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奧地利] 維克多·弗蘭克
原作名: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出版年: 2010-6-1
一位奧地利神經學家和心理學家以及大屠殺幸存者。Frankl是意義治療學的創始人,這是一種生存論分析,心理治療的“第三維也納學派”。他的暢銷書《人尋找意義》(發表在不同的標題1959:從死亡集中營到存在主義,最初發表于1946)記載了他的經驗作為一個集中營的囚犯,這使他發現發現在所有形式的存在意義的重要性,即使是最殘酷的,因此,一個活下去的理由。Frankl成為存在主義療法的關鍵人物之一,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一個突出的靈感源泉。
筆記
/ 1 /
生命的意義,在于勇敢面對一生中無盡苦難,勇敢承擔生命賦予我們不可逃避的責任。苦難、厄運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剝離的組成部分。沒有苦難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看不到未來就自甘沉淪,在極端的條件下如此,在平凡的生活中也是如此,生命被輕易拋棄,生命是無意義的。
/ 2 /
一個人一旦對自己的未來喪失了信心,注定要一步步走向毀滅。他會自甘墮落,成為一具行尸走肉。尼采說:“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一個人一旦陷入這種境地,就要樹立一個目標,明白自己為什么而活著,這是治療心理疾病患者的意義療法。
/ 3 /
生命的意義是抽象的,我們每個人的境遇不同,要面對的苦難和責任也就不同,追尋生命的意義,沒有唯一的答案。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特的,生活永不重復,不同的問題需要采取不同的行動應對,每種情況都有其特殊性,而正確的抉擇只有一個。
/ 4 /
人是孤獨的,要獨自承受他人不能代受之磨難,而使每個人獨特的機會則依存于承受負重的方式之中。這種方式千差萬別,構成了人的獨特性,一旦他認識到了自己的獨特性,認識到自己對所愛的人和未竟的事業的責任,他就永遠不會有拋棄自己的生命、放棄自己的人生的念頭。
/ 5 /
關于“意義和價值不過是心理防御機制的反向形成和升華法而已”的觀點。人到底是為了自己極度放大的心理防御機制而活,還是為了自己的理想價值而活,我想后者才會讓人有可能為之付出生命。
/ 6 /
人對生命意義的追尋會導致心理有一定程度的緊張而不是平衡,這種緊張是人固有的,而不是精神不健康的表現。
摘錄
-
您在位置 #161-162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10日星期四 上午9:10:02
對于未曾經歷集中營囚徒生活的人來說,本書將有助于他們全面了解,最重要的是理解為數不多的幸存者的經歷,進而意識到他們今天所面臨的艱辛生活。
-
您在位置 #207-209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10日星期四 下午9:47:58
精神病學中有一種被稱作 “暫緩性迷惑”的狀態。被宣布處決的人在行刑前的最后時刻會產生死刑可能暫緩執行的幻覺。我們也抱著這種希望,相信最后的結果不至于太糟。
-
您在位置 #336-341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14日星期一 上午9:06:23
進入心理反應的第二階段,這個囚徒的眼睛將不再躲避這一切。由于情感已經麻木,他看到什么都只會呆呆地站著不動。除此以外,他頂多盼著自己能借受傷、浮腫或發燒在醫務室看病之機,在集中營干兩天輕松的活。他看到一個12歲的男孩被帶進醫務室,這個男孩因為集中營沒有他穿著合適的鞋子,被迫在雪地里執勤或在戶外干活站了幾個小時之后,腳趾被嚴重凍傷。值班醫生用鑷子一點點地拽去變黑壞死的部分,而我們這位旁觀者的感情卻已經麻木,無法真切地感受到厭惡、恐懼或憐憫等情感。進入集中營幾周,他不斷看到受難者、將死之人和已死之人,對一切已司空見慣,再沒什么事情能夠打動他了。
-
您在位置 #349-351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14日星期一 上午9:11:02
“護士”拖著尸體慢慢走到臺階處,他自己先費力地爬上臺階,再轉身拖尸體,被拖住的腳帶動身軀,最后,伴著奇怪的咯吱聲,尸體的頭部也顛簸地被拖了上來。
-
您在位置 #354-355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14日星期一 上午9:11:07
如果從職業角度講,說我缺乏情感一點也不會令我覺得驚奇。現在我也許已經不記得這件事了,因為我幾乎沒投入什么情感。
-
您在位置 #411-414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14日星期一 下午9:37:50
