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金庸先生的鐵桿粉。我是楊過先生的死忠粉。
金庸著作等身,而他的《神雕俠侶》,是我的最愛。
《細讀神雕 問世間情為何物》的作者陳墨先生,1988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被譽為大陸金庸小說系統研究的先驅。他的書,我精讀過的有《金庸小說眾生之相》。此番細讀這一本,更覺自己如此鐘愛的楊過故事,原來也讀得這般浮皮潦草,真真慚愧無地。反觀陳墨先生的千里伏線,頓悟恍然……
(一)
讀罷全書,掩卷而思,個人認為此書給我的最深印象或最大啟發應是三點:
第一,小說類型定位。
作者陳墨先生在開篇的總論里即開宗明義,將《射雕英雄傳》定位為“史詩”,而將《神雕俠侶》定位為“情詞”。陳墨先生從諸多方面論述了他的這一觀點——
從書名即可看出其間的區別:《射雕英雄傳》的重點是“射雕英雄”,形式上是“傳記”;而《神雕俠侶》的重點就是“神雕俠侶”,亦即“兒女風流”,形式上是“詞話”。也就是說,這兩部書雖然有一個“雕”字相連,但重心卻已變化,前者是“英雄”為主,后者是“兒女”為主;前者是“俠義”為主,后者是“情感”為主;前者是“史傳”,后者是“詞話”。
進而,我們從兩部書的回目也可看出其間的明顯差異。雖然都是四個字的回目,《射雕英雄傳》的回目多是《風雪驚變》、《大漠風沙》、《彎弓射雕》、《洪濤群鯊》、《荒村野店》、《軒轅臺前》、《鐵掌峰頂》、《大軍西征》、《是非善惡》等等,《神雕俠侶》的回目則多為《風月無情》、《故人之子》、《玉女心經》、《白衣少女》、《禮教大防》、《絕情幽谷》、《意亂情迷》、《洞房花燭》、《離合無常》、《情是何物》、《生死茫茫》等等。
再進一步,具體看兩部書的開頭和結尾。《射雕英雄傳》是以詩開頭、以詩結尾;《神雕俠侶》是以詞開頭,以詞結尾。
《射雕英雄傳》的開場詩是:“小桃無主自開花,煙草茫茫帶晚鴉。幾處敗垣圍故井,向來一一是人家。”結尾詩是:“兵火有余燼,貧村才數家。無人爭曉渡,殘月下寒沙!”無論是開頭還是結尾,都洋溢著作者對戰爭災難的哀嘆和對歷史的深重憂患,大有悲天憫人之氣。
《神雕俠侶》的開場詞是:“越女采蓮秋水畔,窄袖輕羅,暗露雙金釧。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絲爭亂。雞尺溪頭風浪晚,霧重煙輕,不見來時伴。隱隱歌聲歸棹遠,離愁引著江南岸。”結尾還是詞:“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知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無論是開頭還是結尾,寫的都是個人的情感與心態,離愁別緒,情在景中,全是多情傷懷之意。
《射雕英雄傳》一書開頭的第一個場景,是一位說書人在說書,講的恰是當時的戰爭故事,家國情仇,讓人義憤填膺。作者表示,之所以要在修訂本中加上這么一段說書人說書的故事,是因為古代的說書人正是現代的小說家的遠祖,寫下這一段落,表示作者不忘本源。實際上,說書的“講史”場面,也奠定了《射雕英雄傳》一書的敘事基調。
《神雕俠侶》的開場,地點雖也在江南,但已經是少女采蓮、唱歌,一片歡歌笑語,和平景象,詞中所唱,表意綿綿,與《射雕英雄傳》開頭的戰爭離亂故事大異其趣。更有趣的是,《神雕俠侶》的開頭不僅歌唱者與說書人的身份不同,其聽眾也是大不一樣。
