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2820字,閱讀時間5分鐘)
為什么窮人會更窮,富人會更富,而拖延癥患者會永遠沒有時間?答案就在《稀缺》
《稀缺》是一本經濟學著作,但同時,它也是一部心理學著作。這本書的作者經濟學家穆來納森和心理學家沙菲爾通過心理學實驗實證研究了經濟學的核心概念“資源稀缺”,他們發現貧窮和忙碌不僅僅是簡單地因為缺少金錢和時間,而是一種心態和能力的匱乏。
一、重要的概念
稀缺:稀缺,是“擁有”少于“需要”的感覺。
稀缺心態:稀缺是一種心態。當它俘獲我們的注意力時,就會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影響我們的決策和行為方式。
帶寬:心智的容量,包括兩種能力,分別是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帶寬是可以直接進行測量的。我們可以對影響自己處理信息、做出決策的“流體智力”進行測評,也可以對影響我們行為沖動與否的“執行控制力”進行測評。
認知能力(cognitive capacity)它是我們解決問題、獲得信息、進行邏輯推理等能力背后的心理學機制。認知能力中最突出的就是“流體智力”,即在進行抽象思維和推理時,在無須特定學習或體驗的情況下解決問題的能力。
執行控制力(executive control)其作用存在于我們管理自身認知能力的過程中,包括計劃、關注、發起并抑制行為和控制沖動等。
專注紅利”(Focus dividend):稀缺會自動將干擾和誘惑等因素推至一旁,讓我們做到憑一己之力很難做成的事情。
管窺(tunneling):專注于某一事物就意味著我們會忽略其他事物,也叫“隧道視野”。專注于某一事物就意味著我們會忽略其他事物。管窺令我們視野縮小,判斷力扭曲。
權衡式思維(trade-off thinking)它是由稀缺所引發的一種思維方式。在稀缺狀態下,因為所有沒有被滿足的需要俘獲了我們的大腦,以致我們開始對之念念不忘,開始產生決策難題。
余閑(slack) 就是我們在擁有很大空間,不存在稀缺心態時的產物,也是我們在資源豐富時進行資源管理的特定方式。
借用(Borrowing):當人們面臨資源稀缺時,就會通過借用相應的時間或金錢來應對突發事件。從長遠來看,借用會進一步加劇稀缺
現時偏見(present bias):我們會將未來的利益作為代價,過高地估計即刻的利益。
二、稀缺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稀缺俘獲大腦(Scarcity captures the mind)饑餓的人對食物日思夜想,當我們經歷任何一種形式的稀缺時,都會對稀缺之事全神貫注。我們的思想會自動而強有力地轉向未得到滿足的需要。稀缺會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會強行侵入我們的思想中。稀缺對人類大腦產生的影響,存在于潛意識之中。其運行速度之快遠遠超過了意識認知的速度。
1.稀缺可以扭曲事物本身。譬如人們遭遇車禍搶劫等短暫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事件,會出現“主觀事件延展”現象----人們會感覺事件持續時間更長。再如,實驗結果表明,貧民窟的兒童們會明顯高估硬幣的尺寸。
2.稀缺帶來“專注紅利”(Focus dividend)同時也會導致管窺。
稀缺俘獲大腦時,人們的注意力會集中在緊急的事情上,并將其他事物排除在外。這種專注會讓人們從稀缺中獲益,讓人們獲得“專注紅利”。 由于“目標抑制”的作用,人們在專注于某項重要事物的同時,就不容易想到其他重要事物。因此,專注也會導致管窺,讓人們的視野變窄,從而付出沉重代價。
忽視未來:稀缺,尤其是管窺心態,會讓你擱置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務,比如整理辦公室、做結腸鏡檢查、寫遺囑等,這些都是很容易為我們所忽略的事情。
無力規劃:當我們為了解決眼下的難題而極度專注時,就無法有效地規劃未來。
