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嘉言鈔》《曾國藩家書》筆記
今日進一分德,便算積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業,又算馀了一文錢;德業并增,則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貴,悉由命走,絲毫不能自主。
吾年一飽閱世態,實畏宦途風波之險,常思及早抽身,以免咎戾 ,家中一切,有關系衙門者,以不興聞為妙。
古來言兇德致敗者約有二端:曰長傲,曰多言。長傲、多言二弊,歷觀前世卿大夫興衰,及近日官場所以致禍福之由,未嘗不視此二者為樞機,故愿與諸弟共相鑒誡。
吾平生頗講求惜福二字之義,送來補藥不斷,且蔬菜亦較奢 ,自愧享用太過;然亦體握大弱,不得不爾。
吾祖星岡公在時,不信醫藥,不信僧巫,不信地師 ,此三者,弟必能一一記憶。
凡畏人不敢妄議論者,謹慎者也。凡好譏評人短者,驕傲者也。諺云:“富家子弟多驕,貴家子弟多傲。”非必錦衣玉食,動手打人,而后謂之驕傲也。但使志得意滿,毫無畏忌,開口議人短長,即是極驕傲耳。
我因名聲太大、地位太高,經常害怕祖宗積累遺留給我輩的福澤,由我一個人享受殆盡,所以把勞、謙、廉三字,時刻自勉,也愿兩位賢弟用以自勉,自己刮平自己。
如果一方面建功立業,外享盛名。一方面又要買田建屋,追求厚實舒服的生活。那么,兩方面都有滿盈的征兆,完全缺乏謙退的念頭,那決不能長久,我是深信不疑,
吾通閱古今人物,似此名位權勢,能保全善終者極少。深恐吾全盛之時,不克庇蔭弟等,吾顛墜之際,或致連累弟等。惟于無事時,常以危詞苦語,互相勸誡,庶幾免于大戾耳。
我閱歷很久,覺得有病時,決不要吃藥。沒有病時,可偶爾吃點補藥調理,也不可多吃。
我們兄弟遵家訓四條:早起,務農,疏醫,遠巫。尤其迫切和必要。
盛時常作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
養身的方法,大約有五個方面:一是睡眠飲食有規律;二是制怒;三是節欲;四是臨睡洗腳;五是兩餐飯后,各走三千步。
如果大驚小怪,胡思亂猜、添枝增葉,那傳播起來非常快。只有處處泰然處之,行若無事
朱子常說:“悔字如春天,萬物蘊藏積蓄的生機開始生發。吉字如夏天,萬物藏盛已極。吝字如秋天,萬物開始敗落。兇字如冬天,萬物開始凋謝。”又常用元字配春天,享字醒夏天,利字配秋天,貞字配冬滅。
用功好比挖井,與其挖好幾井而看不見泉水,不如老挖一口井,一定要挖到看見泉水,那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了。
樣樣去學一定一無所長。切囑切囑!千萬千萬!
惜其譏不甚超亙,余雖日日與之談論,渠究不能悉心領會,頗疑我言太夸
我對待下人雖說不刻薄,也看得如路人,所以他就不盡忠報效,今后我要把下人當做自己家里人一樣親如手足,辦事雖要求嚴格明白,而感情上還是以溝通為貴。
我自十月初一日立志自新以來,雖淤懶惰仍如往日,而每天用楷書寫日記,讀史書十頁,生病在記茶余偶讀一則,這三件事,沒有間斷過一回。
我不想先去拜訪別人,恐怕徒然標榜虛名。求友用以匡正自己的不到,是大有益處的。標榜以盜虛名,是會受大損失的。天下有獲益的事,便有不益的事包含其中,不可不加辨別。
因為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氣;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人恒心。有志氣就決不甘居下游;有見識就明白學無止境,不敢以一得自滿自足,如河伯觀海、井蛙窺天,都是無知;有恒心就決沒有不成功的事。這三個方面,缺一不可。弟弟們現在只有見識不是馬上可以廣搏的。至于有志有恒,弟弟勉勵吧。
同學的人,都是庸碌鄙俗沒有志向的人,又最喜歡譏風人,他們取笑的方法不一樣,總之離不開輕松薄二字。
習俗傳染人,就是說入鮑魚之室,久而不聞其臭,慢慢同化了
讀經有一個耐字訣竅,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天不通,明天再讀,今年不通,明年再讀,這就叫耐心。讀史的方法,最妙的辦法是設身處地。每看一處,好比我就是當時的人,應酬宴請在其中。不必要人人都能記得,只記一人,好像在接近這個人一樣;不必要事事能記得,只記一事,好像親臨其事。經,主要是究追其理;史,主要是考實其事。離開這兩方面,別無可學。
兄長少時天分不低
如果仔細讀賢賢易色一章,那么絕大的學問,就在家庭日用中間,在孝、悌二字上盡一分,便是一分學,盡十分,便是十分學。今天的人讀書,都是為了科名,對于孝、悌、倫、紀的大義,反而似乎與讀書不相干,殊不知書上所寫的,作文時代圣賢說的,無非是要明白這個道理。如果真的事事做到,那么就是筆下寫不出來,又有什么關系呢?如果件件事不能做,并且有虧于倫紀之大義,那即使文章說得好,也只算得一個名孝中的罪人。
安分耐煩,寂處里宅,無師無友,挺然特立,作第一等人物,這是我所期待于弟弟們的。
一是看生書要求速,不多讀就會陋鈍。一是溫舊書要求熟,不背誦就易忘。一是習字要有恒,不會寫便好比身上無衣,山上無樹。一是作文要苦思,不會寫文章,好比啞巴不能說話,馬跤不能行走。四者缺一不可,這是閱歷一生才知道的,今也希望子侄努力實行。
父母在,子女不存私財,老百姓家都這樣做,何況我身為公卿大夫呢?