《射雕英雄傳》的結尾是成吉思汗之死,即英雄之死,郭靖回到中原,看到兵火余燼未熄,感慨由衷,繼而以詩結尾;《神雕俠侶》的最后則是楊過與小龍女攜手離去,留下情竇初開的小姑娘郭襄,“其時明月在天,清風吹葉,樹巔烏鴉啊啊而鳴。郭襄再也忍不住,淚珠奪眶而出。”這里是傷情道別,情不自禁,最后以詞作結,余音不絕。
《射雕英雄傳》中最先出現的主要人物,是楊鐵心和郭嘯天。這兩個人原籍山東,因中原被金兵占領,戰火不斷,這才逃難至此,隱居在南宋都城附近的牛家村。他們來此,是不得已。但即使如此,也非長久之策,他們隱居的地方,并不是世外桃源。果然,不久便“風雪驚變”,郭、楊兩家都是家破人亡,從此天各一方。簡單地說,《射雕英雄傳》的故事情節,正是由戰爭背景與人物命運的密切關聯演繹而來。
《神雕俠侶》中最先出現的人物,卻是武三通與李莫愁。一個是滿臉皺紋,滿頭亂發,瘋瘋癲癲;一個是身穿道袍,年輕貌美,癡癡怨怨。二人看似冰炭不容,實際上卻是異曲同工,都是為“情”而來。更妙的是,兩人都是單相思患者,一個為情而發瘋,一個為情而成魔,他們各自尋找的對象恰恰是一對早已過世的有情夫妻。他們的出現,非不得已,而是情不自禁,是謂“風月無情”。而這部小說的基本情節結構,也正是緊緊扣住主人公楊過與小龍女之間的情生情變、聚散離合。
如果要總結《射雕英雄傳》和《神雕俠侶》兩書的不同主題,以及洋溢小說情節之中的“主旋律”,也可以在小說中找到。
前者是全真七子中的丘處機寫給成吉思汗的詩。見《射雕英雄傳》第三十七回書結尾。丘處機作了好幾首憂患黎民、勸成吉思汗不要再征戰的詩,這里僅錄一首,作為代表。
十年兵災萬民愁,千萬中無一二留。
去歲幸逢慈詔下,今春須合冒寒游。
不辭嶺北三千里,仍念山東二百州。
窮急漏誅殘喘在,早教生民得消擾。
后者是書中人李莫愁最喜歡獨自吟唱的半闕詞——此詞是金代大詩人元好問作于金泰和五年的《調寄邁陂塘·雁丘詞》——
問世間,
情是何物,
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
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
別離苦,
就中更有癡兒女。
君應有語,
渺萬里層云,
千山暮雪,
只影向誰去?
……
說到元好問的這首《雁丘詞》,還有一段不能不說的來歷。當年元好問赴并州趕考,偶遇一個獵雁人,對他說了如何捕到一只雁、卻得到兩只雁的故事:獵雁人將捕到的雁殺了,已經逃出羅網的那只雁卻不肯離去,不斷悲鳴,最后終于墜地自殺。元如問聽到這個故事,感動不已,便花錢買下這對雁,將它們葬在汾水岸邊,堆石為記,名為“雁丘”,寫下這首《雁丘詞》,千古傳唱。
這個故事顯然也感動了金庸。在《神雕俠侶》中,他不但讓赤練仙子李莫愁不斷吟唱,而且還在書中改雁殉情的故事為雕殉情的故事,讓郭靖、黃蓉從小養大的那一對白雕,一只為救郭襄而死(而郭襄又是為救楊過而落水),另一只則為殉情而死!更重要的還是,金庸依此意境,寫出一系列動人的情感故事,讓“雁丘”意蘊彌漫書中,真是“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二)
金庸筆下的女主角,我最不喜歡的有三個,第一是小龍女,第二是王語嫣,第三是香香公主。主要是不喜歡她們不食人間煙火的樣子,仿佛有點假惺惺似的,沒有活氣兒,不像個真人兒。試著仔細剖析一下自己,恐怕更是有幾分女人天然的嫉妒心在作祟。
