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生命科學前,我們要知道生命科學是什么:生命科學即生物學,是通過分子遺傳學為主的研究生命活動規律、生命的本質、生命的發育規律,以及各種生物之間和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
一、
生物是由一個個細胞構成的。細胞極其微小,只有在顯微鏡下才得以窺見。然而,就是這樣微小的細胞,在共同作用下構成一個鮮活的生命體。
一個細胞不能做些什么(單細胞生物除外),然而多個細胞的共同作用卻能讓一個生命動起來,甚至是思考起來。
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我們所處的社會是一個競爭與合作的社會。除了與人競爭,我們更要學會合作。所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只有學會合作,才能發揮更大優勢。
但合作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要優勢互補,學會資源整合,做到系統內部的優化,立足全局,統籌兼顧。如此才能發揮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優勢。
二、
新的生命是由上一代生命孕育出來的,他是上一代生命的延續,也繼承了上一代的習性與優缺點。
遺傳的功能是強大的,它賦予了生物與生俱來的本領與天賦,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不需要后天的學習與努力。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遺傳條件是先天的,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但遺傳不決定命運。
小鷹學飛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能坐等父母的恩賜,生活的能力需要自己去磨練,只要辛苦付出,才能有所收獲。
動物尚且如此,人更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現狀,贏得喝彩。
人之所以成為人,不僅是由基因決定的,還因為后天經驗的洗練。人與動物的不同之處在于人會思考,人能學習。而動物不會。因此,做為人,我們要保持我們的思考性,堅持學習,堅持拼搏。
三、
自然有自然的法則,社會有社會的秩序。人若想在這個自然、這個社會生存下來,就得分析矛盾,解決矛盾,學習自然的法則、適應社會的秩序。
人從爬行的猿演化為直立行走的高級動物,是自然改造了人,也是人選擇了自然。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則,社會的秩序,社會才能發展,人類才能進步。
社會的矛盾,導致政權的更替,促進了歷史的發展;國家間的競爭,導致科技的進步,文化的繁榮。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矛盾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也必定要促進人的發展。
就業人口與市場需求的矛盾,讓人們認真學習專業技能;內在精神需求與自身實際水平的矛盾,讓人們不斷吸取新文化、新知識。
歲月催人老,時間不等人,世界在不斷發展變化,人也需要不斷的學習改變,才能更好的把握自我,適應這個風云變幻的世界。
最后,我想說:生命來之不易,我們應該尊重、珍惜每個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