第二階段的主要癥狀是冷漠,這也是必不可少的自我保護機制。前途渺茫,所有努力和感情都投入到保全自己和他人的性命這件事上。晚上,囚徒們從工地趕回集中營時,常常可以聽到他們長舒一口氣說:“真好,又多活了一天。”
-
您在位置 #436-437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14日星期一 下午9:40:11
我們每個人都能準確推斷出下一個會輪到誰,自己又會在什么時候死去。通過無數次的觀察我們已經十分熟悉這些死亡特征,而判斷也幾乎可以說是準確無誤。
-
您在位置 #464-468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14日星期一 下午9:51:18
一節裝有50名囚犯的車廂只有兩個很小的帶欄桿的窺視孔。車廂的空間只夠部分人蹲在地下,其他人就得圍著窺視孔站上幾個小時。我踮起腳尖,越過其他人的頭頂向帶欄桿的窗外望去,不安地盯著我的故鄉看。我們都感覺到與其說自己活著不如說已經死了,因為一直認為這次旅途的終點是毛特豪森,所以估計自己最多也就再活一兩周。我明顯感覺自己是在用陰間人的眼光看我童年生活的街道、廣場和房屋,俯瞰著這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城市。
-
您在位置 #475-478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14日星期一 下午9:52:48
就發展范圍和時間而言,囚犯對宗教表現出難以想象的虔誠。宗教信仰的深度和活力令初到者驚奇和感動。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在棚屋角落,或在從遙遠的工地拉囚徒回集中營的黑暗封閉的牛車上,隨處可見臨時湊在一起祈禱的情景,這些又累又餓,衣衫襤褸的人蜷縮一團,口中念念有詞。
-
您在位置 #571-574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15日星期二 上午9:21:01
幽默是靈魂保存自我的另一件武器。大家都知道,幽默比人性中的其他任何成分更能夠使人漠視困苦,從任何境遇中超脫出來,哪怕只是幾秒種。我就曾經訓練過在建筑工地上一起干活的一位朋友培養幽默感。我向他建議,我們兩個每天都要保證給對方至少編一個好笑的故事,內容則是關于我們釋放以后某天發生的某件事。
-
您在位置 #580-581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15日星期二 上午9:21:36
培養幽默感并以一種幽默的態度看待事情,是人在掌握生存藝術時學到的技巧。盡管在集中營中苦難無處不在,但還是有可能運用生存的藝術。
-
您在位置 #608-611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15日星期二 上午9:27:08
有一次,我就非常倒霉,被分到了這樣一個組里。假如不是兩個小時以后 (在那兩個小時里,監工一直在折騰我),空襲警報響了而且警報過后也沒辦法再重新集合的話,我想我恐怕就會被運送已死或垂死之人的雪橇拉回去啦。沒人能夠想象出類似情況下空襲警報帶給你的解脫,哪怕是那些因比賽結束鈴聲響起而得以避免在最后一分鐘被擊倒的拳擊手也會難以理解吧。
-
您在位置 #614-616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15日星期二 下午9:33:30
集中營生活中快樂的匱乏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消極的幸福——即叔本華所謂 “免于痛苦的自由”——而且即便這樣的幸福也只是相對的。真正的積極的快樂,哪怕是極細小的,也非常少。
-
您在位置 #620-622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15日星期二 下午9:34:46
不過,我不能苛求那些偏向自己人的犯人。在這種生命或遲或早隨時可能終結的處境里,誰還能指責那些優待朋友的人呢?任何人都沒有資格去評判別人,除非他捫心自問在這樣的情況下自己不會那么做。
-
您在位置 #642-649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15日星期二 下午9:41:18
人是如此關注自己和親人的生命,以至于精神高度緊張,這種緊張可能會摧毀他所有的價值觀念,使他懷疑一切。在一個不再承認人的生命價值、剝奪人的意志并使之成為消滅對象 (當然要先有計劃地讓他盡其所用)的重壓之下,人的自我最終會遭受價值缺失之苦。如果集中營的犯人不竭力抵擋住這種影響以保存自尊,他就會失去人的感情,沒有了精神,沒有了內在的自由,沒有了個人的價值。他會覺得自己不過是人群中的一小部分,其存在被貶損到動物的層次。人群從一個地方被驅趕到另一個地方,一會兒合成一群,一會兒又被驅散開來,就像一群綿羊,全然沒有自己的思想或意志。一小隊危險的看守者從四面監視著他們,折磨和虐待他們。這一小撮人不停地驅趕著羊群,邊喊叫邊踢打。而我們,這群羊,只想著兩件事情——如何躲開惡狗或找到一小塊吃的。
-
您在位置 #658-660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15日星期二 下午9:43:41