這三個人當中,最不喜歡的就是小龍女。
不是因為她的美若天仙,冷若冰霜;也不是因為她的不通世故,人情白癡。
最關鍵是在于她得到了楊過生死不渝的愛情,而楊過,是我最愛的金庸男主角。
依我來看,楊過和誰在一起,都比和小龍女在一起時快活自在。比如郭襄,比如陸無雙,比如程英,比如公孫綠萼,甚至比如完顏萍。
小龍女又有什么好?心心念念的無非是她的古墓生活,而楊過,那樣一個喜歡熱鬧、天性熱情的人,為了她,就要舍棄故事多多、樂趣多多的花花世界,回那半分生機也無的死寂世界里去,自此天天對著小龍女的臉,就算是花兒,也要看膩了。
其實,我希望楊過娶了這一大票或純真或俏皮或柔情款款或癡心絕對的女孩子,舉案齊眉,快快樂樂,生他個十個八個的小寶寶,那整天得多樂呵。
話是這么說,可是,那就不是楊過了。
鐘愛楊過,恰是因為他的熱烈執著,專一恒久。
所以,“一見楊過誤終身”,只能是無法可想的事情。
陳墨先生的《細讀神雕·問世間情為何物》,特別得我心的,就是關于小龍女的評析,以及楊過對小龍女情感的深度猜測。
這,也是我讀此書深得啟發的第二點。
《神雕俠侶》里的俠侶,指的自然就是楊過和小龍女。楊過人稱神雕俠,雖然個性沖動、情感至上,但是行俠仗義無數,并終于與“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郭靖殊途同歸,自然當得起這個俠字。而小龍女,只當得那個侶字,最討厭的便是“武林盟主”一回,情勢緊急得緊,而她只知與別后重逢的楊過在那里膩膩歪歪,險險誤了我們的少年英俠,讀來實覺不爽。
讀陳墨先生的《問世間情為何物》,可以想見他也必是不喜歡小龍女的,雖然還至于像我等這般討厭這個白衣飄飄的冷面仙子,但欣賞肯定是談不上。他對小龍女的分析,可謂是鞭辟入里。書中有一部分專門談到了《重要人物性格及其相互關系》,關于小龍女,除了與楊過,陳墨先生還專門寫到了她與甄志丙(即尹志平,修訂版的姓名更改所致)、她與公孫止的關系:
與甄志丙:看起來,小龍女與甄志丙的關系,只是受害者與侵犯者的關系。實際上,在小龍女的生命歷程中,甄志丙對她的侵犯,也有某種意想不到的積極意義。當楊過和小龍女兩個人還都在活死人墓中的時候,之所以沒有產生明確的情感變化,那是因為兩個人都還年輕,尤其是楊過,當時還是一個小孩子,在心理上就更是一個懵懂少年,即使是楊過表現出愿意為小龍女犧牲自己的時候,也不是出于明確的男女愛情,而是出于“你對我好,我就應該對你更好”的恩情報答。小龍女開始以性愛的眼光重新打量她和楊過的關系的時候,楊過其實根本就沒有往這方面去想。這時候,甄志丙對小龍女的侵犯,固然是對她的清白的一種玷污,同時也是對小龍女的人性欲望的一種“喚醒”和“證明”,我們必須看到,小龍女以為對方是楊過,因而欣然接受,發生性關系之后,使得小龍女毫不猶豫地公開向楊過表白自己的愛情,并且理所當然地要求對方的表白和承諾。如果沒有這一次侵犯,情形肯定與現在不同。更重要的是,甄志丙的侵犯,真正喚醒了小龍女的性欲和女性本能,使得她從此與前判若兩人,走向新的人生。可以說,甄志丙的侵犯,在小龍女而言,是一種既痛苦也美好的記憶。這當然不是說強暴有理,更不是說,甄志丙的侵犯成了小龍女幸福的源泉,而是說人性的復雜。否則,小龍女在得知甄志丙侵犯自己的事實之后,為何那么長的時間都不能決定要如何處置對方,而只是固執地跟隨對方呢?何以解釋,當甄志丙遇難的時候,小龍女甚至情不自禁地要拯救他的生命呢?
