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要開學了,又一批孩子要進入小學了,其中有一些10后的孩子都要入小學了。爸媽們一邊看著孩子長得這么快,都要入小學了,甚感欣慰。但在欣慰的同時,馬上又開始擔憂起孩子的小學階段的教育工作了,開始惡補如何教育小學生的知識了,不管是學習網上的教育熱文,還是參加教育專家講座,還是聽取鄰居家熱心媽媽們掏心掏肺的忠告,反正爸爸媽媽們就是想讓孩子迅速適應小學生活,教育他們,督促他們,剛進入小學就要超過其他同齡人,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成為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但是好孩子真的是被爸媽教育出來的嗎?還真不是,大家看了許多虎爸狼媽的教育圣經,那些被教育出來的“好孩子”大家覺得真的很好嗎?在我們外人看來,那些孩子們小時候就被各種光環罩著,高中畢業后就出國留學了,長大后確實過得光鮮亮麗,無比優秀。但你可曾聽過那些好孩子們內心的聲音嗎?虎爸狼媽們能夠保證讓孩子一輩子都被教育著,一直走在父母為他們設定好的路線上嗎?這樣的虎爸狼媽問過孩子長大后的感受嗎?這樣的教育方式你贊同嗎?
這就需要更深層次的思考教育了。教育是爸媽為孩子規劃好成長路徑,培養好習慣,規范好言行舉止嗎?教育是不管爸媽自己個人修養怎么樣,一味地去要求孩子怎么樣嗎?教育是讓孩子言聽計從,完全失去真實的自我嗎?如果你理解的好孩子是從小一直被各種光環籠罩著,一直以來超出同齡人一大截,一直以來是個乖孩子,爸媽說什么就是什么,爸媽說要考名校就考名校……總之,就是在外看來一直沒有讓你操心過,一直被喚作“別人家的孩子”,那么你可以這樣教育孩子,完全按你想打造的孩子一樣去打造這樣一個人,那么你讀一下虎爸狼媽的育兒圣經就好了,然后照著去教育孩子。但你想讓孩子不單是前20年甚至25年,而是一輩子真正地幸福下去,那么你需要認真去思考你的教育方式了。
最好的教育方式與其說是教育,不如說是引導,引導孩子知道什么是真善美,引導孩子知道自己要什么,引導孩子知道自己喜歡什么,而不是教育孩子這就是真善美,你就應該這樣做,你一定要喜歡它。只有當孩子在成長路上發自內心地去作出每一次選擇,你才能保證孩子一輩子的真正的快樂和幸福。而這樣的方式說起來似乎容易,但做起來其實對父母的要求更高,不要求做一個虎爸狼媽,但要求你首先去做一個幸福和快樂的人,要求你們建立的家庭是幸福和諧的家庭,夫妻關系、親子關系是快樂和諧的,這樣在一個美好溫馨的氛圍下的孩子以后幸福的概率會不會大一些?而爸爸媽媽們則要以身作則,注意自己的自身修養,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如果你在晚上一直刷朋友圈,你能指望孩子發自內心地去一個人讀書寫字嗎?如果你在路上看到清潔工時,投去鄙視的眼神,那你能指望孩子真心地去尊重別人嗎?如果你在家里對著長輩大呼小叫時,你能指望孩子真心地去熱愛家庭,熱愛爸媽嗎?所以,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最好對你自我的教育。
就拿比較功利地去評價孩子成長的成功的“高考狀元”這個名號來說,教師家庭也往往很容易出高考狀元。今年,權威機構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最近10年來,“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狀元比例逐年上升,教師公務員家庭最盛產全國高考狀元。那為什么呢?是他們有錢有權嗎?如果說這些狀元的公務員爸媽們都是有錢有權的,都是上層階級的。那么這些教師爸媽呢?他們是上層階級嗎?
有人其實也總結了這些教師家庭的共同特征:家庭閱讀氛圍濃厚;父母言傳身教;家庭氛圍寬松民主。看到這些,你真應該對照這三個特征看看,如果你想培養一個高考狀元,要做好哪些事兒,而不是一味地去教育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