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母親都是英雄:敬畏生命,從敬畏“生”開始

小時候,你是否常常會有疑問:我是從哪里來的呢。

你可能會聽到類似這樣的答案:家門口不小心撿的、充話費贈送的…

長大以后,才漸漸明白,這不過是母親一個善意的玩笑。

每一位女性在成為母親之前都要從“鬼門關”前走過,有的還可能不止一次。

“鬼門關”前,我們從何而來,又可能發生過什么。

或許,《生門》可以給你一個答案。

聽上去,《生門》好像又是一部云集眾多明星的港臺動作電影,大投入、大制作和高票房。

然而,此生門非彼生門。

這是一部紀錄片,一部真實反映“孕婦”這個群體的醫療紀錄片。通過對四個女主人公及其家人故事的真實刻畫,現實的殘酷、非生即死的抉擇乃至人性的拷問一幕幕真實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1.? 錢不能換命,但錢可以救命

陳小鳳,一位懷有雙胞胎的孕婦。

雙胞胎,對于很多家庭來說都是可遇不可求,而對于陳小鳳和她的老公而言,并非如此。

躺在病床上的她隨時都有可能面臨著生命危險,而門外的老公依然在為早已拖欠了許久的住院費一籌莫展。

本圖取自網絡

出身農村,經濟條件不好,就連入院時僅有的5000多元也是東拼西湊而來。

保住她和肚子里兩個孩子至少還需要5萬元,大伯哥為了籌錢,跑遍大街小巷,求遍街坊四鄰,最后走投無路只能去借高利貸。

本圖取自網絡

每一張鈔票在手里都用力地數過,就好像一邊數錢一邊在用力地宣泄著自己內心的憤懣。

那一刻,錢有多重要,不言而喻。

沒有錢,可能還要面臨“大人”和“孩子”只能保一個的殘酷抉擇。

在醫院,錢并不一定給你希望,但沒錢一定會讓你絕望。

我們努力奮斗的其中一個意義,就是希望以后病有所醫,醫也能醫得起。

如果有可能,在還能打拼的年紀,記得多攢些錢。


? ? 2. 牽了手的手,為何不能一起走

夏錦菊,一個二胎孕婦,因為兇險性前置胎盤已經在醫院病床里休養了很久,片子放了許久我沒有找到她的丈夫身影。

終于到了手術的日子,她的父親、舅舅、姑父都趕來醫院,唯獨沒有她的丈夫。

據說,是因為外地生意無人照料走不開。

手術過程驚險萬分,夏錦菊大量流血不止,子宮被迫摘除,中途心跳停止兩次,換血近2萬毫升。

本圖取自網絡

手術室門口,醫生一次又一次呼喊家屬名字,只有孤單單的夏父一次又一次聽著醫生的解釋,然后顫顫巍巍地簽過一張又一張的病情通知書。

本圖取自網絡

這些,本不應由年邁的夏父去肩負。

然而,那個本該在夏錦菊身邊的人又在哪里。

我不知夏父是否后悔當年在這個男人面前松開了女兒的雙手,而今只能默默獨自在重癥監護室里緊緊握著女兒的手。

再牽手,差點就是來世。

不是所有的愛都可以重來,最難過的是,最需要你的時候,你不在。

如果做不到,何必承諾一起走。


? ? ? 3.? 人如果沒有自我,將一文不值

曾憲春是兩個女孩的媽媽,這是第三胎。

她渴望有個男孩。為了有個男孩,她不惜以生命為賭注。

本圖取自網絡

她說,如果家里沒有男孩,在農村是會被人嘲笑的。

她老公說,我們農村習慣必須要個男孩。

人言可畏,所以曾憲春一家人極度渴望有一個男孩來封住別人的嘴。

孩子早產,肺功能不全,一出生就被送進了重癥監護室,一家人好像從一場焦慮中又轉移到另一種焦慮中。

所有人都在圍著這個初生的嬰兒,一團亂麻。

本圖取自網絡

好像他們這輩子一直是在為別人而活,費勁心思想要成為別人眼中的自己,以至于如此狼狽不堪。

但他們不知道每個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有被尊重的權利。

如果有可能,我們真的要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哪怕現實很殘酷。


? ? 4.? 生命面前,怎能考驗人性的懦弱

李雙雙和她的家人因為嬰兒發育問題想要做引產手術,醫生堅決不同意。

這是一條生命。

由于是早產,嬰兒一出生就被送往了重癥監護室。

嬰兒的治療需要費用,一名女醫生去和李雙雙的丈夫和家人溝通時,他們卻在一直回避,一直在質疑,竟然還在擔心人財兩空。

僅僅一萬元的費用,孩子的父親和爺爺遲遲不決。

善良的女醫生已經忍無可忍帶著哭腔斥責到“我不是個神,我是個人,你總要試試給孩子一個機會”。

本圖取自網絡

是啊,給孩子一個生存的機會,多么卑微的請求,竟然還是出自毫無血緣關系的女醫生之口。

如此對待一個幼小的生命,靈魂真的不會痛嗎。

哪怕有萬分之一的機會,為何不能拼盡全力試一試,生命本來就是一個奇跡。

人,有多偉大,就有多自私。


5.? 人生百態,我們應何而來,又應何而去

怎么寫,也寫不出畫面上一幕幕的真實。

這部去年就已經上映的紀錄片,在豆瓣上也是好評滿滿,然而排片率僅僅不到1%。

本圖取自網絡

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坐下來去認真看一看這部紀錄片。

你可能是一名丈夫,可能是一名妻子,但無論你是誰,我們都一樣,都是為人子女,是母親含辛茹苦十月懷胎,一朝分娩而來。

“鬼門關”前,她也曾毫無畏懼。

這些,你都了解嗎。

正如《生門》所說,“我們不知道將會怎么離開這個世界,但我們應該知道我們怎么來到這個人間”。

敬畏生命,那就從敬畏“生”開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