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義

維克多弗蘭克爾。一位神奇人物。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全家被關進了集中營。他的父母、懷孕的妻子、哥哥,全部死于毒氣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他從這人間煉獄中堅持了下來,并開創了意義療法。在這周里,我便斷斷續續地認識他的這本著作《活出生命的意義》。

在書的最前面是他的自傳部分,說了他在集中營的經歷,那是他理論的明證。而在后面的理論部分,詳細地介紹了存在主義分析治療。

意義療法與心理分析相比,不那么內省和溯舊,著眼于未來,著眼于在將來應當完成的意義:不僅僅是滿足欲望與本能的需求,或者調和本我、自我與超我之間欲望的沖突或適應社會與環境。是對所有惡性循環群系和反饋機制進行散焦,增強克服神經官能癥的能力。

“存在”一詞相當于“生命”,它有三種含義:一是存在本身,二是存在的意義,三是對存在意義的追求。而對生命意義的追求,是心理動力的源泉。在追求過程會帶來緊張感,一定程度的緊張感是心理健康的保障。緊張感的兩種極端表現分別是過度引起的焦慮和缺乏帶來的抑郁。

接下來,弗蘭克爾要教會我們如何支持自己和其他人追求獨一無二的生命意義。

每個人心里都住著四塊大石頭嗎?它也可以是不存在的。恐懼夢想時,需要愛的幫助,發現并信任自己真正的生命的意義。恐懼失敗時,視覺化想像,聚焦成為而非克服,微觀設計每一步計劃。恐懼激怒他人時,聚焦能掌握的部分。恐懼沖突時,再次問自己意義。

學會三層聆聽。第一層次聆聽:自動化聆聽、小我的聆聽。第二層次聆聽:結構化和聚焦的聆聽。第三層次聆聽:全息聆聽、無我的聆聽。

怎樣問問題:開放式問題,邏輯層次問題(環境、行為、能力、信念及價值觀、身份、系統),四個計劃性問題。

迪斯尼策略:每個人都有自我和靈魂兩部分。自我關注是生存環境、是我們的需要;靈魂通向更大存在的通道,關注整個存在,伴隨使命感。

存在之本質。人越是忘記自己——投身于某種業或獻身于所愛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實現對自己的價值。自我實現只是副產品,真正的生命意義果在世界之中而不是內心發現,這點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不同的。愛是直達另一個人內心深處唯一途徑。

用三種不同的方式發現生命的意義:創造或事業;用愛體驗人或事;忍受苦難的態度。

作為一項技術的意義療法的使用。矛盾意向法(治標):讓恐懼癥的人關注他所害怕的事情,哪怕只是一小會。逆轉患者心態的過程。需要借助幽默的自我審視能力。自我超越到特定的生命使命上(治本)。

書中還有對泛決定論的批評。認為人不是完全受限和決定的。人是自己做出屈服于環境和條件還是勇敢挑戰那些環境和條件的決定。人不是簡單的活著,而是時時需要對自己的愿景和意義做出判斷,決定下一刻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每個人都有隨時改變自己決定的自由。自由是人生命消極的一面,積極的一面就是負責,如果人不能負責任地生活,自由會成為放任。

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我希望自己既溫暖滋潤自己,也把這份溫暖和滋潤帶給別人。

? ? ? ? ? ? ? ? ? ? ? ? ? ? #1011-魚-靜靜的葉子#橙子學院碼字島第7篇作業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