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原始欲望,接受原始恐懼
當我們出生,原始欲望與恐懼就已存在。我們需要自我療愈,學會知足,享受快樂。
我們出生的時候,恐懼和我們同時出生。切斷與母親的臍帶,我們必須學會獨立呼吸,能否呼吸到第一口氣,成了我們原始恐懼的由來。
隨著原始恐懼而來的,是原始的欲望。即使我們長大成人,原始恐懼和欲望仍然存在。
恐懼和欲望來自同一源頭。我們害怕死亡,欲望便由此而來。深入觀察欲望就會發現,我們每一個欲望都是這個原始欲望的延續。由于我們還不懂辨識內在小孩的欲望,我們的欲望因此無法得到滿足。
知足是快樂的條件
當我們回到當下,我們會看到自己已擁有所有快樂幸福的條件,我們也可能發現,自己所擁有的,已經超過讓自己在當下感到快樂所需的條件了。我們必須停止追逐,因為即使得到自己所欲求的對象,我們也不會感到快樂,因為我們會想著要追逐另一個目標。
如果我們有安全感,就可能不會再有更多的欲望。 我們已有很多幸福快樂的條件,不需要到未來追逐,追求得到更多,我們所擁有的已足夠。一旦我們實踐這個生活方式,我們立刻能成為幸福快樂的人。
與痛苦的回憶告別
原則上,我們都知道過去的早已不在,記憶只是影片或是照片,但那些影片持續播放,每一次播放,都使我們再度受苦。
假設我們在一間電影院內,那部影片在銀幕上播 放。坐在座位上看這部影片,我們可能以為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我們甚至會哭泣。那痛苦的感受是真實的,那眼淚是真的,但那經歷不是在當下發生,那只是一部 電影。
如果我邀請你和我一起走近銀幕,觸摸那個銀幕,我們會知道并沒有人在那里,只有光在銀幕上閃爍。我們無法和銀幕上的人交談,無法邀請他們和我們一起喝茶,因為這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并不真實,但它產生 了真實的痛苦、真實的憂郁。
知道內在的小孩還在那里,沉溺于過去,這個很重要。我們必須拯救他。
安穩地坐好,安住當下,我們應該與內在小孩講話:“我親愛的小兄弟,我親愛的小姐妹,你該知道我們已經長大,現在我們可以保護和維護自己了。”
享受當下的快樂
如果我們在幼時曾受過虐待,幾乎所有我們看到或聽到的,都會觸及那受虐待的記憶。 持續觸及這些影片會產生恐懼、憤怒以及絕望,我們稱之為“不適當的注意”,因為它牽引我們遠離了當下的時刻,進入過去的痛苦之地。
很多人無法脫離影像的世界。有了正念的能量, 我們就能夠覺知:以前痛苦的經歷只是影像,不是真實的。如此,我們就能看到生命中的美好,知道快樂地活在當下是可能的,那時我們就有能力改變整個境況。
從痛苦中學習慈悲和愛
了解痛苦能夠帶來慈悲與愛。沒有理解、愛以及慈悲,就不可能得到幸福。我們的理解和慈悲都來自對痛苦的了解。當我們明白痛苦,就不會再抱怨;當我們接受痛苦,就會具有慈悲心。
因而,痛苦是有用的。
如果我們不知道如何處理痛苦,就會沉溺在苦海之中;如果懂得處理痛苦,我們就可以在痛苦中學習。
我們傾向于逃離痛苦。尋找快樂,回避痛苦是人的天性。我們需要指示自己的心,告訴自己,痛苦有時是很有用的,我們甚至可以說“良善的痛苦”。
感謝痛苦,我們才能開始了解。沒有理解與愛,我們無法得到一點幸福。痛苦能帶來快樂,我們不該害怕痛苦,而是該握住痛苦,深深觀看痛苦,溫柔地握著它、從中學習。要知道,我們能從痛苦中學習。
痛苦的“良善”是真實的,沒有痛苦就沒有幸福快樂,就如沒有淤泥就沒有蓮花一樣。當你懂得“如何痛苦”時,痛苦就不再是一回事了。從痛苦之中,幸福的蓮花得以盛開。
修習“五念”,療愈恐懼的種子
1.本質上我會老,我無法避免年老。
2.本質上我會病,我無法避免疾病。
3.本質上我會死,我無法避免死亡。
4.我所愛的人和物,在本質上會改變。 我無法避免要和他們分離。我無法保留任何東西。我空手而來,空手而去。
5.我所造的業是我唯一的所有。我無法逃離我的行為(業)的后果。我的行為(業)是我站立之地。
每一天我們都要這樣修習,抽一點時間,跟隨呼吸,沉思每一項練習。修習“五念”,讓恐懼的種子能夠流動。我們必須邀請它浮現,辨識它,擁抱它。如此,當它返回內心深處的時候,它就變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