而在本書總論《失貞玉女與斷臂英雄》的一節里,陳墨先生也寫到:
尹志平之所以(侵犯)得逞,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小龍女未加拒絕。小龍女以為是楊過的“胡來”,不疑有他。這才對種種親熱之舉全盤接受。這當然可以說是出于對楊過的愛,同時也可以說是出于小龍女的情欲本身(這是作者在書中始終沒有正面揭開的一個大秘密)。再深入一層,則要追究到“玉女心經”的練習過程本身。可以說是玉女心經的一種直接的暗示、一種必然的結局。偏偏這門功夫是要這樣男女裸體相對,與其說是一種考驗,不如說是一種誘惑。既誘惑了尹志平(他曾看到過裸體的場景),當然也就會誘惑練習此功的小龍女本人。小龍女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圣女,終究又還是一個充滿情欲(又長期壓抑情欲)的凡人。她的失身,實際上是本能的沖動終于打敗了長久的自我壓抑,性欲本能打敗了古墓派的精神理念。如此,她才能走向人間。在這一意義上,小龍女的失貞,實際上是她走出古墓的一種必然的代價,是她走向人間俗世的一種成人典禮,也是對于玉女心經的一種深層次的闡釋。
我看《神雕俠侶》,始終為楊過忿忿難平。他愿以生命去換的小龍女,先是失貞于尹志平,這尚可理解,因為并非小龍女所愿;但是后來決意下嫁公孫止,卻并沒有受到強迫,而是小龍女的自我主張。在這本書里,陳墨先生也論及了小龍女與公孫止的關系:
如果說小龍女與甄志丙的關系比較復雜,那么她與絕情谷主公孫止的關系更加復雜。簡單的理解是:小龍女曾被公孫止所救,因而要表達自己的感激,更重要的是她決定犧牲自己,只有與別人結婚,才能讓楊過不再追求或糾纏,如此才能讓楊過立身于天地之間而不因為師徒之戀違背傳統道德倫常而遭人唾罵。這當然也對。但,在這一切背后,至少還有另外兩個原因,其一,是小龍女喜歡、習慣并且向往絕情谷這樣的生活環境,因為這里雖然不是活死人墓,但與活死人墓顯然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這里與世隔絕,是一個平靜的、可以不受他人干擾地生活的地方。其二,按照小說作者的描寫,小龍女之所以與公孫止相遇,是因為練功走火入魔,具體的表現,就是情欲勃發,情思如潮,不能自抑,這一點寫得很隱諱,但卻非常重要。實際上,被甄志丙玷污之后,小龍女的性欲渴望和人性本能被徹底喚醒,從此不肯沉睡。這成了小龍女的“病根”,在傳統的觀念下,或許會當成“水性楊花”,但在人文或人性眼光的觀照中,這正是人性的證明:到這時候,小龍女才真正從一個沒有生命的冰雕,變成了一個活生生的女性。在中國的傳統觀念和習慣中,性、情感、婚姻三者大多被混為一談,而在小龍女的生命歷程中,與甄志丙發生性關系、與公孫止的婚約、與楊過的傾心相愛,表明了這三者其實并不一致,可以分離。對小龍女而言,這種性愛、情感和婚姻的分離,當然是一種痛苦,但當她沒能及時從所愛的對象楊過那里同時得到三者的時候,純潔的愛情實際上變成了一種缺陷;而痛苦的被玷污、險些成功的婚禮等等經歷,卻變成了人生的豐富的經驗。當然,對小龍女和公孫止的婚姻承諾,也可以做其他的解釋。但無論如何,都會是對小龍女的性格的一種闡釋。
陳墨先生在論及《神雕俠侶》的第一主角楊過的性格時,專門寫了一部分,名為“小龍女情結”。他說:
實際上,楊過的“小龍女情結”,要比我們所以為的“愛情”復雜得多。
首先,我們應該看到,楊過對小龍女的情感態度,至少是在最初,并非把小龍女當成自己的性愛的對象——他曾公開地對小龍女說沒有把對方當成自己的妻子/情人,而是當成姑姑/師父/長輩,因而,楊過甘心為小龍女而死,那是一種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行為,而與愛情/性愛無關。這不僅是因為“初戀時我們不懂得愛情”,對于楊過,此中有著更加復雜的情結性質。也就是說,很明顯,楊過在不知不覺間將小龍女當成了母愛的替代,正如他將歐陽鋒當成了父愛的替代。直到他遇到了陸無雙、完顏萍等人,才觸動了楊過的性愛本能,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究竟陸無雙、完顏萍是小龍女的替代呢,還是小龍女變成了陸無雙、完顏萍的替代?