還有一個通往水管的井,在用不著我的時候,我就蹲在這口井的木蓋子上。我就那么坐著,透過亂七八糟的鐵絲網,望著外面長滿野花的山坡和遠處巴伐利亞地區藍色的山崗。我夢想著,思緒忽而飄向北邊,忽而飄向東北邊,飄向我家鄉的方向,可我看到的只有白云。
-
您在位置 #700-708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16日星期三 上午8:48:49
“是的,我要去。” 他眼睛里涌出淚水,我想法安慰他,然后跟他說了我的遺囑:“聽著,奧托,如果我不能回家看我妻子,如果你還能再見到她,請告訴她三件事。第一,我每時每刻都在思念她,請你一定記得轉達;第二,我愛她勝過愛任何人;第三,我跟她結婚后那短暫的時光勝過一切,也超越我們在這里遭受的所有痛苦。” 奧托,你現在在哪里?你還活著嗎?我們分手以后,你都經歷過哪些事?你后來是否找到了你妻子?你還記得我曾經讓你逐字逐句背誦我的遺囑,而你哭得像個孩子一樣? 第二天一早,我就跟著車隊出發了。這次不是騙局,我們不是去毒氣室,而的確到了休息營。那些不讓我來的人都留在原來的集中營,那里后來發生了饑荒,比我們這里要厲害得多。他們本來想保全性命的,結果死得更快。
-
您在位置 #708-710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16日星期三 上午8:49:17
解放以后,我碰到原來那個集中營里的一位獄友,他當時是營里的巡查,他回憶說,有次他曾經追查過犯人尸堆里丟失的一塊肉。后來發現有人在煮那塊肉,他把肉沒收了。當時那里已經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而我離開的正是時候。
-
您在位置 #802-804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16日星期三 下午9:25:17
在集中營生活的經驗表明,人還是有可能選擇自己的行為的。有足夠的例證 (常常是英雄性質的)說明,人可以克服冷漠,克制暴躁。即使是在可怕的心理和生理條件下,人也能夠保持一定的精神自由和意識獨立。
-
您在位置 #805-807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16日星期三 下午9:25:33
我們這些在集中營生活過的人,都記得那些走過一個個屋子安慰別人、把自己最后一塊面包給了別人的人。這樣的人在數量上可能不多,但足以說明一點: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
-
您在位置 #808-817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16日星期三 下午9:29:54
實際上,人們也經常會遇到需要抉擇的時刻。每天每時你都需要做出決定,這樣的決定將使你要么屈從于致命的暴力,要么保持自我內在的自由,同時也將決定你是否成為環境的玩物,是否拋棄自由和尊嚴而變成標準的囚徒。 從這個角度看,集中營犯人的心理反應似乎不僅僅是對確定的物質和社會條件的表達。即使像缺少睡眠、食物不足以及心理緊張等類似的情況,也只能說是限定了犯人可能的應對方式。在最后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犯人最終成為什么樣的人,仍然取決于他自己內心的決定,而不單單取決于集中營生活的影響。因此,在心理和精神的層面,基本上任何人都能夠決定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即便在集中營,他也能保持自己作為人的尊嚴。陀思妥耶夫斯基說過: “我只害怕一樣——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在我結識了那些烈士之后,這句話常常出現在我腦海里。那些烈士的行為,他們的痛苦和死亡,都表明人不能喪失內在的自由。他們可以說配得上他們的苦難,他們忍受痛苦的方式是一種真正的內在升華。就是這種精神的自由——任誰也無法奪走——使生活變得有目的、有意義。
-
您在位置 #818-822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16日星期三 下午9:37:22
積極的生活能夠使人有機會通過創造性的工作實現價值,而消極的生活能夠使人滿足于對美、藝術或者自然的追求。但是,在那些不僅沒有追求創造和快樂的機會,而且只存在一種達到最高道德標準的可能 (就是說,在對待自己被暴力完全束縛的生命的態度上)的生活中,人生仍有目的。他不能過創造性或享樂的生活,但不只是創造和享樂才有意義。如果說生命有意義,那么遭受苦難也有意義。苦難、厄運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剝離的組成部分。沒有苦難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
-
您在位置 #869-874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16日星期三 下午9:48:36
