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要不要學呢?鍛煉思維,不學“奧數”,你就切斷了孩子的很多條路!
圖片發自簡書App
經常和全國各地的家長朋友們通過網絡溝通交流,
很多初中生的家長朋友給我講,孩子數學很吃力,怎么辦能高效突破呢?
我問他孩子小學時,有沒有做過拓展思維,學過奧數?
媽媽直說現在是真后悔當初在三年級的時候,沒有給孩子報奧數班。
事情開始于一份數學試卷,其中出現了好幾道奧數題。
這導致她平時成績優異,但沒學過奧數的孩子只考了個及格。
而另一個平時成績不如他孩子的學生,竟然考了80多分。
這件事讓她惱火,也很后悔。
同時,她的經歷更引起了很多家長的熱烈討論。
奇怪的是,每次談及奧數,大多并不是因為競賽,反而是因為平時的題目和測驗。
比如練習冊里的一道思考題,或者是某次測試的壓軸題,又或者是書本上的“你知道嗎?”
家長們在得知解題方法后,就會感嘆道:“小學數學怎么都這么難了?!那到了初中我可怎么輔導啊?!
其實,這些看上去古怪的題目,如果換一種思路,或是知道一些巧妙的公式,就能迎刃而解,這就是奧數思維!
比如這道題:
小明家里有一群小貓,今天他拿了一桶魚來分給它們,如果每只小貓拿走6條魚就會差20條魚,如果每只小貓拿走5條魚就會剩下15條魚,請問一共有幾只小貓和幾條魚呢?
家長或許初中生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設x、y,列二元一次方程組來解,但才上小學的孩子基本是不能理解的,而且這種方法也一般不被學校老師認可。
于是,家長們就會把它當成一道大難題,使出渾身解數,花式講解!
而孩子們往往聽得云里霧里,糊里糊涂。
其實這道題解法很簡單,圖說數學盈虧模塊秒秒殺,二年級的孩子全部搞定!
可見,知道這種思維的孩子,一分鐘不到就能完成本題。
而一個不知道的孩子,還冥思苦想,費心演算。這就是奧數的逆向思維!
那么如果一張卷子上多出現幾道這種奧數題呢?
學生的差距就自然拉開了。這也是那位家長的孩子考不好的原因!
看了上面分析,你還覺得奧數很難嗎?僅有數學尖子才能學嗎?
有人認為:學習奧數利大于弊,還有人認為弊大于利,但誰也說服不了對方。
原因就在于,沒有針對特定的、具體的情況來權衡利弊!
具體情況如何呢?
學習小學奧數的目的無外乎兩種:
一種以取得杯賽名次為目的!
一種以拔高思維為目的。
目的不同,訓練的內容,強度也不同。
至于取得奧數杯賽名次,這只適合一小部分數學天賦異稟的孩子。
如果強迫普通孩子學奧數、去比賽,效果只會適得其反。
小學的孩子,對數學沒興趣,恐懼會伴隨孩子今后的學習生涯!
如果家長意識到,只要不以杯賽為功利性的目的,而是循序漸進、科學合理地學習、訓練,也可以成為大多數孩子的選項。
更重要的是,奧數訓練對孩子今后的理科學習,有百利而無一害。
那么奧數開拓的只是“優等生”的數學思維嗎?
任何孩子,通過適當的“奧數思維”訓練,都能達到開拓思路、提高思維的效果。
所謂的“奧數思維”,包含了逆向思維、邏輯思維、空間思維、立體思維等等!
這些內容看似高深,其實非常基礎,很容易理解。
它們能有效提高孩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以學習奧數是一種很好的思維訓練方式。
那么奧數是一場尖子生的選拔賽嗎?
造成這個錯覺的原因是,很多奧數學習機構班容量大,講課進度快。
所以只適合少數尖子生,大部分普通孩子由于跟不上節奏,會導致挫敗感跟厭惡感。
這是機構和教學方式的問題,并不代表奧數不適合普通孩子學習。
可見,對于奧數的學習,興趣和效果同樣重要!
是不是奧數必須競賽才是小升初的敲門磚呢?
奧數學習為什么這么如火如荼,還是和小升初密不可分的!
不過對于擇校升學,并非只有奪得奧數名次才是唯一的道路。
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如何在心儀學校的自主招生中取得好成績才是可選之路。
奧數由于自身的可選拔性,順理成章地成為各個學校評測的主要手段。
做幾份小升初的招生卷,你就會發現,雖然大部分題目都是普通學生能完成的,但奧數題仍然會穿插其中。
往往是這些題目,成為了學生之間的分水嶺。
所以,
有條件的話,
一定要讓孩子學奧數
那么學習奧數,需要什么樣的條件呢?
經濟條件
奧數課程不像文學積累,自己在家背背古詩詞、看看文學期刊就能出效果。
絕大多數的家長還是會選擇報輔導班,這直接增加了教育的成本。
時間條件
學海無涯苦做舟
小學生應該處于相對輕松的學生時代。
但如果選擇學習奧數,每周僅僅是上課就會需要4個小時的課余時間。
如果算上回來父母接送的時間,完成作業的時間,家長檢查的時間,的確是一項不小的時間投入。
智力條件
小學數學而言,課堂知識點簡單好理解,大部分學生都是學有余力的!
但如何通過學習基本知識點,學透,學活,面對變臉題目依然應對自如呢?
關鍵
最重要的條件基礎是:你的孩子有興趣,有毅力,至少心態上不抵觸。
這當然少不了你的引導。如果這個條件不滿足,那么之前的條件就算都滿足,也請你就此作罷吧!
可惜,這個最基礎的條件,往往是廣大家長最頭疼的問題:
針對這個問題,
圖說數學法的創始人王乃向老師為您提供了完美的解決方案。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