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說到了控制好情緒,不要大吼大叫,今天講的是“超越權力之爭”,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們在和孩子發生言語沖突、觀點碰撞的時候,其實,很多時候并不是一個是非對錯的問題,而是雙方在爭輸贏、爭面子、爭權力,這種權力之爭會導致兩敗俱傷。
因此在和孩子溝通以及處理問題的時候,我們要盡量避免和孩子爭輸贏,具體怎么做呢?下面這些策略或許對我們有幫助。
1、提前預防。留意哪些問題可能會造成你們之間的沖突,在平靜的時候,試著和孩子討論,請求他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這樣能大大地減少發生沖突的概率。
2、記住“少說為妙”。說話時盡可能說的簡潔明快,不要啰嗦和嘮叨。
3、說出你的想法后就走開。當你用冷靜、堅定和非控制的方式說出你的擔憂后,不要急于獲得立即的妥協或孩子的積極回應。種下種子,然后等待發芽,這是一種絕妙的避免你想要馬上獲得結果的辦法。
4、有禮貌地提出要求。和孩子溝通時多用“請”、“謝謝你”這樣的字眼兒。
5、不要給孩子貼負面標簽。
6、給孩子說“不”的權利。每個人都有權利,請賦予孩子他應有的權利,并教他用尊重的方式教你說“不”。
7、適當的妥協,給孩子留一定的討價還價的余地。當一場權力之爭將要開始時,你可以告訴孩子:“我真的希望我們能盡可能達成一致,這樣我們都會感覺很好。”比如你想讓他把一天看電視的時間控制在30分鐘,他卻想要看40分鐘,我想你們可以就這樣愉快的決定了。
8、讓孩子做選擇題。當孩子在公開場合提出不合理要求時,用冷靜、堅定和非控制的方式告訴他,他有兩種選擇。如果他希望待在這里,就需要改變態度,停止抱怨;要么他可以選擇到另外的房間抱怨去。選擇孩子有權力感。
很多時候我們固執的認為,孩子叛逆就是在挑戰我們做父母的權威。可能是受幾千年封建思想“三綱五常”的影響,我們總想讓孩子“聽”我們的,就好比說“有一種寒冷叫你媽覺得你冷”。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應該站在平等的角度和他們溝通,不要覺得他們還太“小”就什么都是錯的,也有可能錯的是我們,不要總是抱著“贏”的心態,“輸”給孩子又何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