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己有什么進步?
最大的進步就是當明確地有了每一天需要完成的小目標,做事的行動力就有了。
之前并不是沒有想過要好好地讓自己的英語更進步一點,用得更多一點,實際上卻并沒有具體做些什么。當想法只停留在腦子里而沒有切實的計劃,需要行動、改變而又遲遲不去做的感覺只會讓人很不自在;于是就不斷安慰自己,其實我只是在等待做好準備,更合適的時候再開始,而這個時候根本不會自動到來。
另外,每天需要朗讀文章和熟悉并寫下語法點,并打卡到群里的形式使我在完成事情的時候更盡力了。如果只是簡單地講完成了即可,也許不自覺就會放棄多練習幾遍的可能。完成并記錄打卡的形式使自己的每日活動形成了規律,有了做事情的慣性和儀式感;記錄的過程也順帶提高了對自己的要求,因為不可能讀得磕磕巴巴還錄得下去,或者寫得亂七八糟不甚了解也寫得下去。
2. 預想一下,剩下的130天,自己還會像現在這樣,不顧一切,孜孜不倦,不在乎別人的眼光,咬定英語這個“骨頭”,(其實就是一只“紙老虎”)不放松嗎?
會,不需要預想,因為已經成為每天行為慣性的一部分了;慣性固化的力量實在很神奇,知道事情在那里像吃飯刷牙一樣是一定要完成的,就自然會去做了。
3.現在對英語方面的認知,在“用”的這個層次,比過去,有了哪些更深刻的理解?
就是用,全方位地用,在聽、說、讀、寫各個方面用心地用。
以前對我來說,用的意義就是讀:讀書,讀工作需要的東西,而在聽、說、寫這三個方面都沒有用過,也沒有想過具體怎么用。
而真正“用心去用”,才會關注單詞的重音,句子的音調語氣,以及語法的細微處,這就是差別。
4.自己理解的“英語高頻小套路”是什么?
1. 掌握音標讀音;
2. 會查語法書和字典;
3. 聽,跟讀模仿,開口講,閱讀,這幾方面互相促進。
5. 反思一下,咱們每天讓大家學習的How to ask questions the smart way, 自己都學習完了嗎?自己把它翻譯了嗎?運用到生活中去了嗎?
沒有, 只讀了前面的幾段。元旦的功課就是學習并運用,1月3日晚上完成一篇關于《How to ask questions the smart way》讀后感,給自己的小功課。
6.在 [ 21,150],這個區間里,你還不會放棄呢?想一下我們入群的那個問題——你考慮過這次學習用英語的“沉沒成本”嗎?
會自然地學下去。
之前在參加社群的時候,就認真想過這個問題;每一次都做幾天就放棄的情況周而復始,簡直就是不斷摧殘自己的自信心,慢慢就相信太難了,自己真的笨到就是根本做不好。這件摧殘自己自信的事情體會很多次了,而這次參與的英語社群是一個很好的進步機會,可以記錄自己的小進步,看到有同學一起做就是一種很好的激勵。
總的來說,機會是好的機會,能做出進步和改變的選擇權和行動權還是在自己。這一次希望自己能利用好機會,每天更好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