其次,在楊過和小龍女的關系之中,我們必須看到,這兩個人的性格幾乎截然相反(楊過的性格非常復雜,而小龍女的性格則是非常單純;楊過非常熱情,小龍女則總是相對冷漠;楊過喜歡熱鬧,適應大勝關、襄陽城等地的轟轟烈烈的生活,小龍女則喜歡安靜,只適應活死人墓或絕情幽谷中的平靜寂寞的人生;楊過喜歡沖動、甚至偏激、自己也不大容易明白自己,但一旦站穩了自己的情感立場就會矢志不渝九死無悔,而小龍女則平靜如水,甚至冷靜如冰,像是一座雕塑,對自己的立場和情感不見得有真正堅實的把握)。在某種意義上,楊過愛上小龍女,若不是對小龍女的一種“以心相許”的報答,也是把小龍女當成了一種彼岸的象征,與此同時,實際上也是把對小龍女的追求和兩人的情感關系當成了反抗社會、自我價值實現的一種象征:郭靖/父親/禮教越是反對,楊過就越要去干!重陽宮越是不許楊過在那里談情說愛,楊過偏偏要在那里拜堂成親!我想要說的是,楊過對小龍女的愛,理智的成分可能會多于情感的成分,對待郭芙就不是這樣了,很可能情感的成分大于理智的成分,看起來楊過似乎并不愛郭芙,但那是因為郭芙強烈地傷害過楊過的自尊心,從而在理智上將此人排除在情感的視野之外,然而在當著武氏兄弟的面說出黃蓉將郭芙許配給自己的時候,顯然是楊過一生中最為愉快的時候,這一時刻也可以說是楊過的情感潛意識的直接表露。
最后,楊過對小龍女的愛之所以有增無減,那是因為小龍女根本就不在眼前,苦多樂少,離多聚少,小龍女變成了“彼岸”,追求的過程變成了一種人生的目標,甚至變成了一種存在的證明。這很符合楊過的性格:越是困難的事情,就越是要去做;越是分離就越是情深。在這部小說中,我們發現一種奇異的現象,那就是楊過對小龍女的愛情,更多地表現在分離后的思念之中,也就是說,小龍女的可愛的形象和楊過對小龍女的愛大多是由這種分離后的相思塑造出來的。與此相對的是,當楊過與小龍女重逢的時候,楊過的表現固然包含了重逢的驚喜,但也包含了不斷冒險的“自毀傾向”,也就是說,楊過并不是從內心真正珍惜與小龍女的重聚:第一次與小龍女重逢之后,小龍女建議離開金輪法王所在的酒館,但楊過卻不顧性命地拯救黃蓉;如果說這次救人是楊過將俠義看得比情感重的話,那么在小說的最后,當楊過和小龍女在分別十六年之后再團聚,但團聚之后,楊過立即就提議去襄陽探訪郭襄!進而在襄陽大戰之中興致勃勃地將自己的生命投入戰火之中!當然,這些,都并不是要證明楊過并不愛小龍女,而是說,楊過的“小龍女情結”實際上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
再讀再思,實在有理。
或者,認定陳墨先生此番評論實在有理的原因,與我深愛楊過,同時亦深深替郭襄、程英、陸無雙、公孫綠萼“一見楊過誤終身”而抱憾相關吧……
可是,倘不如此,《神雕俠侶》就不再是《神雕俠侶》;
倘不如此,楊過也就不再是我所深愛的楊過了……
(三)
《神雕俠侶》里的郭芙,是我最厭惡的金庸筆下女性角色之一。另一個,是《天龍八部》里的阿紫。
真的是厭惡,已經不僅僅是討厭那么簡單,比對小龍女、王語嫣、香香公主的反感強烈數倍。厭惡到不想看她一眼,痛恨到牙根都癢癢。
郭芙算是個什么東西,竟敢斬下楊過的一條手臂!致使自小孤苦伶仃的楊過不僅孤苦,更添傷殘。不是刀傷槍傷內傷骨折那么簡單,便是再重的傷好好將養也有望痊愈,然而郭芙這個草包加混蛋是硬生生斬下楊過的手臂,從此再也無法接上!從此英雄獨臂,天殘地缺!
郭靖聞聽此事,勃然大怒,即想斬下郭芙的一條手臂,向楊過賠罪,也作為對郭芙莽撞荒唐闖下大禍的懲罰。可惜黃蓉左攔右擋,終未成功。由此也不再喜歡黃蓉,正是因為她的無度寵溺,養出了郭芙這樣既沒本事又驕橫霸道的女兒,倘只是在這世上胡亂霸道霸道也就算了,但是居然會跑去趁著楊過有傷斬下人家的一條手臂來,當真是囂張至極、可恨至極、該死至極!
郭靖斬下她的手臂,好好教訓一下這個被黃蓉嬌寵慣了的女兒,本來或可從此令郭芙遭受重創,洗心革面,更可讓所有喜歡楊過的讀者出一口惡氣,遺憾的是郭靖終究斗不過黃蓉,亦或并未真的想在這一件事情上斗過黃蓉,郭芙再混賬,終究是他的親生女兒,說到底,即便黃蓉不攔,郭靖這一劍仍然是難以真的斬下去。只可憐楊過,無父無母,世上沒有半個親人,便是他深愛著的小龍女,也不是真的貼心貼肝,人家胡亂講幾句話,她便扭身走了,再無半點音訊,哪里是真正心疼楊過的人?
