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和朋友去電影院看了《血戰鋼鋸嶺》。看完電影,我不得不承認,梅爾·吉布森的電影從不刻意煽情,但卻總有打動人心的神奇力量。
梅爾·吉布森的每部電影,似乎都有著非常明確的主題。《勇敢的心》,說的是勇敢者對自由的熱烈向往。《啟示》,講述的是一個男人竭盡全力的勵志求生,而這次的《血戰鋼鋸嶺》,向我們展示的則是人對信仰的執著堅持。
自由、生存、信仰;勇敢、勵志、堅持……梅爾·吉布森總有能力將無比宏大的生命主題,通過細致入微的電影語言和簡單直接的暴力影像洶涌澎湃地展現出來。
在電影中,梅爾·吉布森一向善于將柔情溫和與血腥暴力完美糅合,這次的《血戰鋼鋸嶺》,當然也不例外。
電影前半段,色調明媚,男主角的家庭生活和愛情故事,導演敘述起來脈脈溫情。電影后半段,導演則一改溫情路線,無論是信仰不被理解時,男主角與戰友和上級的對抗博弈;還是上戰場后,面對血腥殺戮,男主角在槍林彈雨中勇救隊友的畫面和情節,無一不展示得既冷酷殘忍,又熱血剛猛。
如果說電影的前半段如平靜的海水,那么后半部分則是熾烈的火焰。兩者并非彼此割裂,而是相輔相成。前半段的鋪墊和交代,讓男主角后來的行為變得合理和可以理解。而后半段的血腥、暴力和殺戮,又反襯出電影前半部分平靜生活的難得和美好。
?
有影評人說:偉大的戰爭電影,從來都是讓人對戰爭心生敬畏。
《血戰鋼鋸嶺》表面上看,是一部R級的暴力戰爭片,實則內里卻是一部實打實的反戰劇情片。它雖最大限度地還原了戰爭的本來面目,但其掩蓋在暴力美學下的精神內核卻是反戰的。
因此,此片收獲諸多褒獎,其不僅被認為是梅爾·吉布森暌違好萊塢多年后的回歸之作,也被影評人盛贊是影史上自《拯救大兵瑞恩》以來最優秀的戰爭電影。
的確,比起多數戰爭片里,經歷一番抗爭、最終卻還是拿起武器、“以殺止殺”的主流英雄,《血戰鋼鋸嶺》里敬畏戰爭、拼命拯救生命、并始終如一堅持著“不殺”信仰的非主流英雄,更具人性光輝,也更讓觀眾動容。
?
這部改編自二戰時期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多斯真實經歷的電影,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
戴斯蒙德·多斯是美國弗吉利亞的一個鄉村少年,同時也是一位有著“不殺”信仰的基督教徒。虔誠的宗教信仰,少年時代險殺兄弟的意外,加上家庭環境的影響,讓多斯從小就對殺戮有著本能的抗拒。
參軍后,堅持和平理想的多斯,因為不愿意拿起武器射殺任何一個人,而遭受到了隊友們的排擠和上級的刁難。但即便如此,多斯依然堅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則,留在軍營。就是這樣一個曾經被戰友罵作懦夫的人,上戰場后卻無懼槍林彈雨和兇殘日軍,在鋼鋸嶺上赤手空拳救下了75位受傷的戰友。
在電影里,面對所有人的不理解,軍醫多斯堅定地說:這個世界四分五裂,而我只想一點一點把它拼湊回來。
如果不是改編自真實故事,如果不是多斯在殘酷的戰爭中冒著生命危險踐行自己的信仰,相信我們很多人都會如同電影里的隊友和上級一樣,不僅認為多斯是個怪胎和懦夫,還會認為他的信仰無比可笑、不值一提。
但也正因為他的信仰不被理解,他卻不懼重重阻力和危險,始終固守心中的那一份信仰,才讓這份堅持變得感人至深。
?
在如今這個泥沙俱下的時代,很多人已經沒有信仰了。即使有信仰,能始終如一堅持的人,也已經少之又少。
正因如此,不怕嘲笑、謾罵,無懼欺辱、重壓,永遠堅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則,并始終堅持做自己的多斯,才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古龍在《英雄無淚》里寫道:歌者的歌、舞者的舞、劍客的劍、文人的筆、英雄的壯志,都是這樣子。只要是不死,就不能放棄。
我想,對信仰的堅持也應如此。
《血戰鋼鋸嶺》,用一個真實的故事,講述了一份關于信仰的堅持。
電影里,手無寸鐵的多斯,在血肉橫飛的戰場穿梭救人,卻奇跡般地得以生還。雖然事實上,這只是概率極小的偶然事件,但我更愿意相信,這是老天對于堅持信仰、固守本心的人的一種特殊眷顧和嘉獎禮贊。
現實中的我們,在光怪陸離的人生里,總是一不小心就迷失了自己。而那些關于真愛、關于夢想、關于人生價值的追求和信仰,也早已被我們遺忘在了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
縱然這些改變和舍棄有著這樣或那樣不得已的苦衷和理由,卻總歸是讓我們離那個最本真最純粹的自我越來越遠了。
或許,我們應該學學多斯。當信仰面臨困難、遭遇阻力時,也像他那樣始終如一地去堅持。說不定哪一天,我們也會如他一樣幸運地得到上天的眷顧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