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痛苦的感受
照顧痛苦的感受之前,我們需要學習照顧那些不痛苦的感受。
佛陀給予我們忠告,處理痛苦的感受之前,我們需要孕育喜悅與幸福的感受以滋養自己。
因而,當我們開始專注于痛苦之前,我們需要鞏固喜悅與幸福的基礎。我們需要由喜悅開始,喜悅與幸福一直像種子一樣存在于我們的心識之中。
吸氣,我覺察自己內在的喜悅感受。
呼氣,我對自己內在的喜悅微笑。
吸氣,我覺察自己內在的幸福感受。
呼氣,我對自己內在的幸福微笑。
放下,享受自在
如何能夠得到足夠的喜悅與幸福以處理我們的痛苦?釋放,放下是第一件要做的事。喜悅來自放下,來自沒有牽掛。
喜悅與幸福是無常的。它們需要不斷地灌溉才能長期與我們在一起。如果我們不懂滋養喜悅與幸福的藝術,它們就會死亡,我們也會失去享受喜悅與幸福的能力。
化解內心最深處的痛苦
海洋的表面是平靜的,但在表面之下是隱藏的激流。如果我們的修習未能觸及祖先以及父母傳遞給我們的痛苦的硬塊,我們就只能享受表面的短暫靜謐。底層的痛苦硬塊隨時會升上來讓我們受苦,僅抓住表面的喜悅與幸福并不足夠。
我們面對一些問題,但并不知道真正的問題以及真正的痛苦是什么。我們的痛苦可能來自于父親,也可能來自母親,他們將他們的痛苦作為遺產傳遞給我們。
表面化、不夠深入的修習,只能得到膚淺的靜謐、喜悅與幸福。這樣的修習是不夠有力的,也不夠具備影響力去轉化在心識底層的強烈痛苦。
由于我們不懂痛苦的本質,我們的心識因而未能發光,也未能辨識藏識深處躲藏的痛苦。這是為什么我們常常怪責這或那造成了我們的痛苦。
因為我們不了解自己的真正痛苦是怎樣一回事,就會傾向于把問題歸咎到一些事情上面,以為這些就是導致自己不快樂的原因。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需要回到自己內心,嘗試辨識痛苦并擁抱它的原因。但這樣做,我們或許要承受一些痛苦。
放下心中的執著
我們以為有些東西是幸福的關鍵,但深入觀察后,才覺知它們其實是我們真正喜悅與幸福的障礙。
尋找幸福,享受幸福
喜悅與幸福的第一個來源是放下。但僅僅放下還不夠,我們只能獲得短暫以及表面的快樂。正念是快樂幸福的第二個來源。
如果我們能夠回到吸氣與呼氣的修習上來,深入修習呼吸的方法,就能引領自己從過去、未來以及各種計劃中解脫,讓身心合一,回到當下。
正念幫助我們見證當下的存在,幫助我們品嘗每一刻的快樂。
如果我們在靜坐、行禪或者是修習深度放松的時候,身體產生痛楚,那就表明了我們沒有正確地運用方法。我們無需因禪修而受苦,這不是強迫性的勞役。禪修應該帶給我們喜悅與幸福。如果我們有足夠的喜悅與幸福,就能夠處理內在的痛苦的情感、憂愁與悲傷。
刷牙、煮早餐、行走的途中,每一件事情, 每一個腳步以及每一個呼吸都應帶給我們快樂與幸福。生命已經充滿痛苦,無需制造更多。
邀請佛陀與自己一同呼吸
一次,一行禪師在行禪的過程中遇到了障礙,行走不暢通,于是他跟佛陀默念:“親愛的佛陀,我放棄了。你幫我走吧。”奇怪的是那條路真的就變得暢通無比了。后來,他根據這次經歷寫了一組詩,適合在行禪或正念呼吸遇到困難時運用。
讓佛陀呼吸,
讓佛陀步行。
我無需呼吸,
我無需步行。
佛陀在呼吸,
佛陀在步行。
我享受呼吸,
我享受步行。
佛陀就是呼吸,
佛陀就是步行。
我是呼吸,
我是步行。
這里只有呼吸,
這里只有步行。
這里無人在呼吸,
這里無人在行走。
呼吸而安樂,
行走而安樂
安樂就是呼吸?
安樂就是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