《神雕俠侶》,自從約二十年前初次邂逅,即愛不釋手,一讀再讀,而眼內每跳出“郭芙”二字,便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而此番細讀陳墨先生的《問世間情為何物》,竟然讀出了一個天大的秘密:楊過愛慕郭芙。
初讀之下,未免驚惶,怎么可能?
然而,仔細琢磨,卻感覺這正是此書給我的第三點啟發,也是最為隱秘、最為精妙之處。
郭芙愛慕楊過,是金庸先生在《神雕俠侶》大結局時讓郭芙于千軍萬馬的亂戰之中頓悟的心底事,而金庸先生在四十回書里也一直留下這個伏筆,讓人隱隱感覺到郭芙混亂而模糊的情感。
然而,楊過愛慕郭芙,卻是金庸先生從未正筆寫過的,更是我從未想過的。甚至在讀了陳墨先生的分析后,仍然認為雖頗有道理但是始終不愿相信。
陳墨先生寫道:
郭芙與楊過的關系,是這部作品中最大的奧秘,也是這部作品中最重要的一條線索,當然,這是一條隱秘的線索。在這部作品中,郭芙存在的重要意義,不是因為她是郭靖和黃蓉的女兒,更不是因為她是黃藥師的外孫女或她是耶律齊的妻子,而是因為她與楊過的奇異關系和隱秘的情感。
也許有很多人沒有注意到,楊過是愛郭芙的,至少是愛慕郭芙的;退一步說,至少是愛慕過郭芙的;再退一步說,至少是在程英、陸無雙、完顏萍、公孫綠萼甚至郭襄等少女中,楊過對郭芙的愛慕最深。
只不過,郭芙太嬌縱、太浮躁、太自我中心了,這傷害了楊過的自尊和情感,而楊過的自尊心極其敏感,楊過的情感又極其脆弱。實際上,楊過是非常自卑的,而在郭芙的面前,楊過的這種自卑表現得最為明顯。
小的時候,郭芙曾因為楊過手臟,而不跟他玩,在桃花島上,楊過與武氏兄弟的沖突,說到底也都是因為郭芙,以至于楊過被驅逐出桃花島,所有這些都給楊過留下了傷害的記憶;然而楊過卻并不真正記恨郭芙,因為他是那樣愛慕她,《少年英俠》中成人之后的第一次相逢,楊過仍然是那樣的自慚形穢,以至于不敢與郭芙相見,甚至起了自暴自棄之心,這無疑都是楊過愛慕郭芙的最好的證明。
楊過從華山下來,聽說郭靖夫婦在大勝關召開英雄大會,因而決定前去探訪,表面的原因是要去看郭靖和黃蓉,其實還有一個隱秘的心理動機,那就是要去看看成年后更加光彩照人的郭芙!此次見面,郭芙又將破衣爛衫的楊過當成叫花子,使得楊過那樣的氣憤,以至于決心要用自己的行動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楊過要這么做正是要在自己愛慕的對象面前洗刷自己、證明自己啊。
楊過確曾明確拒絕過郭靖的許婚,看起來,他摯愛的是小龍女,而對郭芙毫無興趣。或許,他真愛的是小龍女,但這并不能證明他對郭芙毫無情意,否則,就不能解釋,楊過在“勸說”武氏兄弟的時候,把黃蓉的“許婚”說得那樣真切,將“芙妹”叫得那樣親切,以至于小龍女信以為真,從而第三次離開了楊過!這固然表現了小龍女的天真純樸,根本就想不到楊過會去騙人;同時,小龍女聽出了其中的“玄機”也不無可能。對于自己的情感,楊過自己也說不清楚。
楊過對郭芙的情感,在小說的最后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證明,那就是公開對郭芙表示,只要郭芙看得起他,他是多么愿意將青梅竹馬的情感進行下去。也正是因為楊過的這種表達,郭芙受到強烈的沖擊,才終于明白了自己內心深處最隱秘的心事。
楊過對郭芙的情感是隱秘的,也是微妙的,隨時都可以找到某種遮掩。那是因為楊過自己也不見得明白自己的心事,更是因為楊過太敏感和脆弱、深怕表明情感會導致自己受傷,以至于將這種情感強自壓抑。而這種壓抑本身,正是情感和愛慕的表現。
另一方面,郭芙對楊過何嘗不是這樣?對此,小說的最后寫得清清楚楚,只不過,郭芙自己很長時間內都沒有明白,讀者當然也沒有想到。因為,看起來,郭芙和楊過,或者說楊過和郭芙似乎生來就是一對“天敵”,這兩個人一旦走到一起,就會互相討厭,互相蔑視,甚至互相傷害!其實,每一次互相討厭、蔑視、傷害的背后,都是他們之間的“興趣”的最佳證明。郭芙斬斷楊過的手臂,難道當真只是為了她的妹妹,而不是為了她自己——楊過這個家伙,當年就曾當眾拒婚,讓自己丟盡了臉面(對郭芙而言當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而今又拿自己的婚事來開玩笑——如果他是真的求婚當然可以另當別論!——如此,郭芙不斬斷楊過的手臂、又去斬斷誰的手臂?
