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日更1500字,雷打不動。
自從周四開始,就沒日更了,我不想落下,怎么辦?補!
4*1500=6000
我要在十二點之前,完成6000字,可能嗎?
先寫起來再說。
不管質量,只管數量。
一
這學期,為了能夠更好地隨時隨地寫。特意備了手機鍵盤,結果,為了配合手機鍵盤只能使用拼音輸入法,我只能拋棄用了十幾年的五筆輸入法,從頭開始適應。
盡管一個月過去了,還是很不適應。
但我想,如果等我完全適應的話,大概,會比五筆更快。拼音是連著詞的,正確率會比五筆高。
因為有對未來的念想,所以,我必須忍受慢,忍受一次次的錯誤、清除、重來。
二
這學期,開了兩個興趣班:初級班和高級班,我從來都不重復過去,所以,開兩個班,就意味著備兩套課,做兩套課件。
初級班:以趣味性為主,以學會觀察,學會細節描寫為主。
高級班:閱讀與寫作并行。閱讀交給答題方法,閱讀文章要經過精挑細選。為寫作做好鋪墊。寫作課,達到審題構思選材描寫技法學習樣樣兼顧的目的。
這樣的目的,挺完美,挺有時效。
三星期的上課,兩個班的孩子寫出來的文章都相當可圈可點。
初級班的孩子,興致非常高,還沒開始上課,就追問:上什么呢?
課上,參與互動的人更多了。寫出來的內容是只有三個人沒得到優三 個加的成績。
我第一次上課,是調足他們的胃口,讓他們觀察袋子,關注內心。
第二次上課是看動畫片,演一演,說一說,寫一寫。第二次上課時,還有個熱身:看寸棗,品寸棗,說寸棗。
第三次上課是觀察仙貝,描寫仙貝,觀察人物,描寫人物,寫一個完整的故事。三四年級的孩子居然輕輕松松就可以寫一面半,兩面,兩面多。
高級班的孩子,第一周,小古文《李斯與老鼠》品讀《偷錢的膽小鬼》,完成閱讀題。
第二周,作文:一件難忘的事。重點:心理描寫:直接描寫法,動作神態表現法,混合大法。
你別說,孩子都作文還真挺好,除了那些把心理描寫寫得很細膩的人,哪怕是普通的文章,也可達到:字數足夠,內容詳實的效果。
第三周是閱讀欣賞與答題,內容是《荔枝》,關注點是:散文的寫法。
這次的閱讀教學程序是:先引導學生把文章品讀了,再獨立完成閱讀題。然后老師教給查找信息的方法,教給思考的方法,學生自己再次修正答案,最后再校對答案。
比直接地告訴答案的好處是學生有思考的時間,為了能得出正確的答案,誰都愿意付出一些精力的。相反的,如果是直接告知答案,那他們是無需付出精力的。
思考,創造,體驗,教育要時時刻刻注意的。
三
我的兒子啊,你的學習為什么這么累?
讓我來回憶你的星期六日的生活吧!
星期五晚上,上作文興趣班。你的發言實在精彩,精彩到令媽媽刮目相看。
你精彩表象在:一次次地要求發言,觀察仙貝時,你能夠從更多的角度進行觀察。說東東因為看見可憐的小乞丐,在吃魚讓之間猶豫時,你想到了魔鬼魚天使的斗爭,并把二者斗爭的內容很好地,很詳細地說了出來。
可是,寫作文的時候,問題來了。
大部分人在認真因子的驅動下,都特別的認真,字也漂亮。而你呢?天性手拙,再加上你一心一意想著手頭那袋還沒開封的仙貝。你寫的慢,字也難看。任何時候,我注意你的事候,你的手里都攥著那和袋子,提醒你不要拿著袋子,可是一轉眼,它又在你手上了。
直到最后,發現,袋子已經被咬開一個角,里面的仙貝已經失去一點蹤影。據說,同學早就報告,報告必達偷吃仙貝了。
最后,大部分同學寫好了,寫的很棒,三四年級的孩子,輕而易舉的寫出了五六年級的高度。
可是你呢!還沒好。更可惜的是,只寫了一面半,由自己嘴里說出的精彩句子一個都不出現在作文 本上,當然,寫字,也不好看。
于是,你是唯一個需要重新寫的人。
這樣的教訓夠不夠大?
