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一點與新聞無關的文章
就是說你是搞新聞的,不一定天天寫與新聞有關的文章,你寫一點與新聞無關的文章,文章多種多樣,它既有同的東西,也有異的東西,同的東西相通,異的東西成障,文體之間是相互有勾連的。你如果把各種文章都寫一寫,那么文章之間的壁障就打通了,你不管寫什么文章,都可以游刃有余。
兩副筆墨
我一直覺得有個概念就是,你得有兩副筆墨,一副是體制內的,一副是體制外的,體制內的筆墨它的語言體系是比較規(guī)范的,是吧,比較準確,比較全面,而且也是必須的,如果你不這么寫,可能這個文章就通不過,就發(fā)不出去,這是個很基本的東西,安身立命的東西。
一個實例
記得香港回歸那一年,我那個時候還是個小編輯,我們當時的一個主任,后來是我的前任總編輯,他寫了一篇評論文章,因為當時香港回歸由他牽頭搞報道,他親自動手寫了一篇評論員文章。過去評論文章都是評論部寫,唯獨這次是由他個人執(zhí)筆的,當時文章寫完之后他給我看,我看完之后覺得特別好,寫得特別文采飛揚,充滿了激情和豪邁,它不是用體制內的筆墨寫的,而是按照體制外的筆墨寫的。
文章送到上面給退回來了,因為什么呢,這個文體啊,它的改革需要上下聯(lián)動的,你這邊改了,他那邊沒改,人家一看這個不像評論文章的路數(shù)。他們說這個不行,好像不像評論文章,不莊重,反正不行吧,結果文章又退到評論部,評論部按照評論部過去體制內文章的思路,那個章法,那個寫法改一改,改完就通過了。
這是兩個東西,一個是體制內的筆墨,一個是體制外的筆墨,我個人理解,要具備這兩種筆墨之后吧,可以互補。比如說體制內的文章,雖然說準確,全面,規(guī)范,經得起推敲,這個都沒問題,但是我可以用體制外的那些東西,來滋潤體制內的文章。有的時候我寫的那些官樣文章,反映比較好,我后來想了想,什么好不好,實際上我就是走了這么一條捷徑,把我體制外積累的寫個性化文章的那些營養(yǎng)補到體制內的文章中去了,所以他們看我寫體制內的文章之后就覺得我寫的官樣文章和別的官樣文章不完全一個味兒,有一些別的味道。所以我建議大家寫點與新聞無關的文章就是這個意思,既要寫體制內的文章,又要寫體制外的文章,兩副筆墨都要有,而且你文章的體例涉獵的比較多,你寫文章的時候更加活潑,不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