后來,楊過持之縱橫江湖時,他才能真正理解了。
第三把寶劍:四十歲后,不滯于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進修,漸進于無劍勝有劍之境。楊過慨嘆:“獨孤前輩的武功早已達到登峰造極之境,我這個無名小輩,怎能跟他相比呢?”
獨孤前輩的境界已經(jīng)超越功名利祿,達到了一種內(nèi)心樂逍遙的境界,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大境界都是小境界的逐漸延伸。回看神雕,細品俠義。
當(dāng)楊過與小龍女手持玉女劍的時候,少俠的光環(huán)已經(jīng)顯露出來了,義氣奮發(fā),不拘俗套。以楊過為典型的一批少俠也鋒芒畢露,不過成就不同。
在當(dāng)時局限性的沖擊下,楊過歷盡坎坷,幸得雕兄,手持重劍,獨闖江湖。當(dāng)然郭靖此時也內(nèi)力雄厚,功力與日俱增,保衛(wèi)襄陽而鞠躬盡瘁。這是第二種境界的二種典型刻畫。
東邪黃藥師淡泊名利,一燈大師視名利為虛幻,是第三種境界,但周伯通境界為最,胸中空蕩蕩,根本沒有名利二字。因此周伯通被稱為老頑童,一頑童,一種樂逍遙的境界-“獨孤求敗”境界。
儒家修齊治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逍遙游。
郭靖、楊過之俠義之道主崇儒家。郭靖資質(zhì)雖“愚”,但宅心仁厚,當(dāng)楊過感謝郭靖當(dāng)年的悉心教導(dǎo)時,郭靖這樣說:“好,做人千萬不能忘本!當(dāng)年若非七位恩師遠赴大漠去尋找我母子,后來又得七公栽培,我郭靖也不會有今天。”其實楊過不僅經(jīng)歷改變了他一生,其實最初桃花島學(xué)武,黃蓉授之四書五經(jīng)等,對他的影響豈能略之?
郭靖之俠義苦守襄陽、為國為民,稱為北俠;楊過俠之重情重義,稱為西狂。
金庸老先生思想內(nèi)容博大精深,晚輩學(xué)識有限,閱歷尚淺,只能理解至此。
賞完射雕之義,我想我們正處于人生中不同的階段,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就要有不同的境界逐漸追求,如何用古典精粹文化來指導(dǎo)我們?nèi)谌肷鐣m應(yīng)社會,在社會中生存呢?在面對物質(zhì)形態(tài)的繁華,常常缺乏心靈的荒蕪,是否該追問一下我們的內(nèi)心呢?“獨孤求敗”至高境界需要我們追求嗎?
(三)射雕之善惡
孔孟曰:“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曰:“人之初,性本惡。”
佛家云:“人是有善根的。”
追憶射雕,看劇中人,崇善析惡。
我們看劇中人總是分好壞、辨善惡。那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壞人,怎樣是善、怎樣是惡呢?
李莫愁是個殺人魔,這個光環(huán)已經(jīng)成為金庸老先生筆下的典型,也成為世人眼中難變的惡人。其實李莫愁在古墓時還是一個極為純真善良的姑娘,至于她后來的惡人形象,我們不能盲目的批判,而應(yīng)給予一種同情,是她善良的本性賦予一種對愛情的執(zhí)著,正是她的執(zhí)著才演化成為她的極端行為-殺人。假若她像華箏公主一樣,她的結(jié)局會更加完美。她的惡是她的善造就的,無論是善是惡,源于她的鐘情。
楊康認(rèn)賊作父,叛國求榮,與郭靖相比,在當(dāng)時人們甚至當(dāng)世也是令人所不齒。但從楊康的角度來看,他首先是一個孝子,對母親畢恭畢敬,百依百順。他從小就受著金國帝王的熏陶,繼承的是他義父興國的大志,只要不違背他政治利益,則不擇手段。其實在金國人的眼中,他是一個令人尊崇的小王子。他的善惡是政治立場的堅守。
當(dāng)然堅守立場的郭靖,受世人矚目,大俠、仁義、愛國、為民的榮譽集于一身。這無形中也反映了我們心中的一種善惡的取舍。但從歷史進程中,當(dāng)時宋國奸臣當(dāng)?shù)溃瑖浫趸钑灒傩占移迫送觯纳凭褪且环N愚忠,最后還是阻擋不了大元朝的興起,這種愚忠是對歷史的一種阻礙,也變成了惡。
從這個角度說,金輪法王變成了善的化身,并且她也特喜歡小郭襄,本想收其為徒,傳授一身之學(xué)。因此我們就不會再看到金輪法王憎惡的面孔。
人之善惡,以己之見,就是一種悖論,善即是惡,惡即是善,蓋無定論。
人之初,也無所謂善惡,重要的是后天的一種塑造。但我還是相信人都是有善根的,縱然殺人成魔的李莫愁也抵擋不住內(nèi)心對小嬰兒郭襄的憐愛。
善惡無定論,因人之思想、境界不同而異。
我們不要強加自己的思想于別人,要站在別人的立場角度來分析別人,也許別人的善會是你的惡,你的善會成為別人的惡,但只要有利于事物向好的方向轉(zhuǎn)化,則一切為善。
善惡其實就是我們的一種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反映。
如何樹立正確的、獨特的人生價值觀很有啟發(fā),且對別人的思想行為也能做到大胸懷的包容和更透徹的理解。其實人心、人性本就不同,也本沒錯,因為每個人的境遇、環(huán)境、立場不同,只有站在別人的客觀實際情況下才能做得尊重別人,才不會固執(zhí)己見,才不會將自己的思想見解強加于人,但可以用符合大眾化、高尚的人生價值觀來得到別人的認(rèn)可,如此則可悲天憫人、協(xié)調(diào)關(guān)系、放眼未來、心情舒暢,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也許最近自己思想有所波動,面對眾人的行為有所觸動,寫下此篇追憶射雕,面對一切煩惱之事,突然感悟到:“順其自然,坦然從之,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天下可笑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