對你來說,是不夠大的,我知道,下一次,這樣的故事還會重演。
剛才,我的心里還在懊悔:怎么沒給你更多的關注,早早把你的仙貝收起來。此刻卻不再懊悔,我想:你應該一視同仁的對待你。現在,有一個媽媽,能幫你抵擋誘惑。以后,又有誰,可以幫你抵擋生活中更大的誘惑呢?真正能夠救贖自己的,永遠只有自己。
星期六早上,媽媽還得上課,給你的留言是:好好做作業,盡量把所有的作業都做好,下午去玩。
你做了半天,說剩下的作業不多了。
下午,出去玩了。
晚上,老爸倒是有提醒做作業,可是你說要看書。于是,剩下的作業只在星期日了。
星期日早上,你只完成了一篇作文。
星期日下午,你繼續完成周五欠給作文興趣小組的作文。
康毅來找你去玩時,你說只差三項了,我堅持你把三項完成才能出去玩,你哭了。可是作業沒完成,怎么能出去玩呢?
老師布置的兩頁書法作品,小必只完成了一頁,但畫了將近三個小時。吃完晚飯,繼續做作業,聽寫完成了,書寫作業又花掉了三個多小時,最后只是草草算完成,因為老師要求抄做三本書上的一二單元的解決問題的作業,可是,你用了兩個多小時,只完成了兩本,第三本,還沒動筆呢。我給你出了幾道應用題,讓你完成,代替抄寫。
要不要幫你,讓你做與眾不同的作業,媽媽是糾結的。想著要讓你磨練,讓你養規矩,成習慣,覺得不該改變你的作業。可是最后,看到你抄那么多,那么久,都是在做無用功,又覺得應該幫助你早就應該幫助你了,這是我做為老師的身份可以有的特權,為什么不用呢?我如果一早就幫助你,你就不用浪費這么長時間了。
等等,真的是浪費嗎?對你這樣手拙的人,也許抄寫是最大的幫助呢!
你看,媽媽就是這樣的糾結。
十一點才睡覺,你的背誦只能勉強,你的英語沒有學,你當然也沒看課外書的時間。
但是在這些悲觀的東西下面,我還還看到了希望:丑的不能再丑的字,不管怎么說,都進步了!
如果這樣頑固的習慣都可以慢慢改變,我就應該對你的未來充滿信心。嚴要求,一直嚴要求。
現在,高標準成了習慣,低標準只好靠邊站了。
四
這個星期六日,我自己倒是松懈了。除非與世隔絕,否則總有一些事情來干擾你的計劃。星期五上完興趣班,被請了電心,喝了將近兩杯白酒,于是,知道會嗜睡,沒精力的我,玉老公去唱歌了,權當放松。
周六中午去后坑吃飯,讓后,去蓬壺,拿一直野雞讓專業殺雞的處理。去烏髻巖,回來煮飯,散步。然后去一剛搬家的鄰居那里,又喝了酒,又唱歌。星期日,看《基督山 伯爵》,晚上,看學生作業,看小必作業。等到想要完成日更時,以是十一點多。于是,沒完成。留到今天,需要完成的是7500字。什么事情都是日積月累完成
五
家為何傷人?
如果無法想對方所想,只想樹立自己的權威,就會處處傷人。
父慈子才孝。
做父母的,老拿捏個身份,愛教訓人,愛得人尊重,老想著樹立自己的權威,像一只好斗的公雞,敏感的公雞,時時刻刻都想著別人有沒有遵照自己的意志來行事,這是很可笑的。
這樣的人,你一般無需跟他理論,他是聽不進去的,錯誤的永遠都是別人。
人家肚子疼了,躺在床上,不是想著關心,而是想著,這是裝的,不是真疼,無需理她。人家躺在床上了,不是去關心,而是追問:你是不是吃了什么垃圾?
人家急了:你神經啊!
好吧,傷了作為父親的權威了。允許自己小人之心揣度別人,怎么能允許別人無意之中,或者說情急之下的口不擇言。一巴掌甩過去,還理直氣壯地指責:以后不能再說神經這樣的話。
好吧,一巴掌甩過去,爛攤子等著別人收拾吧。
本來不用上課的,應該留在家里照顧人的現在沒心情,也沒臉面留了,于是,換人。
去到學校,畢竟還是意難平,又微信留言:
剛才我說肯定是吃了什么雜七雜八的東西,她罵神經病,我刷了她一巴掌。
你問她有沒有罵你爸神經病。
告訴她,你爸很注意禮節,冒犯他不止是冒犯長輩,是冒犯了父親。
包括他對他父母親(爺爺奶奶),也是禮貌有加,玩笑有度。
如果不注意這一點,你爸會毫不客氣地教育你。
我看了,我當成沒看。怎么會有這樣的人,甩人一巴掌還有理了,還想拉上另一個人,幫著聲討。
知不知道,只有最最無恥,最最無賴的人才對自己的親人下手!
