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是一本有魔力的家教書,每次翻開來,總有不同的感悟,就像又尋到不同的寶物一樣。最近幾天一直在翻來覆去地看,希望吸取更多的營養,銘記在心,再在兒子身上去實踐,希望兒子也可以多多受益。
上次寫到“我懲罰了你,跟我愛你沒關系”。今天早上起床,我問兒子,媽媽不讓你下午放學后去郭J家玩,那我還愛你嗎?他說不愛。或許我這種問法本來就不科學,但也說明了書中錢兒爸一直給孩子灌輸的那個理念是多么有必要,你不說,孩子就不知道。
往后一定要學錢兒爸那樣執著地給孩子灌輸,做好事前的心理建設,無論媽媽讓不讓你做什么,媽媽都是愛你的。
(兒子每次去郭J家玩,都要玩到很晚,八點左右,等回來還要看動畫片,洗漱,都快九點才能上床,他還必須要求有睡前閱讀,三本書,不讀都不睡,他自己都困得眼都睜不開了,還不肯躺下。而孩子又必須保證充足的睡眠,所以,我規定只能周末去郭J家玩。)
“如果你的孩子,是一朵晚開的花”
繪本《阿虎開竅了》,阿虎是只什么也做不好的小老虎,不會讀書,不會寫字,不會畫畫,甚至不曾說過一句話,而且吃飯也是邋里邋遢的。作為百獸之王的虎爸爸非常擔心,可是阿虎媽媽說:他很好,他沒開竅,只是一朵晚開的花朵。他們給了阿虎更廣闊的空間,讓他自由自在地成長。最終,時間到了,阿虎開竅了,他送給爸爸媽媽的第一句話就是“I made it!”(我成功了!)
對于這個故事,我太有感觸了。
兒子一歲多我們搬家了,新鄰居家也有一個小男孩,比兒子小6個月,應該是基因的原因吧,小男孩塊頭比兒子還大,說話比兒子還早,再大些時,身高比我兒子還高點,膽兒大,力氣也大,走路也快,兩個孩子一起玩,兒子總是爭不過他,其實,兒子根本就不知道爭,總會被他弄哭。小男孩的奶奶總說我把男孩子帶地太斯文、膽小,像個女孩子一樣,以后上學會被欺負……帶兒子出去玩,兒子無論做什么都小心翼翼,可以說是膽小慎微,總會偎在我身邊,從來不敢接別人給的零食,走哪兒都拉著我……
每次被別人說,我總是笑笑,不說話,不知道說啥。我當時的想法是,兒子可能性情隨爸爸,爺爺總說,爸爸小時候也很蒙,別人差點以為他傻呢,總稱他“老懵”,家里人都擔心他以后娶不到媳婦呢。但是現在呢,經歷社會這么多年,感覺爸爸的智商情商都挺高的!
而且,每種性格有每種性格的用處。比如,爸爸是做設備維修類的,就要求心細,謹慎,大大咧咧的人可能還做不了呢。修機床前,要確保斷電,而且必須有專人在電閘那兒盯著,防止有人中途開閘,一切安保工作做好后,才能開始維修。如果性情急躁的人,上來就修,那后果太可怕了!有時候一臺設備要修好多天,最后發現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小問題,這就要求心細。爸爸遇到過幾次這種情況,別人發現不了,他就能發現,自然也很快脫穎而出,受到領導重視。
所以,我總覺得性格沒有好壞優劣之分,只有適合不適合。而且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我就喜歡爸爸這種性格,換成不拘小節的我還不喜歡呢!
兒子雖然開口說話晚,但是一開口就說得很清晰,很快就由單字到詞語,再到整句,而且中英文幾乎是同時輸出的。(英語啟蒙早,可能也是造成說話晚的原因之一)
兒子走路晚,但是很穩,很少摔跤。即便摔倒,他也會屁股著地,不會磕到臉。
兒子四歲半前,要他問候人,金口難開。但是,今年暑假過后,上學路上,遇到清潔工奶奶,很主動說“奶奶好!”前天爸爸同事來,一進門,兒子就喊“叔叔好”……再也不是以前那個忸怩半天不肯開口的小家伙了,終于等到“花開了”!
