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有效的決策
決策是一種判斷,是若干項方案中的選擇。所謂選擇,通常不是“是”與“非”間的選擇,最多只是“大概是對的”與“也許是錯的”之間的選擇。
大部分關于決策的著作,開宗明義,第一步總是說“先搜集事實”。但是卓有成效的決策者都知道,決策的過程往往不是從搜集事實開始的,而是先從其本人的見解(opinions)開始的。所謂見解,乃是“尚待證實的假設”;見解不能獲得證實,就毫無價值可言。
有效的決策,常自多種不同而且互相沖突的見解中產生;常自多種旗鼓相當、優劣互見的方案中產生。
有效的管理者都知道一項決策不是從搜集事實開始,而是先有自己的見解。這樣做是正確的。因為凡在某一領域具有經驗者,都應該有他的見解。......人總是從自己的見解開始,所以要求人家從搜集事實開始,是不符合實際的。其結果是,他所搜集的事實,必是以他自己既有的結論為根據;他既然先有了結論,必能搜集到許多事實。......因此唯一嚴謹的方法,唯一可以印證某一見解是否符合實際的方法,應該以明確承認“見解為先”作為基礎——這是必要的做法。有了這樣的認識,才能知道我們是以“尚待證實的假設”為起點——決策程序如此,科學研究也如此。......假設是不必辯論的,卻必須經得起驗證。
有效的管理者鼓勵大家提出見解。但在鼓勵的同時,他也會叫大家深思其見解,認清其見解經過實證后的結果。什么。......他會要求提出見解的每一個人,負責理清他們可以并且應該期待和尋找什么樣的事實。“要驗證某一假設是否為真,我們該知道些什么?”“要驗證某一見解,應有些怎樣的事實?”
關于衡量涉及到:問題本身的衡量和決策的衡量。只要分析一下一項真正有效的決策是如何達成的,一項真正適當的決策是如何達成的,我們就能發現我們為決定衡量方法所耗用的時間和精力極多。
有效的管理者一定要求先有若干種不同的衡量方案,再自其中選取最適當的一種。......如果沒有考慮每一個可能方案,就是偏頗。
這也正說明了有效的決策者,為什么故意不遵循教科書原則的道理。教科書上說,決策需尋求“意見的一致”,但是他們卻有意“制造”互相沖突的不同意見。換句話說,管理者的決策不是從“眾口一詞”中得來的。好的決策,應以互相沖突的意見為基礎,從不同的觀點和不同的判斷中選擇。所以,除非有不同的見解,否則就不可能有決策。這是決策的第一條原則。
在美國歷史上,每一位有效的總統,都各有其一套激發反對意見的辦法,以幫助自己做出有效的決策。......他們共同的秘訣,都在于激發反對意見,以便從各種角度去了解決策的真正含義。
為什么該有反面意見,主要有三項理由:1.唯有反面意見,才能保護決策者不致淪為組織的俘虜;2.反面意見本身,正是決策所需的“另一方案”;3.反面意見可以激發想象力。
我們需要想象力,因為缺乏想象力的管理者不可能從另一個不同的、全新的角度去觀察和理解。
所以,有效的管理者會運用反面意見。只有這樣,他才能避免為“似是而非”的看法所征服;他才能得到“替代方案”,以供他選擇和決定;他也才能在萬一決策行不通時不至于迷惘。同時,鼓勵反面意見,可以啟發他本人的想象力,啟發與他共事者的想象力。反面意見能把“言之有理”者轉化為“正確”,再把“正確”轉化為“良好的決策”。......有效的管理者絕不認為某一行動方向為“是”,其他行動方向均為“非”。他也絕不堅持己見,以自己為“是”,以他人為“非”。有效的管理者第一步會先找出為什么各人有不同的
但是,他絕不會將持不同意見者輕易地視為蠢才或搗蛋者,他總是假定任何人提出不同的意見,必是出于至誠。所以,某人的意見縱然錯了,也是由于此人所看到的現實不同,或他所關切的是另一個不同的問題。
身為管理者,不論他本身刻意求好之心如何迫切,也不論他如何自信看出了別人的錯誤,只要他打算做一項正確的決策,就會將了解“對方”作為他探求“另一方案”的方法。見解的沖突正是他的“工具”,運用這項“工具”,他才能保證自己看清問題的每一面。
最后,有效的管理者還得再問一個問題:“我們是不是真需要一項決策?”為什么要問這個問題呢?是因為有時候不做任何新決策,可能正是最好的決策。做一項決策像動一次外科手術。任何新的決策都不免影響既有的制度,因此多少得冒風險。
什么時候需要決策?如果繼續保守成規情況就會惡化,那就必須做出新的決策。遇有新的機會來臨,而且這個新的機會至關重要、稍縱即逝的時候,也必須立刻做出新的決策。
下有效的管理者會做比較:做了新決策,可能有什么收獲和風險;不做又可能有什么損失。至于如何比較,通常沒有一定的公式。但是,實際上只要遵循下面的兩項原則就夠了:1.如果利益遠大于成本及風險,就該行動;2.行動或不行動;切忌只做一半或折中。
一切條件具備,一切都已經一目了然,該采取什么決策已經是明擺著的了。但不幸的是,許多人到了這一步反而猶豫起來。決策者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決策那么難受,那么不受歡迎,那么不容易。我們不敢說所有的決策都會讓人覺得痛苦,但實際上有效的決策執行起來往往會讓人產生不愉快的感覺。......決策,不但需要判斷,更需要勇氣。
沒有膽識的人可能失敗一千次,有膽識的人則只失敗一次。
組織雇用管理者并不是要他去做他自己喜歡做的事。管理者的責任是要把該做的事做好,具體地說,就是要進行有效的決策。
今天組織中的每一位知識工作者都必須是一位決策者,至少也得在決策過程中擔任一個積極的角色、智慧的角色和自主性的角色。每一位知識工作者有效決策能力的高低,正決定其工作能力的高低,至少那些身負重責的知識工作者,必須做有效的決策。
大型組織的基本弱點之一,是中層人士很少有決策訓練的機會,以致難以擔任高層的決策職位。執行層的經理人,越早學會風險及不定情況下的判斷和決策,這一弱點就能越早消除。如果我們在日常工作中,一直是只知適應而不知思考,一直是只憑感覺而不憑知識和分析,那么執行層的主管人員將永遠難以進步,將來他們升遷到了高層職位,開始面對策略性的決策時,必會感到非常生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