別人不說話,不是你對了。不是怕了你。不是支持你。別人不說話,照樣可以在心里鄙視你。
為什么不說話?傷害已經形成,計較只會徒增煩惱。就隨你去吧。
我不搭理,人家急了,電話:你手機沒拿在手上嗎?
答:沒有,我在掃地。
掛電話。
掛吧掛吧,我就是不理你。
我一定不會去指責我的女兒,她是我女兒,我最親愛的女兒,我唯一的女兒。別說她生病了,就算她不生病,我也不指責。因為說到底,她是那樣懂事大氣的人,她用她年輕的稚嫩的心,一次次地包容著并不完美的父母。
作為父母的,憑什么可以求她完美?憑什么可以抓著你也知道,并沒到了原則教養的高度上的,只是人急不擇言,只是對委屈的一種自然的申訴,一種被冤枉的自我保護,就這么個小問題,就糾纏不放。
如果我不能全心全意地愛她,至少讓我努力理解她,努力讓她知道,我愛她吧。
就算她偷玩了一次兩次手機,也允許我想想小時候的自己,想想并不是苦行僧的她們吧!要教育,更要理解。
六
心,堵塞著,難受。
為什么難受。
不是為工作,不是為約稿,難道是因為時間迫近遲到,孩子的作業遠遠沒有完成?還是因為改了孩子的一項作業,發現錯誤率很高,急躁了?
不管,誰都有好心情的時候,也有壞心情的時候。做事,做需要的事。如果我心情不好,一定是我對現狀不滿意,那就學習吧,做事吧,成長吧!
改變現狀的最好辦法是成長。我希望我的今天是充實的,我更希望我的明天比現在更好,不是希望,是必須的。
七
今天三節課,改考卷兩節課,上課一節。
我不會為了孩子的成績而罵孩子,但還是要考慮這個問題:怎么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
要讓孩子得分,還是有一些是剛性知識的,我要尋找的就是這樣的剛性知識,反復練,練到完全不出差錯,沒有對知識的研究,對考題的研究,就不算是合格的老師。
晚上加班一下,考卷終于改好了。
把來這里做作業的同學一一叫到身邊來,一個一個地分析。
老師,與其說是教知識,不如教習慣。基礎知識,要自己去斟酌,根本不可能等著老師幫你復習。選擇題中,關于拼音的,要積累再平時,哪些多音字,哪些易錯字,老師課堂上講的,要自己積累,要能聽進去。像這樣的問題,按理說,無需提醒,就應該懂。事實上,沒有幾個學生講理。
中等,或中等一下的學生,一般都不懂這些道理。
他們渾渾噩噩地聽著,稀里糊涂地做著作業,不會去考慮目的性的問題。
那么,這種渾渾噩噩稀里糊涂如果被點醒,而且是一次次被點醒呢?我想,老師就要做這樣的人。
今天聽一些老師閑聊:說班級里如果有學生錯了不該錯的地方,就讓他們自己扇自己巴掌,十下,二十下。
我是不贊同這樣的做法的,理由是:
一、沒有一個學生是不想優秀的。
二、懲罰的目的是為了學生下次吸取教訓。但,孩子犯錯是多種原因的。比如不小心,比如沒掌握。假如是不小心,估計不好克服。假如是沒掌握,還要分析原因。是因為聽不懂,還是因為沒復習,或者是,沒認真聽。如果聽不懂,自己打自己可會就聰明起來。如果是沒復習,那是習慣或態度出問題,要研究他是習慣的問題還是態度的問題,如果是習慣,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如果是態度問題 懲罰無法改變態度。如果是沒復習,哎,照樣要分析沒復習的原因。
大人愛簡單粗暴的用懲罰的方法,都只能達到短期的解決辦法。
真正的教育是喚醒,是點燃。
我愿意做這喚醒點燃的事情。喚醒點燃是讓心靈與心靈相碰撞,不是短時間可以做到的。但是作為主導者,權威者,如果時時刻刻以喚醒點燃為己任,早晚會找到方向,找到契機的。
