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正念是療愈的良藥
我們只需正念呼吸、步行和微笑,就能接觸正念的種子,獲得療愈,擁有幸福與快樂。
正念的能量是療愈的良藥,能夠辨認和治療內在受傷的小孩。
如何培養這種能量呢?
佛教心理學將心識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意識;另一部分是藏識。意識是積極的覺察,西方心理學稱之為顯意識。要培養正念的能量,我們需要對自己進行的所有活動保持覺察,真正地存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之中。
藏識也稱為根本識,是我們意識的基礎,西方心理學稱為潛意識。 那里藏著我們所有過去的經歷,使我們具有學習和處理資料的能力。
我們的身心常常不是一體的。面對日常工作,我們的身體在做,意識卻不在。我們單以藏識便可以處理很多事情, 而意識就可以想著其他成百上千件事情。 譬如,當我們開車經過一座城市,意識無需想著開車,仍可以抵達目的地,沒有迷路或發生意外,因為 藏識在獨立運作。
心識就像一間房子,藏識是地下室,意識是客廳。心行(亦即心念、心理現象)包括憤怒、 悲哀或者是喜悅,是以種子的形式存在于藏識之中。我們有憤怒、絕望、歧視、恐懼的種子,也有正念、慈悲以及理解的種子。藏識就是由這些種子組成的,它像土壤一樣,保存和滋養所有的種子。這些種子留在那里,直到我們聽到、看到、讀到或者想到一些事情觸及了其中一顆種子,那顆種子就會讓我們感到憤怒、喜悅或者悲傷。
當一顆種子(譬如是憤怒的種子)上升到我們的 “客廳”,成為一個心行,我們能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接觸正念的種子,邀請它也一起顯現,“客廳”中便有了兩個心行。這是對于憤怒的正念。當正念覺察到憤怒,于是擁抱憤怒。
我們的修習是基于一種了悟——憤怒不是敵人。正念和憤怒都是我們自己。正念不會壓抑或者對抗憤怒,而是覺察憤怒和看顧憤怒。正如大哥哥幫助弟弟,正念的能量覺察到憤怒的能量,然后溫柔地擁抱它。
每當我們需要正念的能量,只需正念呼吸、正念步行和微笑,便能接觸正念的種子,因而有能力覺察、擁抱,能夠深入觀察以及轉化。
心需要排除痛苦的情緒
我們體內可能會有痛苦、苦楚、悲傷及絕望的“硬塊”,這是心識的毒素。用正念的能量擁抱痛苦和悲傷,就是學習按摩我們的心識。
當血液不能正常循環,身體的器官就不能正常運作,我們因此生病。當我們的心靈不能順暢循環,我們的心就會因此生病。正念能夠刺激和加速整個痛苦硬塊的循環流動。
壓抑內在情緒,令自己更加痛苦
痛苦、苦楚、悲傷及絕望的硬塊總是希望能夠上升到我們的意識,進入我們的“客廳”。它們日漸生長,需要我們的關注。但我們不想這些不速之客到訪,因為面對它們,我們會很痛苦。我們嘗試阻止它們,把它們留在“地下室”安睡。我們不想面對,因而慣性地邀請其他“客人”來充塞“客廳”。
我們希望,當“客廳”被其他事物占據后,負面的心行便無法顯現。
但所有的心行都需要流動。如果我們不讓它出現, 它就會在心靈中產生不良的循環,讓我們的身心顯現為精神疾病和抑郁的癥狀。
拆除害怕痛苦的屏障
如果我們要解開害怕痛苦的心結,就應逐步容許它們流動上升到我們的“客廳”,并學習用正念擁抱和轉化它們。當我們拆除“地下室”與“客廳”之間的屏障,痛苦的硬塊便會浮現,我們需要承受一點痛苦,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因為我們內在的小孩在“地下室”已逗留了很長的時間,可能已經儲存了許多恐懼和憤怒。
如果正念不在,那么當這些負面的種子浮現時,我們就會很痛苦。如果我們懂得培養正念,每天邀請它們顯現并擁抱它們,就會很有療愈之效。
正念是一股強大的能量,能夠覺察、擁抱以及看護那些負面的能量。每一次你給心結沐浴一次正念,痛苦的硬塊就會柔軟很多。
每天給你的憤怒、絕望和恐懼一次正念浴,每天這樣帶它們上來,然后讓它們返回“地下室”,經過多日或者數周后,你就為自己的心靈創造了良好的循環和流動。
正念的三個療愈作用
正念的第一個功能是覺知而不對抗。我們可以在任何時候停止,然后覺察內在小孩的存在。當我們第一次覺知到內在受傷的小孩,我們需要做的只是覺察他,然后打個招呼,就是如此。可能這個小孩很悲傷,如果我們注意到這一點,可以吸一口氣,然后跟自己說:“吸氣,我知道悲傷在我體內顯現。你好,我的悲傷。呼氣,我會好好照顧你。”
正念的第二個功能就是擁抱他。我們不再與自己的情緒對抗,而是好好照顧自己。正念帶著它的盟友——定,覺察內在的小孩,然后溫柔地擁抱他,只要幾分鐘,情緒就能舒緩。痛苦可能還在,但我們不再受苦。
正念的第三個功能是舒緩和減輕難熬的情緒。當我們溫柔地懷抱這個小孩,舒緩這些復雜的情緒后,就會因此感到平靜。用正念與定擁抱強烈的情緒,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心理現象的根源,我們能知道痛苦來自哪里。看到事物的根源,我們的痛苦就能減輕。
正念的能量除了包含“定”的能量,也包含智慧的能量。定,幫助我們專注于一個事物。有定,觀的能量便會增加,智慧隨之而來。智慧擁有令人解脫的力量。
正念的能量幫助我們深入觀察,獲得所需的智慧,我們因此能夠轉化負面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