看不到未來的人之所以自甘沉淪,是因為他發現自己老在回憶。我們曾經說過,犯人容易憶舊,為的是忘記眼前的痛苦。但剝去當下的現實性就會蘊涵著一個危險,那就是容易忽視積極度過集中營生活的機會,而的確存在這樣的機會。將我們的 “臨時的存在”看做不真實的,本身就是使犯人喪失對生活的把握的重要因素,一切都成為無所謂的了。這種人忘了,正是在極端困苦的環境下,人才有實現精神升華的機會。他們不是把集中營的苦難看做對自身內在力量的考驗,而是很不嚴肅地對待自己的生命,把生命輕易拋棄。他們更愿意閉上眼睛,生活在過去之中。對這些人來說,生命是無意義的。
-
您在位置 #880-883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17日星期四 上午9:26:26
要消除集中營生活對犯人在心理和病理方面的影響,就要運用心理治療和心理衛生的方法,給他指明一個未來的目標,以使他恢復內在的力量。有些犯人本能地會給自己確定這樣一個目標。人的獨特之處在于只有人才能著眼于未來。在極端困難的時刻,這就是他的救贖之道,不過他得迫使自己將精神專注于此。
-
您在位置 #893-894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17日星期四 上午9:29:34
對自己的未來喪失信心的犯人,注定要走向毀滅。由于他對未來失去了信念,他也就喪失了對精神的把握。他自甘墮落,成為行尸走肉。
-
您在位置 #909-910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17日星期四 上午9:30:22
凡是了解人的心理狀態,了解他的勇氣和希望或者缺乏勇氣和希望與他自身免疫力有緊密聯系的人都理解,突然失去希望和勇氣會導致死亡。
-
您在位置 #917-920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17日星期四 上午9:32:17
尼采說過:“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這可以作為所有心理治療師的座右銘。只要有可能,你就應該告訴病人為什么要活下去,一個目標就足以增強他們戰勝疾病的內在力量。看不到生活有任何意義、任何目標,因此覺得活著無謂的人是可憐的,這樣的人很快就會死掉。
-
您在位置 #921-925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17日星期四 上午9:34:03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在生活態度上來個根本的轉變。我們需要了解自身,而且需要說服那些絕望的人:我們期望生活給予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對我們有什么期望。我們不應該再問生活的意義是什么,而應該像那些每時每刻都被生活質問的人那樣去思考自身。我們的回答不是說與想,而是采取正確的行動。生命最終意味著承擔與接受所有的挑戰,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這一巨大責任。
-
您在位置 #925-930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17日星期四 下午9:51:55
這些任務 (也就是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身上、在每個時刻都是不同的,因此不可能對生命的意義作一般的定義。對生命意義的質疑,沒有唯一的答案。“生命”的意義不是某種含糊的東西,而是非常實在和具體的。它構成人的命運,而每個人的命運都是獨特的。你和你的命運無法跟任何其他人及其命運進行比較。生活永不重復,不同問題需要不同的應對。有時你會發現所處的情況需要你采取行動來確定自己的命運,有時你會覺得深思熟慮更為可取,有時你會發現順其自然是正道。每種情況都有其特殊性,正確的應對也只能有一個。
-
您在位置 #930-932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17日星期四 下午9:53:08
如果你發現經受磨難是命中注定的,那你就應當把經受磨難作為自己獨特的任務。你必須承認,即使在經受磨難時,你也是獨特的、孤獨的一個人。沒有人能夠解除你的磨難,替代你的痛苦。你獨特的機會就依存于自己承受重負的方式之中。
-
您在位置 #949-952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17日星期四 下午10:03:29
這種獨特性使每個人的情況千差萬別,因此讓每個人意識到生命的意義,也就使他有可能完成其創造性的作品,享受到人類之愛。一旦他意識到自己是不可替代的,那他就會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認識到自己對所愛的人或者未竟的事業的責任,也就永遠不會拋棄自己的生命。他知道自己存在是 “為了什么”,也就知道 “如何”繼續活下去。
-
您在位置 #982-983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18日星期五 上午8:54:56
