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琴姐,我們去看電影吧?”于是乎我們就去了。我甚至還沒有搞清楚狀況我們看什么電影就直接被連扯迫跑的節奏帶去看電影。也許正是這種說走就走的行動派確實合我胃口,所以也就甭管它什么電影,是否喜歡,是否大概知道它講述什么。那刻已管不了那么多了,有時也許不知道會更加的有驚喜。
? ?《血戰鋼鋸嶺》表面上看是一部戰爭題材電影,細究起來,完全稱得上是一部戰地版的圣經故事。 主角多斯入伍前,他的未婚妻多蘿西送給了他一本《圣經》,他信封基督教,信仰殺謬是錯誤的,所以堅決不帶槍支上戰場,他的行為不被理解,更被別人認為是膽小鬼,甚至差點走上軍事法庭。在第一次出戰鋼鋸嶺時,天快亮被日軍擊退,他一個人留下來一夜之間連救七十多個人的奇跡,而被全連戰友所信賴,在第二次進攻鋼鋸嶺前,整支部隊會靜靜地等待他禱告結束才會行動。因為遲了點到達,前言未看,我只會認為,這是一部關于信仰的電影,而事實也是講述信仰所能帶給人們的精神力量。
? ? ? 其實我不太喜歡血腥的電影,那種血肉碰撞的直接和粗糲,但無論你覺得《血戰鋼鋸嶺》的故事是多么的夸張、不真實、主角光環,它其實都是一個真實的存在。1942年太平洋戰爭,戴斯蒙德?道斯被征招入伍成為一名軍醫,因為個人信仰堅持不帶武器上戰場所引起的一系列故事。《血戰鋼鋸嶺》也不止于此,因為梅爾·吉普森的戰爭世界里,永遠有一道不可被戰勝的力量,那就是信仰。 而現代戰爭中的生死交鋒無疑是更殘酷的,生死一線只在剎那之間,人性也在這一線之間異變。總之這部電影利用戰爭的殘酷來體現信仰的力量。
? ? ? ?也許人確實要有信仰,一個擁有信仰的人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可以在你遇到困難之時拉你一把,也是支撐你活下去的信念。以前我是一個沒有信仰的人,一個過一天算一天的人,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是怎么樣,從微微迷茫再到被迷茫遮住雙眼,迷失方向。如今我依舊不知道自己信仰是什么,但每天都會過得很充實,也許內心深處是有信仰的,不然怎么會有如此樂觀的自己!
? ? ? ?很多人問我,你的信仰是什么?是呀,信仰是什么?我不知道,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唯獨知道的是信仰和迷信不同,信仰和迷信是兩個完全對立乃至彼此根本不可相容的概念。迷信的人不可能會有信仰,而有信仰的人,則應自覺地杜絕任何迷信。正如一個理性的人難以理解一個感性的人,感性的人無法理解理性的人一樣。而我既感性又理性,既迷信又有信仰,我是不是一個不被理解的另類?其實并不是吧?迷信讓我明白有些東西并不是努力了就有收獲,而信仰卻告訴我不努力就一定沒有收獲。迷信讓我明白也許“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而信仰又告誡我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 ? ? ?信仰是什么?我還真不知道,只能告訴自己,人還是要有信仰的,信仰是一種精神力量,讓你堅守信念,不被所謂的世俗所打敗,堅持自己所堅持的,就算不被理解,那又如何,努力做到被理解,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