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近幾年的香港電影已輝煌不再,再不再觀眾心中自有評判。但令人欣喜的是,除了搞笑,時不時還有幾部電影將鏡頭對準了社會現實和邊緣人物,比如之前的《踏雪尋梅》,比如這次的《一念無明》。
在一堆大制作電影的夾擊下,你可能稍不留神就錯過了這樣一部好片。200萬港幣,16天拍攝,你是否對電影的質量打上一個問號?別急著懷疑,如果告訴你卡司是余文樂、曾志偉、金燕玲呢?三人不僅零片酬出演,金燕玲還憑此片還捧回了金馬和金像兩座最佳女配獎杯。究竟是以低成本作為炒作的噱頭,還是狠打了大制作爛片的臉,看過便知。
題材上,《一念無明》并不討喜,甚至有些冷門。既不講愛情,也不講青春,既不搞笑,也不勵志。相反,還從頭至尾都透著一種壓抑和喪,并且只是喪,沒有燃。因為,你一“燃”,就可能被人當作有病。什么病?躁郁癥!這種病,你或許聽過,但未必熟悉。
電影中,主角阿東便是這樣一個躁郁癥患者。多年前,阿東誤殺了母親,雖然被判無罪,但必須進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療。直到有一天,醫院通知阿東的父親接他出院。表面上是幾乎痊愈不用再治了,實際上是治不治都那樣,不如早點出院給別人騰地方。
醫院里的阿東,安靜而溫和,像一個做錯了事的孩子,只等著父親領他回家。這和印象中那些動輒吵鬧打罵、念念有詞的精神病患者形象相去甚遠。而余文樂還是余文樂,但眼神中已沒有了張志明的玩世不恭,轉而變得平靜淡漠。
出院后的阿東跟著父親回家,母親的房子由于租金漲價,已經退了,而父親的家,與其說是房子,不如說是鴿子籠。幾平米的房間里,一張上下鋪和幾件勉強稱得上家具的物件,逼仄的視角,充滿了壓抑。
這樣一棟老舊破敗的居民樓里,混居著各色社會的底層人物,窮是他們共同的特點。物質上窮,精神上更窮。彼時他們的相安無事,不過是尚未觸及自身利益時的暗潮涌動。
生活對阿東并不友好,盡管他一直在試圖積極地活著。
父親害怕他會發病,在枕頭下藏了一把錘子。昔日同事好友知道他有病,都避而遠之。遠在美國的弟弟勸父親將他送回醫院,棄而不管。面試官認同他的才華,卻因為他“有病”而委婉拒絕。
阿東說:“我又不是傷風感冒,休息什么。”的確,這不是休息就能解決的,不是“已經痊愈”就能被他人接納的。
好友Louis婚禮,新郎在臺上講述跟新娘的戀愛史,聲淚俱下;臺下賓客吃飯聊天,評頭論足,毫不關心。唯獨阿東聽得認真,衷心祝福,并且上臺替新郎不平,勸大家專注于新人,但卻招致他人的議論和嫌棄。
阿東想要盡快找到未婚妻,畢竟“欠人太多,最少也要道個歉”。他興奮著,以為生活至少還給他留了一線光明。可惜,未婚妻在教會分享會上的那一句嘶吼“我真的好恨你”,又將生活打回了原形。面對口口聲聲說著主要我忍耐、寬容、饒恕的未婚妻,阿東轉身離開,但生活讓他無處可逃。
他想要反抗,卻只換來更深的壓抑。
在幾次閃回中,我們逐漸了解了阿東的過去。原來從前也好,現在也罷,他從未被生活善待。
父親跑路,弟弟遠走,丟下一個患病臥床的母親。偏偏這唯一的母親,卻將他視為眼中釘,甚至認為當初不該生下他。母親將自己對生活的不甘,通通化作對阿東的怨恨。但即便面對母親的冷言冷語,阿東也依舊不離不棄。所以,你很難想象,這樣一個人居然會背上弒母的罪名。
有意思的是,電影中,導演有意弱化了母親的死亡過程。雖然那一天反復出現,鏡頭層層推進,我們看到門縫中流出的水由清澈變得殷紅,也看到阿東躺在浴室中的木然,但自始至終沒有出現母親的尸體,也沒有看到阿東“殺母”的經過,到底這是一場意外還是蓄意為之?好像都不重要了。因為沒人在乎真相(法庭已宣判無罪),大家只相信自己所認定的。就像他們寧愿相信阿東是要害小男孩余果,而不是因為危險想要抱他下來。
我們眼睜睜看著一個人被生活逼瘋,又親自為他帶上“殺人犯”和“精神病”的精神枷鎖。如果這個世界真的有神存在,那么阿東一定是不被救贖的那一個。
阿東的躁郁癥只在回憶中出現,現實中的他總是一副淡然模樣,他會幫鄰居修燈,會在有人路過時主動讓道。唯一的一次情緒失控,也只是在便利店里狂吃黑巧克力,因為護士說了黑巧克力有助于緩解病癥。
阿東真誠而積極地面對生活,卻被說成有病。那么說他有病的這些人是否就正常呢?
好友在工作壓力下選擇自殺,女友用信教來尋求心理安慰,他們的解決辦法也不過是逃避和自欺欺人。
阿東的母親沉溺于過去無法接受現實,阿東的父親逃避責任又不甘屈居人后,阿東的弟弟遠走美國對家人不管不顧,他們不但有病,還他們直接造成了阿東的躁郁癥。
而“鴿子籠”里的那群住戶呢,他們自私、勢利而冷漠。女鄰居余師奶一心想讓兒子做人上人,剝奪兒子的興趣愛好,甚至想用頭頂扎針的方式幫兒子余果提高成績,這還不算病?簡直病得不輕。!那么善良淘氣的余果有沒有病?也有!在母親扭曲的教育觀下,他很難有健康的心理,所以他會在天臺對著一株番茄反復念叨“你要懂事,要往上流動”。
說到底,這是個病態的社會,大家都有病,所以我們才會動不動就引用魯迅的話。因為社會的發展,并沒有消除人心的陰暗。面對生活的重壓,有人選擇反抗,有人選擇逃避,還有人選擇將不幸轉嫁于人。
當個“撲街”很容易,所以阿東的積極與反抗才顯得更為可貴。可惜,這世界本瘋狂,眾人皆醉我獨醒又有何用。
好的電影,無需復雜的故事架構,但一定有很用心的表現手法,細到一句臺詞、一個動作、一個空鏡頭可能都包含深意。
余果問阿東,為何番茄苗死了,阿東說,因為這里不適合生存。那么哪里適合生存?無解!
天空飛過一只鷹隼,穿過藩籬飛向遠方,或許那里會有自由。
片名“一念無明”,原本出自佛教用語。我不是個悟性高的人,無法跟你深究詞中的奧義,那不如記住電影的英文名“Mad World”吧。在這瘋狂的世界,你我皆嗔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