當你的孩子在成長的路上,特別是人生之初,比別人慢的時候,請相信你的孩子“就是虎王的孩子,是一只按照孩子自己節奏,只遵循自己時間表的小老虎。”
請給他足夠的耐心,足夠的空間,靜待花開!
“別人家的孩子”這話是洪水猛獸嗎?一定說不得嗎?
沒看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視這句話為洪水猛獸,說不得!教育專家們、家教書里也都這么說,不能拿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我一直視之為“金科玉律”,平時小心翼翼,每次想說“別人家的還子”時,總是咽下去,怕傷到兒子,打擊到兒子。
可是看過這書,感覺我們是不是有點矯枉過正了呢?
錢兒滑冰練習跳,一次次跳不過去,準備放棄,媽媽說“你看某某,他也一直跳不過去,可是從來都沒有放棄,結果上周終于跳成了呀,前后花了一年時間呢!你比他還勤奮,而且媽媽覺得你的動作做得比他他還漂亮,再試試,很快咱們也能跳成……”錢兒立刻滿血復活,一遍一遍地練習起來。
此時,“那個先于他成功的某某,并不會成為他的痛恨對象和心中陰影,反而是一個可以趕超的目標”。
此時,“別人家的孩子”只是一個積極向上的參照系。
所以,能不能說”別人家的孩子“關鍵還是看說話者的態度、口吻。是氣急敗壞地指責“你看,那誰誰都會了,你還不會,笨死了”。明顯是把二者處于對立狀態,你不如他,他比你強!
還是以平淡的口吻告訴孩子,“別人家的孩子”這件事過得蠻好,你可以試著借鑒下。同時也讓孩子知道,自己也有做得比他棒的地方,他也急于向你學習。
不是比不比的問題,而是如何比,大人如何說。是給孩子樹敵,還是樹榜樣,關鍵在于大人說話的口吻!
有一種無知,叫“我學完了”
現在的孩子小到幼兒園,沒有不上興趣班的。大多數家長都會認為“只要給孩子報個班,把這期課上完,這個門類就算學完了”。
其實,那不是學完了,只是“課上完了”而已!
可能孩子課也上了,也學會了,但還是說不喜歡,不想去上了,大人也隨孩子,說要尊重孩子的選擇,讓他去學他真正喜歡的東西。
如果你家孩子也有類似情況,可以借鑒書中錢兒一家的做法。
錢兒最初學滑冰的一兩年時間里,數次說滑冰太累了,沒意思,不想學。爸爸媽媽總跟他說“等你入了門,我們就把選擇權交給你,到時如果你覺得自己不喜歡滑冰,我們即便心里再遺憾,也絕對不干涉你的選擇。我們會給你提供一切能力所及的資源,讓你去學屆時認為可能會喜歡的東西,也把它學到入門,再來判斷是否要繼續。”
苦練八個月后,終于入門了。孩子開始積極上滑冰課了,還說太喜歡滑冰了!
此時,你還需要問他,是否喜歡,是否要重新選擇嗎?
怎樣才算入門呢?
“達到你所學門類專業人士的初級水平。至少把該門類最基本技能熟練掌握到信手拈來的程度。”
關于興趣愛好,沒人希望自家孩子樣樣都會,卻又樣樣都不精通。興趣不在多,只要有一樣精通,拿得出手,這才是真正的才華。
其實,“任何一個門類的學習,在你入門前,僅憑蜻蜓點水式的學習,是根本無法體會其中的奧秘、門道,也無法享受個中樂趣的……待到你入門后,你會發現,一個全新的世界為你打開大門。這個世界里有你在門外完全領略不到的風光,也把你指引到一條……越走越有趣的路。”
“此時的喜歡,是真正的喜歡,也是能夠真正堅持下去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