3. 稀缺會使人變笨,變得更加沖動。
稀缺,不僅僅會令我們入不敷出,不知如何分配資源,而且還會讓我們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手足無措。稀缺會使人變笨,變得更加沖動。我們不得不在流體智力和執行控制力被減弱的情況下,依靠更為有限的腦力去勉強度日。生活,就這樣變得舉步維艱起來。負擔過重的帶寬導致智力下降,反過來加劇稀缺。
4.稀缺導致借用,借用加劇稀缺。
在稀缺狀態下,我們為何會產生借用行為?之所以去借用,是因為我們有了管窺心態。當稀缺成為帶寬負擔時,我們會對當下更加關注,從而導致我們產生借用行為。而當我們借用時,就是給自己的將來挖下了更深的坑。今天的稀缺,將造成明天更大的稀缺。無論稀缺以什么形式呈現,都會導致借用。
當我們為了解決眼下的難題而極度專注時,就無法有效地規劃未來,這樣一來,向前看的能力就很可能會因管窺負擔而喪失。
5.稀缺迫使我們產生了權衡式思維,令人忽略未來。所有那些沒有被滿足的需要俘獲了我們的大腦,成了我們時時刻刻念念不忘的事情。
6.稀缺的本質是就是沒有余閑。
“一個人的富有程度,與他所能舍棄之物的數量成正比”。(梭羅)如果有余閑,我們能夠輕
松避免選擇負擔。但如果沒有余閑時犯錯,后果往往很嚴重。而稀缺不僅意味著人們沒有失誤的空間,也意味著人們更有可能會出現失誤。稀缺不僅提高了失誤的成本,也為人們創造了更多機會去犯下錯誤、做出不明智的選擇。
稀缺這種對大腦不由自主的俘獲,雖然會使我們集中注意力,但同時也是伴隨一生的負擔。因為我們總是將關注點放在稀缺上,思想總是圍著稀缺打轉,所以就沒有那么多精力投入人生中的其他事物。這不僅僅是一個比喻說法。稀缺會降低所有這些帶寬的容量,即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從而致使我們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還會減弱我們的控制力。處于稀缺中的人們,其認知能力和行為控制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進而導致了其習慣于應付匱乏的行為模式其影響力非常大。舉例來說,貧窮狀態會比徹夜不眠對人的認知能力產生的影響更大。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并不是窮人的帶寬不及富人,而是因為貧困的經歷會降低任何一個人的帶寬。窮人缺錢,但最缺的是帶寬。在稀缺所引發的后果中,有一項尤為重要——稀缺會進一步延續并加劇稀缺。稀缺俘獲一個人的大腦,使其關于關注稀缺對象而失去了正常的判斷力,這會進一步加劇稀缺狀態的惡化,而非改善它。
三、面對普遍存在的稀缺困境,如何在稀缺狀態中突圍,從惡性循環中自救呢?
-------改變心態,逃離稀缺陷阱的唯一希望;規劃管理好帶寬,稀缺問題才會迎刃而解。
稀缺會創造出更大的陷阱。貧窮之人會一直窮困潦倒,忙碌之人會永遠日理萬機,孤獨之人會終日形單影只,而節食之人也總是會以失敗而告終。稀缺造就了一種心態,而這種心態會令稀缺長存。稀缺是一個心理問題,而非僅僅是一個資源問題。資源稀缺不可怕,就怕有稀缺心態
天底下只有四種事:重要且急迫的、不重要且不急迫的、不重要但急迫的、重要但不急迫的。人們不大會在前兩者上犯錯誤,但經常會在后兩者上犯錯誤:被急迫但不重要的事情占去有限的注意力“帶寬”,而忽視了重要但不急迫的事情。因此,我們需要讓“警報來得更早些”。
若想讓限制手段影響人們的行為,就必須令其進入人們的“管子”視野之內。其中一種方法是,定期發送剩余月份的提醒。通過喚起人們的關注,我們可以試圖將這個遙遠的問題主動推入“管子”視野之中。另一種方法是,改變限制的結構。把重要的事情拉入“管子”視野中。
節約利用帶寬,并逐步重新構建帶寬。
以余閑應對突發事件
四、其他的收獲:
- 大腦自由才能成為合格的家長
- 無能導致貧窮,貧窮導致無能。無能和貧窮之間的因果關系,反過來講也一樣講得通。
- 良好的教養水平需要足夠的帶寬、復雜的決策能力和自我犧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