真的是一個天大的秘密!
楊過有理由愛郭襄,因為郭襄天真活潑卻一念至深,為了楊過曾經毫不猶豫追隨著他跳下懸崖,只求他以后別再尋死,要好好地活下去;楊過有理由愛程英,因為程英溫柔嫻雅而深情款款,為楊過手縫新袍,為楊過“云胡不喜”,為楊過黯然神傷;楊過有理由愛陸無雙,因為陸無雙俏皮靈動而又熱烈熾誠,她與楊過上演過結婚的全套好戲,上過花轎入過洞房,從此情根深種,癡戀一生;楊過有理由愛公孫綠萼,因為公孫綠萼為解楊過情花之毒,獻出了自己青春勃發的美麗生命;楊過甚至有理由愛完顏萍,因為完顏萍柔弱溫婉,我見尤憐。
可是,楊過有什么理由愛上郭芙?
答案或許只有一個——郭芙是楊過少年時代所見到的第一個最美麗的女孩,光彩華美令人不敢直視。小小的楊過或許不知如何表達驚艷的感受,但是那個初遇的剎那,在楊過心里生了根……
陳墨先生對于郭芙,不是也有過一句簡單的評價:得天獨厚的美麗草包。
忘了是讀哪一本書,說到金庸《雪山飛狐》里的胡斐為何癡愛袁紫衣,而永遠忽略了身旁默默相依的程靈素,答案也只有一個——因為程靈素不若袁紫衣那樣美麗。
就是這樣吧。這就是理由。
即便是楊過,也不能免俗。
(四)
關于《問世間情為何物》,讀來確是受益頗多。
最后一定要記錄下來的,是陳墨先生關于郭襄的評價與分析。恰如開篇所言,我最愛的男主是楊過,而郭襄,則是金庸作品中我最喜愛的女性角色。
陳墨先生關于郭襄的論述:
身份:郭靖和黃蓉的女兒,黃藥師的外孫女——外號“小東邪”,郭破虜的雙胞胎姐姐,襄陽城的“危城女嬰”,丐幫幫主魯有腳的忘年之交,金輪法王曾一心一意將她收為自己的傳人。對楊過一見鐘情且矢志不渝的姑娘,也是楊過和小龍女非常喜歡的小妹妹。
形象:郭襄的第一次出現還是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被李莫愁收養了幾個月,然后很快就是十六年后,郭襄再次出現的時候,已經是一個亭亭玉立的美麗少女。她的容貌也許沒有姐姐郭芙那樣嬌艷,但肯定要比郭芙顯得更加清秀。這是一種骨子里的美麗,越看越美的那一種。
性格:一個美麗的小精靈。
郭襄的性格可以從“小東邪”這一外號去考察,這個外號表明,她很像自己的外公,那就是說她非常聰明,也非常淘氣,做事根本不依常規,看起來總讓人覺得匪夷所思。如果說東邪與“小東邪”的區別,那就是后者更加可愛。
另外一條思路,就是與姐姐郭芙的對比中去考察,如果說郭芙的性格是繼承了父母親的缺點的話,那么郭襄的性格就是繼承了父母的優點,即既有父親的善良俠氣,又有母親黃蓉那樣的聰明伶俐。
還有第三條思路,那就是金輪法王要收郭襄為徒,理由是覺得郭襄有法王的二弟子達爾巴那樣的忠誠,又有三弟子霍都那樣的聰明睿智;反過來說,沒有達爾巴那樣的愚鈍的毛病,更沒有霍都的涼薄寡恩的缺點。
還有最后一條思路,那就是郭襄有很多的朋友,與姐姐郭芙完全不同。無論是作為丐幫幫主魯有腳的忘年之交,還是金輪法王的中意傳人,或者是在風陵古渡老店中讓那些陌生的客人產生極大的好感,或是與西山一窟鬼中的人物和萬獸山莊史家兄弟相處時的從容和親切,無不證明,這個小姑娘幾乎人見人愛。
