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是一個獨立的流派,藝術手法講求洗練,追求理性地表達情感,內涵深刻,能發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并歷經歲月考驗,久盛不衰,為眾人喜愛的音樂。我精選平時我們朗朗入耳的曲目作為入門級鑒賞,并會持續更新,希望你的贊賞是我前進的動力,謝謝。
1.
藍色多瑙河 ? —約翰.施特勞斯
【作品介紹】
約翰·施特勞斯(1825-1899),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家。他自幼酷愛音樂,7歲便開始創作圓舞曲,一生寫了四百多首樂曲,包括圓舞曲、進行曲以及其他音樂體裁的樂曲,其中以《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敘曲》《春之聲》等曲最為著名。
這些作品優美動聽、充滿生活氣息,反映了人民群眾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思想感情,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約翰·施特勞斯與父親同名,兩人都以創作圓舞曲而聞名于世。
為區別起見,人們在它們的名字前面分別加上“老”、“小”二字。老約翰·施特勞斯被人們稱為“圓舞曲之父”。
藍色多瑙河圓舞曲由奧地利著名音樂家,被譽為“圓舞曲之王”的小約翰·施特勞斯作品。此曲創作于1866年,被稱為“奧地利的第二國歌”。
這首樂曲的全稱是“美麗的藍色的多瑙河旁圓舞曲”。曲名取自詩人卡爾·貝克一首詩。
這首曲有多牛?在每年元旦舉行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本曲成為了每年保留曲目,作為傳統在新年前夜午夜時分剛過的時候演奏。
我特意選取了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藍色多瑙河》 交響視頻片段(出現的芭蕾舞者太典雅了),讓我們感受一下出現眾多音樂大師(海頓、莫扎特、舒伯特、約翰·施特勞斯,還有出生德國但長期在奧地利生活的貝多芬等)的國家音樂會是何等的浪漫。另外演奏樂團是維也納愛樂樂團,是舉世公認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交響樂團。極力推薦!
2.
拉德斯基進行曲 ?—老約翰.施特勞斯
【作品介紹】
老約翰·施特勞斯(1804年-1849),1804年3月14日出生在維也納。老約翰·施特勞斯受父親的影響,從小學小提琴,后來從師維也納歌劇院提琴手伊格拉茨·馮·惠利。1817年以后,他在米夏愛爾·潘配領導的流行舞蹈樂隊里拉中提琴。1819年,他又到約瑟夫·蘭納的維也納圓舞曲樂隊里拉琴,有時擔任指揮。1825年,他和瑪麗亞·安娜·施特賴姆結了婚,生了三個兒子(小約翰·施特勞斯,約瑟夫·施特勞斯,愛德華·施特勞斯)。1849年9月25日,老約翰·施特勞斯在維也納逝世,享年四十五歲。
為什么要列出他三個兒子的名字呢?除了小約翰.施特勞斯外;另外的兩個兒子,約瑟夫·施特勞斯,愛德華·施特勞斯,都是當時音樂界里的佼佼者(讓我想起一句古話“虎父無犬子”,在什么環境下成長也是相當的重要)。
沒錯,這是小約翰.施特勞斯的“老爹”,老約翰.斯特勞斯一生中最牛掰的作品(運動會開場必會響起的曲目)讓人激昂振奮的音樂!
《拉德斯基進行曲》同樣與《藍色多瑙河》在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是保留曲目,更是壓軸曲目(相當于我們春晚的《難忘今宵》),這個視頻也值得一看: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拉德斯基進行曲》,開場的小軍鼓打得太棒了!指揮和觀眾之間的互動直接把交響帶入高潮。
3.
卡門序曲 ? —比才
比才,又名比捷(1838-1875),為法國作曲家。他出生于巴黎,四歲開始隨母學鋼琴,九歲入巴黎音樂學院。1857年十九歲的比捷以鋼琴家兼作曲家的身份,畢業于巴黎音樂學院,并獲得羅馬基金去意大利進修三年。1863年比才寫成第一部歌劇《采珍珠者》,以后主要從事歌劇寫作,作品有《卡門序曲》、《阿萊城姑娘》等。
《卡門序曲》管弦樂曲。法國作曲家比才于1874年創作的歌劇《卡門》中的前奏曲(世界上演出率最高的歌?。?,是該歌劇中最著名的器樂段落,常單獨演奏。這首序曲結構簡單直接帶入主題,生氣勃勃、充滿活力的描寫了劇中次要人物斗牛士的英勇形象。
《卡門》以我認為是比才嘔心瀝血創作出來的歌劇,但當比才躊躇滿志的拿出《卡門》首演時卻遭受滑鐵盧,反響平平甚至有嘲笑的意思,神童著稱的比才,受不了打擊,一病不起,三個月后逝世。但巧的是,卡門后來重演,從此成為世界歌劇之一,當日就是比才出殯的日子(真的太可惜了,不能再次見證卡門的雄起)。中國愛樂樂團演奏的《卡門序曲》值得一聽,中國愛樂樂團也是很牛掰的。
4.