我把學生一個個叫到面前,一起分析考卷,失分原因是什么,該還是不該,以后怎么避免。
有一個學生紅了眼睛,他是一個好強的孩子,可是有時候會不自覺,所以,體現在學習上就是基礎知識不扎實,字音讀錯了,詞語正確與否判斷錯了,課文背誦也被扣分了,再加上讀題不仔細,審題不認真,作文寫不長,綜合起來,語文只考了七十幾分。
我讓他把兩個要點記在心里,寫在書上,時時提醒自己。
這兩點是:
一,把像米飯稀粥一樣的知識堅決拿下。
二,帶著研究精神來學習。多問多查。不囫圇吞棗、濫竽充數。
其實,每一個學生的問題都不一樣。但又有其共性。作為老師,教給方法,反復提醒孩子自我努力。在眼皮底下做作業,方法點撥。更要注意,孩子在家的時候,要有安排,有節制,有自我努力的意識。
八
這兩天,因為小必做作業花太長時間,中午又把幾項作業做到一點四十,我就忍不住發飆了:
同樣是學習,你花的時間是別人的兩倍,正確率那么低,你怎么好意思坐在教室里。
傍晚,小必和爸爸先回來,他跟爸爸說:爸爸,我做一項給你看一項,保證全對 讓媽媽高興一下。
老公說:有這份心,就很好。
確實很好,因為有這份心,今天傍晚,晚上,表現出來的狀態都不一樣。自己在主動地做,非常關注自己做的對不對。如果作對了,特別高興。如果做錯了,很認真地改正。
今天晚上,完成得比較快了,把每一項都完成,還有時間研究一題奧數,看《怪物大師》,煮點心給全家人吃。
不管孩子學習成績如何,有好態度,好習慣,都會越來越好。
九
八點半,看完作業,去散步,我散步的目的是胡思亂想,再忙,也要讓思想有空閑的時候。再累,也要有閑著的時候。
信步往美麗鄉村走,路上遇到一個閨蜜:
哪去?
散步。要不要一起?
心里一半希望她答應,一半希望她不答應。
不了,到現在,我不去了。
她是要回家陪孩子吧?這樣甚好,有老媽陪著,孩子會更認真些。開始懂得重視孩子的閨蜜更我心生歡喜。信步往前走,趕上了回家的孩子。他們拉拉扯扯,嘻嘻哈哈,這才是孩子本性。
看到我后,孩子自然停止打鬧,有孩子本能地想逃避,外向的孩子來到我面前,敬禮到鬢邊,說老師好。
我答應一下,越過他們,繼續往前走。我不想讓孩子拘謹。
我小的時候看到老師,是渾身不自在的。將心比心,我不想孩子有這樣的拘謹。我當然知道,如果我夠隨和,夠會創造話題,是有可能與孩子打成一片,或者,至少,讓孩子在我面前,可以無拘無束地暢談,而我,順便積累素材。
但現在的我,只到了給他們自由,不打擾他們的境界。
繼續往前走,走到美麗鄉村。八點多的美麗鄉村,沒有一個人,只有一盞路燈,幾十丈高,發射出明亮高遠的光來。信步走著,廣場,再上一個廣場,然后沿著小路,走不到底,就決定往回走,找一個舒適的位置,坐下來,在路燈下,寫日記,完成日更7500字的任務。沒等我定下來,好友叫我名字。她與另一個伙伴也走路到這兒。因為忙碌,我已經好久好久沒跟她好好走走路,或是好好聊聊天了。
我沒有任何猶豫就改變了計劃,跟她們一起走吧。走了幾圈。再一起走回來。無拘無束閑談,心靈上的知音在世界上是極稀缺的,一般不去奢求,能有熟知的老友閑談,就是放松,就是快樂呢。
回到家,想著,我趕快碼字吧,小必發話了:我打算要再煎蛋給你們吃,這次我有新的煎法。
好吧,繼續做盡職盡責好媽媽,打下手,煮點心。煮完點心,姐姐回來了,于是,吃點心。吃完點心,我真的可以坐下來碼字了。
碼到現在,十一點十三分,寫了5800字。距離7500字,還差一千七百字呢!