當然,另一方面,郭襄的這種心無俗念、胸無城府、不講門第出身、但看是否投緣的與人交往的方式或性格,也會讓親人擔心。據說,黃蓉就為自己的這個小女兒的“小東邪”的性格操碎了心。否則,在她生日的時候,一些她根本沒有見過的人不期而至前來給她祝壽,她居然會毫無戒心地將他們帶到自己的閨房,而且酒菜招待?不然,她也不會把自己的丫環取名為“小棒頭”。實際上,還有一點也非常值得一提,那就是這個小姑娘曾經吃過豹子奶,甚至在很小的嬰兒時期,居然讓搶劫她為人質的心腸狠毒的李莫愁放棄了自己的原有打算和立場,對這個小姑娘產生了說不清楚的深厚情感,能不說這是一個小小的奇跡嗎?
總之,郭襄簡直就像一個人見人愛的小精靈。我本人非常喜歡郭襄這一人物,原因是,我在這個小姑娘的性格中看到了一種非常少見的靈性。這種靈性很難于言表,不是單純的聰明,也不是單純的伶俐,更不是隨時可以想出巧妙計策的機巧,不是黃蓉那樣的機智或博學。而是有一種直指人心的洞察或感悟能力,如玉石般清涼而又溫潤。這種靈性如同天地間的靈氣匯聚而成,比聰明伶俐更寶貴,比溫柔賢惠更寶貴,比美貌俏麗更寶貴。
與楊過:“一見楊過誤終生”的說法,在郭襄的身上體現得非常明顯,自從見到楊過之后,實際上,甚至在沒有見到楊過而只是聽到神雕俠的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的時候,郭襄就為楊過傾倒,并且無法自拔,延續到“神雕三部曲”的第三部《倚天屠龍記》中,也還是對楊過耿耿不忘,乃至終生未嫁。很顯然,郭襄見到了楊過,那就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了。
楊過對郭襄這個小姑娘顯然有一份超乎尋常的好感,否則,他就不會送給她三枚金針,更不會在襄陽受到入侵者侵犯的關鍵時刻給郭襄送去三份大禮,也不會將郭襄姑娘的安危看得比自己的生死和與小龍女的團聚更加重要。只不過,楊過對郭襄的情感,明顯不帶有欲念的色彩,你可以說是一個性情中人對于一個美與愛的意念的珍惜和呵護。這種愛護不帶世俗煙火氣,如同賈寶玉愛惜警幻仙姑。
郭襄對楊過的愛,說起來也許讓人難以置信,其實也是這樣。當然,這也許是因為,郭襄在遇到楊過的時候,從一開始就知道楊過有妻子,而且對妻子小龍女一往情深,不可改變。然而這一不可改變的事實,也沒有改變郭襄對楊過的崇拜和鐘情。也許,你可以將這種情感解釋成一種對于異性英雄或明星的崇拜,還可以解釋成一個少女的不可救藥的情不自禁的單相思,但郭襄的情感比那些都更加深刻也更加美好。證據是,當郭襄了解到楊過有可能因為小龍女的不出現而自殺的時候,尤其是在見到楊過投身絕情崖下深潭的時候,郭襄也毫不猶豫地跟著跳下!這也就是說,楊過對小龍女的情感有多深,郭襄對楊過的情感就有多深。或者說,那一只白雕對自己的情侶的情感有多深,郭襄對楊過的情感就有多深。
很顯然,郭襄對楊過的愛情,是一種真正的愛情,因為,這種情感超越了功利,進而也超越了自己的生死。這種愛情,通常都只能在小說或其他文藝作品中才能看到。我們不妨說,這種愛情,是一種真正的靈性的愛情。擁有這樣的愛情的人,即使不能相互結合,也不能對它的深度和完滿有絲毫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