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奔
梅,傲寒獨開,品格高潔,因此常被人稱賞。除此之外,梅花這種意象,也有些獨特的運用。比如,《詩經·召南》里有一篇《摽有梅》:
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召南是十五國風之一,國風多是上古勞動男女情愛之詩。這首詩不是詠梅,而是一首頗為大膽的求愛詩,梅在這里充當了愛情的見證者,襯托出女子在大膽求愛之前的種種復雜心理。當代詩人張棗亦有一首《鏡中》,詩中意象繁多,而其中的梅花的意象也頗為獨特,值得細細賞味。
鏡中
張棗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來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險的事固然美麗
不如看她騎馬歸來
面頰溫暖
羞澀。低下頭,回答著皇帝
一面鏡子永遠等候她
讓她坐到鏡中常坐的地方
望著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滿了南山
誰的人生沒有種種遺憾呢?尤其是當我們在某個深夜獨處之時,回憶往事,令我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美好的記憶,而是令我們后悔的事,這是一種心靈上的缺失感。人的欲望是很難滿足的,于是便會有執念,難以放下,有遺憾,便不能超脫。《鏡中》寫的就是這樣一種眾生都逃不開的悔意。
詩中第一句“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只要”二字有強調之意,說明已經不止一次的想起后悔的事情了。一生中有很多后悔的事,而在這里并沒有特指某一件最后悔的事情,而是泛指,所以主體寫的雖是情愛之悔,但這只是以點帶面,實際上不僅限于情愛,更是對生命中一切無可奈何之事所作的一首挽歌。
接下來說,在這種時刻,“梅花便落了下來”,花落常代表一種落寞的情感,這一自然現象落入主觀之內,便會令人嘆惋。“梅”實際上與“悔”字相通,兩者字形將近,這種后悔的情感更因此形象化為梅花落下的意象。
之后兩句,開始舉出令作者后悔的事情:“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作者在這里強調了“另一岸”,為何不用“對岸”或“彼岸”呢?其實,這里是強調“另一岸”所具有異質性,與此岸截然不同;下一句“登上一株松木梯子”,“一株”,這個量詞也很有意思,“株”究竟是指梯子還是松木呢?實際上,只有活的植物才能用“株”來衡量,這里如果解釋成用松木做成的梯子,那么梯子無論用什么做成都不是活的植物,所以很難說得通。我認為,這里其實是借鑒了律詩的句法,省略一些詞,并倒換了語序。因而,此句可以解釋為“登上像梯子一樣的松木。” ?這兩句中的動作描寫實際上都是在寫“她”在遠離,而抒情主人公則在看著她遠離。
到“另一岸”、向上攀登——這都是危險的事情,于是有了下一句 “危險的事固然美麗”,我們常說美麗的事情是危險的,這里反過來說則造成一種語言的陌生化效果。危險的事是刺激的,足以激發起人的好奇心和隨之而來的行動,這種由危險帶來的美麗是動態的,不受拘束。緊接著,詩人開始轉折“不如看她騎馬歸來/面頰溫暖”,“游泳”、登“梯子”是比較危險的。但誰又能說“騎馬”就不是危險的活動呢?這里也隱含了一層對“危險”之美的欣賞。詩人在這里關注的是“她”“歸來”——即使危險是美麗的,但作者更希望她“危險”地“歸來”,而不是“危險”地離去。
“羞澀。低下頭,回答著皇帝”,這里的詩歌節奏開始加快,不似先前舒緩的長句,而是使用一連串短句,與詩人迫切的希望她能回來的心境配合的十分巧妙。再看“皇帝”一詞。皇帝象征著權威,不容反抗,要求的是順從,這也就呼應了上文。那么,“她”歸來以后,等待她的是什么呢?是 “鏡子”:“一面鏡子永遠等候她/讓她坐到鏡中常坐的地方”。“鏡子”可以照出人的虛影,而人與鏡中人則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海市蜃樓般虛無縹緲。所以,這里隱含的意思是盡管我十分迫切地盼望她的歸來,但我也認識到這是不可能的,始終如“鏡中”一般,固然美麗,然而虛無縹緲——這是多么令人無可奈何!即使后悔也無用,物是人非,只有接受而已。
如今,“我”“望著窗外”,似乎還有一絲奢望,但是“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滿了南山”,節奏更加舒緩,哀婉之情盡顯于此。而且首尾呼應,完成了一次結構和情感的回環,而情感也達至頂點(開始只是“落了下來”,現在已經是“落滿了南山”)。至此,詩意勃發,詩人力盡而止,已經不能再寫了。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我們對此可以感到遺憾,但遺憾過后,便該坦然。這也許就是《鏡中》給我們的一些啟示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