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簡;喪,與其易也,寧戚。”
林放:魯國人,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之一。
禮之本:禮的本源。
大哉問:問題問得有重大意義。
奢:奢侈。
簡:簡樸。
易:解釋一出自《論語注疏》,意思是“和易”,即儀式和諧順暢;解釋二出自宋儒,意思是“治理”,即儀式辦理的隆重、完美,張居正、錢穆、楊伯峻、李澤厚大都采取這個解釋;辦理的完美,說明做的很熟練,因此華杉在《講透論語》中解釋為“熟練”,這是第三個解釋。
自明朝以來,官方奉朱熹的書為正統,故而歷來解釋大多數隨他。但“易”用作治理的意思時,詞性是動詞,如果這是引申義,也講不通,更不要再把它的意思從“治理”向外引申了。
我認為,要理解“易”,應先從“奢”與“儉”的對比入手,其一這兩個詞的詞性是相同的,都是形容詞,其二這兩個詞義是相反的。因此這個“易”的意義應結合“戚”來理解。
戚:解釋一為悲傷、哀戚;解釋二同“蹙”,困窘;這兩個解釋詞性均為形容詞。
從解釋一看,悲傷是來自內心的,那么它的反面意思就是外在的形式,如果外在的形式是固定的,是每個人去世后的儀式都一樣的,那么就無法體現外在,而內心也就失去了對比的意義。林放觀察到的應該是在社會現實生活中,每個人每個家族對待同一件事的禮節禮儀都不一樣,大家變著花樣顯示自己對死去人的重視,因此這個易就是本意的延伸,我以為可以理解為“變化的”。
從解釋二看, 困窘多是物質上的窘迫,那么反面就是精神上的舒暢。這樣看似是認同了“易”的第一種解釋,但意思卻顛倒了,寧可物質上窘迫也不能要精神上舒服,而且也和儒家的厚葬矛盾,這是講不通的。
還有一個問題,林放問的是禮之本,孔子說禮“寧簡勿奢”這應該就夠了,問什么還多此一舉說了“喪”?孔子的回答我認為第一個禮是活著人的禮節,第二個喪是死去人的禮節。既然林放問的是“本”,那么孔子的回答應該是全面的。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簡單解釋一下句子的意思:
林放曾問夫子什么是禮的本源。夫子回答說:“這個問題問的實在是有重大意義!活人的禮儀,與其奢侈,不如簡樸;死人的喪禮,與其用變化的樣式(引人注目),不如擁有悲戚的內心。”
禮的根本是什么,不是一句話能講清楚。孔子所說的,禮并不是要鋪張浪費,大搞排場,而是寧簡勿奢。儒家雖然重“厚葬”,但從孔子這個角度來說,內心的悲傷勝過形式多樣的喪禮,把喪禮形式搞得變味,趁喪禮搞一些其他形式的東西,并不符合禮的本源。
在之前也講到“孝”時,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所以禮是什么?禮是發自內心的一種人與人,人與事之間的正向情感,也就是以“仁”的情感要求為基礎,來處理人與人、人與事。禮,不講究奢華,博人眼球,而是真正的一種需要用內心去感觸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