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問爸爸什么事情,大多會說“等你長大了就知道了”。后來長大了,發(fā)現(xiàn)爸爸沒說出來的后半句是“我也不知道!”
? ? ? ?(故事1)小時候爸爸說“孟姜女”是沒有名字的,“孟”是她老公的姓氏,“姜”是她爸爸的姓氏,所以她叫孟姜女。[我深信了好多年啊[流汗]]后來長大了自己看書才發(fā)現(xiàn)真相:范喜良,古代漢族民間愛情故事《孟姜女哭長城》中孟姜女的丈夫杞梁,秦朝修筑長城的民夫。傳說名為范喜良,又名為萬喜良,還有叫萬杞梁的。最早記載在信史《左傳》襄公二十三年里。周靈王二十二年秋,齊莊公姜光伐衛(wèi)、晉,奪取朝歌。前549年,齊莊公從朝歌回師,沒有回齊都臨淄便突襲莒國。莒君以重賂約和,他拒不接受,后在激戰(zhàn)中被俘而死。傳其妻孟姜哭夫十日,城墻為之倒塌。后人編造“孟姜女哭長城”故事。
? ? ?(故事2)還有一個教育我們要尊老敬老的故事。我爸一直講的版本是:以前人到了60歲是要下“明堂”的。我問是什么朝代的事,我爸說是“明朝”的,“明堂、明堂”“明”就是“明朝”的“明”。故事大意說的是一個孝子不忍心自己的老娘活活餓死,遂天天送飯給“明堂”里的老娘。有一天好像是有什么大官逼問村民,瓜里有幾個籽。(具體是什么瓜,不得而知),答不出來就要被罰還是被殺來著。這個孝子去給老母送飯時告訴老母明天他就不能再來送飯了,因為明天該他去回答這個問題了。估計會被殺頭。老母一聽,告訴孝子,“瓜”里有幾個籽。孝子因此免于一死。大官得知是老母告知的,然后覺得老人還有用,就取消60歲進“明堂”制度了。
? ? ?然后又是我長大了學了歷史,覺得明朝農(nóng)業(yè)已經(jīng)挺發(fā)達了啊,不應該因為到60歲就要活埋啊,然后查詢度娘。得到了一個比較靠譜的傳說故事:60歲活埋故事發(fā)生在戰(zhàn)國時期,至秦朝時期廢除。當是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力低下,糧食和食物不夠食用,所以有人提議把沒有勞動力的老年人活埋。至秦始皇時期,有一西域使者來訪,獻一怪獸,曰“若有秦人識得此神獸,他們將向大秦稱臣”,一連數(shù)日朝中文武大臣無人識得此獸。一年輕文官回家后,將此事告知墓穴中未死的老父親,老父親告訴他此獸乃西域塔鼠,不信可以將家中貍貓抱去一試便知。次日,文官按父親教他方法試探,一下試出怪獸是塔鼠,當即怒訴使者,后西域番國向大秦稱臣。事后秦王要對此文官獎勵,文官跪地求死,稱犯欺群之罪,稱自己不忍心老父親活埋,每天偷偷為父親送飯,違反了朝遷的規(guī)定,而識破怪獸也是老父親教他的。秦王一聽,覺得老人雖然沒勞動能力,但知識很淵博,覺得老人還是有用的,彼此廢掉60歲活埋制度。
然后知道了,父輩說的“明堂”應該是“冥堂”,肯定不是“明朝”的“明”。
? ? ?(故事3)小時候過年家里會有很多奇怪的習俗。我媽媽從小就嚴厲要求我們必須要在除夕晚上把第二天要穿的新衣服新鞋子都放在床邊。大年初一起床(天不亮就要走街拜年)絕對不允許開柜子和抽屜的。我小時候問我媽,這是為什么呢?我媽的回答是“讓你照辦你就照辦就完了?!保ㄍ催€挺詭秘的表情)然后我就再也沒有問過這個了。
? ? ?然后我長大了,在康軍哥哥家柜子里看到一本《中國民間神話故事大全》,翻開一看找到了答案。大意是:傳說古時候有兩兄弟家里很窮,財神爺看他們善良故告訴他們倆兄弟在除夕晚上往柜子里放些碎石磚塊之類。并囑咐不到第二天日出,絕不能打開柜子。但是兄弟倆里的大哥耐不住好奇心,在日出前打開柜子偷看了一下。等到第二天日出后弟弟才打開自己的柜子,發(fā)現(xiàn)碎石磚塊都變成了金銀。而大哥的碎石磚塊還是碎石磚塊。
? ? ?然后我才知道我媽也和小時候的我一樣,也不知道到底為什么這樣做。只不過她沒有多問只是聽話的照做了。直到后來我給我媽講這個故事,她才知道:大年初一天不亮不讓開柜子是一個人們對擁有財富的美好的神話傳說。
? ? ?我不知道我的同齡人小時候有沒有過這樣類似的故事。我只是覺得當我的孩子以后問我什么我不知道的問題時,我最起碼要做到的是誠實的對待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