第五交響曲命運第一樂章 ?—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年-1827年),德國杰出的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圣”和“交響樂之王”。畢生作有鋼琴伴奏的藝術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藝術歌曲以極其豐富的表現手法和形式來展現,表達的情感細膩不屈平凡。他的作品《月光》出現在小學語文課本上題目為《月光曲》(是不是很熟悉,另外這篇小學課文可以看看《月光曲》)。
貝多芬C小調第五交響曲,又名命運交響曲,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完成于1805年末至1808年初。此曲聲望之高,演出次數之多,可謂"交響曲之冠"。
貝多芬在交響曲第一樂章的開頭,寫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語:“命運在敲門”,從而被引用為本交響曲具有吸引力的標題。作品的這一主題貫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種無可言喻的感動與震撼。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這句話出自貝多芬,讓人感動他的不屈與向上。樂曲體現了作者一生與命運搏斗的思想,這是一首英雄意志戰勝宿命論、光明戰勝黑暗的壯麗凱歌。恩格斯曾盛贊這部作品為最杰出的音樂作品。每當聽這首曲子就會有沖動去透透徹徹的深入了解貝多芬的一生,不知道你是否會有這樣的感覺。視頻:第五交響曲“命運”,卡拉揚指揮(卡拉揚是世界一流的指揮家,像他這樣的指揮家才能完美的帶動節奏,富裕整曲靈魂)。
5.
匈牙利舞曲(第五號) —勃拉姆斯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1833年-1897年),德國古典主義最后的作曲家,浪漫主義中期作曲家,出身于音樂家庭。生于漢堡,逝于維也納。他的大部分創作時期是在維也納度過的,是維也納的音樂領袖人物。與巴赫、貝多芬并稱德國音樂史上的“三B”(三位都是德國著名的作曲家,由于其首字中都是“B”,故稱三B)。
出身于漢堡的一個音樂家庭,是創作和演奏并重的作曲家,勃拉姆斯與舒曼夫婦、李斯特等浪漫派音樂家交往甚密,得到他們的賞識和支持,有人把勃拉姆斯的作品比作“摻雜著浪漫主義新酒的古典主義陳酒”。
勃拉姆斯的作品有很多都是世界名曲由后人傳頌,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極少采用標題,作品氣勢宏大,然而筆法工細,情緒變化多端,時有牧歌氣息的流露。拉姆斯是一位熱愛民族文化,追求古典精神的作曲家。他在創作中力圖維護德奧的傳統,和同時代的作曲家相比,他在這方面表現得更積極更自覺。在創作中他追求內在的感情的深刻表現,反對浮華的表面效果,風格質樸、嚴峻,作品富有哲理性。
《匈牙利舞曲》第五號,節奏自由,旋律有各種各樣的裝飾,速度變化激烈,帶有一定的即興性,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廣為世人所知的樂曲,當時他在維也納對該地的吉普賽音樂頗感興趣,于是記下了許多吉普賽音樂的旋律(我的另一篇文章《薩拉薩泰流浪者之歌》也是描述吉普賽人音樂的,看來這個名族不光神秘還很令人矚目)。1869年他開始出版“匈牙利舞曲集”,實際上大部分是借用了吉普賽音樂的旋律,加以編輯和整理而成。
一開始柔和舒快而略帶淡淡的憂愁,之后情緒變得更為纏綿。接著,出現了節奏活躍、帶有匈牙利查爾達什舞曲中那種快速段落風格的第二主題,與第一主題形成了生動的對比。隨后樂曲進入中間部,奏出情緒激昂的主題,表現了匈牙利人民熱情奔放的民族性格。速度忽慢忽快的中間部后半部分表情豐富,體現了匈牙利吉普賽音樂即興性的特點。最后樂曲再現第一部分,在熱烈而歡快的氣氛中結束。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演奏視頻:《匈牙利舞曲第五號》推薦觀看。
好的純音就像潘多拉的魔法盒,流泄出來的音符,交織著神秘、優雅、飄渺、性感、哀傷,激昂,化成魔咒,喚醒了我們沉睡的聽覺。
愿時光在手掌中安靜流淌,同你,同我,在音樂的海洋里舞動翩翩,共享靜謐時光。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