我會堅持到底,保證完成。
十
有一個人,叫阿呆。
阿呆確實有些呆,做事一根筋,不懂察言觀色。
畢業第一年,阿呆上四年級語文。
他有的是熱情,又憑著本能,把課上的挺好。
有一次,縣里來突擊檢查,教研員說:你準備一下,等下縣教研員要聽你的課。
從沒經過這種陣仗的他大呼小叫:不要,不懂。再不到十分鐘就上課了,我都沒時間準備。
阿呆不懂,這不是商量,是通知。
上課了,聽課只有一人,是矍鑠的老頭子。阿呆照原計劃上課。原來要講單元自測題,現在仍然講自測題。
阿呆還有一樣呆功:只要一張嘴上課,眼里心里只有課堂,只有學生。
一節課很快過去了。阿呆不懂什么叫主動請教,虛心學習。一下課,該干嘛還是干嘛去了。
后來,副校長,副校長跟他一樣,也是新來的。副校長站在他的教室門口說:你就是某某某啊,那天,縣教研員對你挺多表揚的。說你上得不錯,就是內容選錯了。單元自測,顧名思義,就是要靠學生自己測自己嘛。
阿呆這時才明白,應該走到客人前面,主動接受建議與輔導的。
阿呆最呆的做法大概是這樣的,校長要聽他的課。阿呆跟平時一樣,上課了,再晃悠悠地走去班級。校長早就坐在教室后面,等著聽課。
沒想到,學生沒把黑板擦好。阿呆只好請學生上來擦黑板。
校長很不高興:哪有這樣的人,要讓人家聽課,卻比聽課的人更晚進教室。
阿呆不覺得這是什么大事。
阿呆還是那樣自信從容,他上課,上課。
校長滿意課,不滿意人。
令阿呆最得意的應該是排練節目,六一節,學校要在鄉政府舞臺上進行節目匯演,要求每班排練一個節目。阿呆選擇了課本劇《皇帝的新裝》。
演出時,一群孩子穿著傳統戲服,在舞臺上有模有樣地說著做著,當皇帝光著身子出現在舞臺上,又被真相嚇得暈過去,讓人七手八腳地抬進去時,全場笑了,節目沒有任何異議地得到一等獎。
阿呆一直呆呆地想:我,素質不錯,成績不少,我是個人才。
這樣呆傻的想法止于第三年的九月開學第一天。教師會上,突然宣布,他被從中心校調離。
這絕對是晴天霹靂。
世界有那么一刻黑暗。
他當時唯一的理智是:盡量冷靜,別在人前丟了面子。
去你個面子!
一個人才,被調走就調走,這本身就是最沒面子的事。
但當時的阿呆沒這樣想。
阿呆的所以理智都用來告訴自己要理智。
一個生命會長成什么樣子,不是因為他遭遇什么,而在于他想長成什么。
天塌下來的打擊沒把阿呆壓垮。
最大的問題是交通工具。不會騎車,會了,不就摔一跤,流一點血嗎?新的環境,人少,但年輕人多,大家很快就打成一片。
阿呆在新的環境里得到學生和老師的高度認可。哪怕他后來離開哪所學校十幾年了,還能聽到感謝的話語。
曲曲折折,兜兜轉轉,阿呆又回到了中心。阿呆還是阿呆,只懂做事,不懂人際關系。
上帝說,當天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就會為你開一扇窗。阿呆終于也會有不用考慮人際關系的時候。因為有人看看著,管著,罩著。
阿呆還是呆呆傻傻地只要考慮工作。
阿呆開始關注到一些教育論壇,看到優秀教師的優秀事跡,開始主動自覺地讀書,讀教育書籍了。
阿呆開始寫一些教育反思了。
阿呆開始參加縣里的各種比賽,并頻繁得獎了,語文教壇新秀,音樂教壇新秀,素養大賽,評課……慢慢地,全縣都知道阿呆上課挺好。
但是,阿呆永遠不可能一等獎,不可能去市里參加比賽。盡管每一次參加比賽,對方選手都怕他,但輸的永遠是他。阿呆的背后是個小學校,沒有實力為他撐腰的小學校。
阿呆再次表現出呆樣。不公平,沒關系。沒機會,沒關系。阿呆還是在成長著。
網絡是個大舞臺,它不會阻擋如何想要前進的步伐,阿呆成了公益點評老師,在跌跌撞撞中成長著,一些作文教學書籍,也讓阿呆快速成長著。阿呆的作文教學漸漸成了品牌。
孩子喜歡。不想學作文的孩子來到他的興趣小組里幾次,就迷上了。不會寫作文的孩子來到他班上一段時間,就會寫了。
阿呆的成長越來越迅速。一次偶然的試約稿,阿呆成了少年偵探小說的專欄作家。從此,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的嘗試,阿呆現在給四個報紙雜志寫過約稿,其中一個雜志,每個月都有四五篇的約稿。
在不斷優秀的過程中,阿呆有了新的視野,新的學習平臺。
一顆想成長的心,誰也阻擋不了。
一顆破土的種子,在自然的陽光雨露中,假以時日,就會是一株茁壯成長的植物。不管是參天大樹,還是小花一叢,成長成熟都是必然。
阿呆的故事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