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Y
? 想識別自律,首先了解到什么是他律是至關重要的。
?“自律使我自由”已經是家喻戶曉的雞血用語——人人都想自律,都認可自律的價值,但只要開始“自律”,便覺打擊,苦不堪言。這種心中的理想與現實行動中的不一致,來自對“自律”與“他律”兩個概念的混淆——在多數情況下,現代人反復強調的自律,其實該是他律。
? 自律(self-discipline)義為遵循法紀,自我約束,出自漢《左傳·哀公十六年》:“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敝冈跊]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通過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 沒錯,自律是一種不可或缺的人格力量,沒有它,一切紀律都會變得形同虛設。可說到這里,另一個概念常趁虛而出,那便是他律。他律(heteronomy)義為非自愿地受他人約束,檢查和監督。由皮亞杰提出,是一個心理學名詞,狹義上指非自愿地執行涵蓋道德標準、法律體系(包括懲治和預防)和其他社會規范;廣義上指除本體外的行為個體或群體對本體的直接約束和控制。
? 律,指約束。生活中有不少人因缺乏目標與動力,便行動力不足,拖延、無聊的情緒時??M繞左右,自律的人可以克服拖延癥和無聊感受,將目標與生活置于持久的、良性循環的方向上;他律的人一旦缺乏了外界(環境)的監督,便缺乏信心,貪、嗔、癡、驕、躁的問題就都冒出來了:由于價值感的獲取來自外界因素,所以當外界不給予回應的時候,他律的人的“努力及事業心”便會停滯抑或消亡。為什么?因為這些人所談的自律并非真正的自律——真正的自律是一種信仰,是一種自省與警覺,是一種對自身素質的了解后培養出來的素質,是對自己用心的關愛后產生的對生命的覺悟。真正的自律會讓你發覺過程奮斗中的美好,感到專注做事的幸??鞓?,感受到內心的淡定從容與強大。
? 我們再來思考一下:人們為什么總強調自律而不強調“他律使我自由”?
? 說明這種普遍意識下的自律(自由)來自于自發性,是自我精神意志的產物。自律是知道自己真的在努力后的一種從容。它應是像知行合一樣,是自發性的感受;它不是強迫,不是苦行僧式的刻意行動,而是考慮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后產生的某種自然而然的、發自本心的行為,是積極的、主動的。遺憾的是那些打著自律旗號的人,對自我價值的肯定沒有向內(向自身)尋找,而是依賴于外界的判定與看法——看到別人做什么,他們也想做;看到別人擁有什么,他們也想擁有。這種思維意識中的認為該自律,是因為覺得別人比自己擁有得多、比自己過得幸福。那么,我們便可以判定這種“自律”并非真正的自律,而是“他律”。
? 但是,我們仍然要重視他律在另一層方面的意義與價值。他律,與自律相對,指非自愿地受他人約束、檢查和監督。有時候他律比自律對大多數人而言更有效。
如何理解這一點?他律和自律最初是皮亞杰描述兒童道德、判斷發展所用的術語。而且根據埃里克森的發展理論,3-15歲的兒童處于他律道德階段,他們的道德判斷受他們自身以外的客觀的價值標準支配:我們常說個體身心發展具有階段性和不平衡性,由此看來他律存在年齡階段的要求——跟一張白紙般的孩子或處在青春期的孩子講全然真正的自律明顯是不合適也不客觀的,因為無論是生理方面還是心理機能方面,他們都尚未發展完全,所以他們的道德判斷是根據外在的道德準則(服從或不服從),只注意行為的客觀后果而不關心主觀的動機。
? 另外,由于社會發展過快和文化建設的缺漏等問題,大多數人(即使是成年人)都缺乏邏輯思維的訓練與理性知識的掌握、缺乏自我意識與批判思考的能力。在這樣的環境與條件下,“出淤泥而不染”的意識訓練也至關重要——我們可以把“淤泥”看作你目前所處的環境或者境遇,如何有意識地訓練,讓你即使身處“淤泥”卻又“不染”,即不受這個環境的影響,是我們每一個想要達到真正的自律的人必須反思和踐行的事情。我們去行動,不要非去證明是“自律高于他律”,還是“他律高于自律”,而是該在事情開始的初期就思考清晰自律與他律的區別,這樣才能在行動的過程中始終看到目標的燈塔,不至于在慢慢黑夜中迷路。
? 是?。∽月傻恼嬲饬x應當是享受自己所選擇的生活。我命由我不由天,強調的是把握性與個體主觀能動性:我發展成什么樣的人,主要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外界。但我們同樣要意識到,我命由我是一種有限的自由,不是全然的、廣泛的自由。畢竟外界人往往是控制不了的,這是命運的常不由己。所以當我們講到自律與自由,不應說奪回該有的“自律”,奪回屬于我的“自由”,而該說讓它們(愛、快樂、身體、生命、健康)自然回歸——心全然放在當下,對各類事物帶有一種全然的、不帶有分別的態度,即使事業和生活遇到阻礙停滯不前,甚至開始滑坡,也先不要著急,停下來放緩腳步,接受這種狀態,因為命運是一種潛力,恰好體現人的主觀能動性。在命運中,有你能掌握的命運成分和你掌握不了的成分,了解了兩者的區別便能順勢而為,等待機遇。
? 常抬頭仰望星空大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