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給我最大的觀念沖擊,就是我題目中所要表達的意思。作為一個創業者,怎樣才能生存下去并獲得最大的利益呢?起初,我以為競爭能夠帶來活力,都說在競爭中成長,尤其是商業之中,常常能夠看到商業街扎堆嘛。然而,我忘記了產品的不可替代性往往才是一家公司的核心。作為人才,我們也總是強調要形成個人品牌,尋求不可替代性,我們這樣的目的,不就是避免競爭嗎?
這本書實際上主要講的是創業的路上應該怎樣做?我認為,不只是我認為,這本書適合我們所有人讀。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從書中抽象出自己需要的知識?再去讀一遍高中吧。
從0到1,或者說從無到有,意味著企業要善于創造和創新,通過技術專利、網絡效應、規模經濟、品牌等形成壁壘,從而實現質的垂直性層級跨越,由此開辟一個只屬于自己的藍海市場而成為這個市場的唯一,這樣的壟斷足可讓企業安享豐厚的利潤。即便對整個商業社會而言,這樣的模式也開辟了非零和游戲的疆域,著眼創造新價值,把市場的餅做大,這才是最終商業社會乃至人類社會的救贖之道。而與之相對,從1到n只是復制,創造不了新價值,甚至可能淪為遍地抄襲的山寨模式。
仔細想想,我們現在做的事情,是哪一種呢?
打造我們自身,同樣需要技術專利、網絡效應、規模經濟、品牌。想知道這四個概念意味著什么嗎?自己查。
書中總結了四點商業經驗:
①循序漸進。不能沉溺在宏大的愿景中,否則會使泡沫膨脹。自稱可以成大事的人都不可信,因為心存改變世界之雄心的人通常要更加謙遜。小幅地循序漸進地成長是安全前進的唯一道路。
②保持精簡和靈活性。所有的公司都必須留出一定空間,不要事事都嚴格計劃。你不知道你的事業會變成什么樣,事先規劃通常既死板又不現實。相反,你應該做些嘗試,反復實踐,把創業當成未知的實驗。
③在改進中競爭。不要貿然創造一個新市場。以現成的客戶作為出發點創業才更有保障。成功者已經創造出被認可的產品,在此基礎上加以改進,才是可取之道。
④專注于產品,而非營銷。如果你的產品需要廣告或營銷人員去推銷,就說明你的產品還不夠好:科技應用于商業應該主打產品開發,而不是分銷。在泡沫年代打廣告顯然都是浪費,唯一持久的成長是爆發式成長。
然而些法則的對立面可能更正確:
1.大膽嘗試勝過平庸保守。
2.壞計劃也好過沒有計劃。
3.競爭性市場很難賺錢。
4.營銷和產品同樣重要。
在書的一開頭,作者便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在什么重要問題上你與其他人看法不同?”這是在啟發反主流的思考,目的在于啟發讀者積極思考,形成自己的意見,能夠獨立思考。在這個時代,這是難能可貴的,因為我們受到的干擾太多了。
其實這種類型的書,我也是第一次讀,我也在嘗試。這是一本值得做分析閱讀的書,而我上一本分析閱讀的,也是唯一的一本書是《如何閱讀一本書》。在這里再次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