在任何情況下,人的生命都不會沒有意義,而且生命的無限意義就包含著苦難、剝奪和死亡。
-
您在位置 #1020-1022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18日星期五 上午9:00:14
集中營生活撕開了人的靈魂,暴露出人性的深處。在人性的深處,如果你發現人類在本性上就善惡交織,你還會覺得奇怪嗎?所有人的心里都有一道劃分善惡的分水嶺,它一直延伸到人性深處,通過集中營所展現出的人性深淵的最底部,此刻,你也能清楚地看出來。
-
您在位置 #1083-1084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18日星期五 上午9:11:31
當所有的事物成為美麗的夢境,真正的解放到來
-
您在位置 #1116-1120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23日星期三 上午9:15:35
人類對生命意義的追求是其主要的動機,而不是什么本能驅動的 “次級合理化”。這種生命的意義是獨特的,因為只是并且只能是由特定的某個人來完成。也只有這樣,他才滿足了自己追求意義的獨特愿望。一些學者認為,意義和價值 “不過是心理防御機制的反向形成和升華法而已”。[1]但在我看來,我就不愿意單單為自己的 “心理防御機制”而活著,也不愿意僅僅為了自己的 “反向形成”而送死。人,能夠為了自己的理想和價值而活,甚至為此付出生命!
-
您在位置 #1164-1166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23日星期三 上午9:19:54
人對意義的追尋會導致內心的緊張而非平衡。不過,這種緊張恰恰是精神健康的必要前提。我敢說,世界上再沒有別的能比知道自己的生活有意義更能有效地幫助人活下去 (哪怕是在最惡劣的環境下)。尼采的一句話很有智慧:“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
您在位置 #1174-1177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23日星期三 上午9:21:50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精神健康有賴于一定程度的緊張——即已完成的和有待完成的任務之間的緊張,或者是當下狀態與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這種緊張是人固有的,也是精神健康所必不可少的。因此,我們應毫不猶豫地以患者有待完成的潛在意義去激勵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喚醒他內心潛在的追求意義的意志。
-
您在位置 #1204-1207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23日星期三 上午9:32:11
此外,存在之虛無還戴著各種各樣的面具和偽裝出現。有時,遭遇挫折的人對意義的追求會通過追求權力(包括追求權力之最原始的形態即金錢)得到替代性補償。還有一些時候,遭遇挫折的人對意義的追求會被追求享樂所替代。這就是為什么存在之挫折常常會轉向性補償的緣故。在這類病例中,我們可以觀察到性行為在存在之虛無中會變得異常恣肆。
-
您在位置 #1219-1224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24日星期四 上午8:48:45
你不應該追問抽象的生命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這個使命是他人無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來一次。這樣,每個人生命的任務就是特定的,完成這些任務的機會也是特定的。 由于生命中每一種情況對人來說都是一種挑戰,都會提出需要你去解決的問題,所以生命之意義的問題實際上被顛倒了。人不應該問他的生命之意義是什么,而必須承認是生命向他提出了問題。簡單地說,生命對每個人都提出了問題,他必須通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生命的提問。對待生命,他只能擔當起自己的責任。因此,意義療法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
-
您在位置 #1242-1245的標注 | 添加于 2017年8月24日星期四 上午8:53:39
至此,我們已經說明生命的意義總是在變化,但作為意義永遠不會消失。按照意義療法,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生命之意義:(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度。第一種就是成就或成功,其意義顯而易見。第二種和第三種需要進一步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