弟弟對于世事,閱歷逐漸加深了,但信里不免有一種驕氣。天地之間,只有謙虛謹慎才是通向幸福的路。一驕傲,就滿足;一滿足,就傾倒。凡屬動口動筆的事,討厭人家太俗氣,嫌棄人家鄙惡,議論人家的短處,指斥人家失敗,是驕傲。不是不是所指所議的未必正當,就是正當切中要害;也為天道所不許可。
家里兄弟子侄,應當記住祖父的八個字。八個字是:考、寶、早、掃、書、蔬、魚、豬。又謹記祖父的三不信:不信看地先生的話;不迷信藥物;不相信和尚、巫師。我的日記里,還有八本的說法:讀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身以戒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作家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這個八本,都是我自己經歷的事情中歸納出來,很有把握的理論,弟弟也應當教子侄們謹記在心。不管世道是治是亂,家庭是富是貧,只要能夠謹守星岡公的八個字和我的八本,總不會失掉上等人家的地位。我每次寫家信,必然淳諄囑咐,是因為戰事危急,要預告你們一切呢。我身體平安。
弟弟們比我遲生十年以后,看見這些親族都窮,而我家好過,以為這是本來如此,而不知道開始的時候,都是和我家一樣興旺的家庭,兄長看見他們盛的時候,而不知道零落得這樣,很難為情,凡屬盛與衰者在氣象。氣象盛,雖然饑貧也和樂;氣象衰,雖然溫飲也堪憂,
君子只知道悔字,悔,是地缺而不悔,不敢求全,小人則時刻求全,全字既然獲得,而吝嗇與兇光之俱來,
我家既然是鄉里紳士,萬萬不可以去衙署說公事,以致被官長所鄙視。就算本家有事,情愿吃虧,萬不可與人訴訟,叫人誤認為是仗勢欺人,伏乞父母親大人明鑒。兒子謹稟。
我在官場,很討厭官場的繁文縟節,庸俗虛偽,而對于國計民生并沒有補益。只是處在這個位置上,想跳出來也不行。但愿弟弟們稍有進步,家中略為有一點仰事父母的資本,便想辭官歸家,我行我素。現在弟弟們科舉考試不得志,而我在這里,公私百忙,萬事集中,沒有人幫忙;每一想到這里,未嘗沒有茫茫大海,看不見靠岸的地方的感覺。
精神這個東西越用越好用,不可以因為身體虛弱而過于愛惜;智慧這個東西越是苦越閃光,不可以因為偶然遇到挫折,便急忙自棄。
求人自輔,時刻不可以忘證這一點,人才難得。過去在我的幕府中的人,我只是平等相待,不很欽佩,如今想起來,哪里可以多得這些人才啊!弟弟應當常常把訪求人才為當務之急。軍營中的庸碌多余的人,就算是至親密友,也不宜久留,那樣做恐怕真正的賢者不肯前來共事。
這二三十年來,士大夫們安于茍且因循的生活,以揮動寬闊長大的衣袖、邁著舒緩閑適的步子為自得,提倡一種和稀泥、不分黑白的風氣。看到有人慷慨激昂鳴不平,就會不約而同地在背后加以指責,認為他不懂事,淺薄而喜歡表現。我曾在六部做事,親眼目睹這種習氣,那時就對它恨之入骨
凡是善于下棋的人,每當棋局危急的時候,常常是一面自救,一面攻破對手,最終的結果往往是因生病而煥發美麗,將失敗轉化為勝利。善于用兵的人也是這樣
總體而言,有品行操守而不沾染官場習氣,處事條理清晰而少說大話,秉持這四條標準來評判人才,用人基本上就沒什么問題了。
我們讀書人,處事往往不夠靈活,這是現實,我們要心平氣和地接受它,用勤奮加以彌補,說話做事小心謹慎,千萬不要自作聰明,讓事情變得更糟。
如果不是平日里最穩當的軍隊,一定不能輕易使用冒險的計策;如果不是平日里最穩妥的謀劃者,一定不要輕易使用奇謀。
揣測命運是一種缺乏德行的行為,很多讀書人都容易犯這個毛病,聰明而時運不濟的人,這種毛病尤其嚴重。凡是病在根本上的,需要內外同時調養。調養內在的方法,首先是要保持自己內心的平靜安寧,長久地堅持下去,自然會有效果。
我們在做事的時候,成功失敗都應該聽從天命,詆毀贊揚讓別人去說,只有自己的胸襟氣度,可以自己做主。也就是說,不要因為別人的高興或恐懼而改變自己。
人的才干不經歷困頓厄運就不能激發出來,沒有憂患意識和長遠的謀劃就不能通達。
讀書人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就不甘心做下等人,有見識則知道學無止境,不敢因為得到一點收獲而止步不前,有恒心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想成就一番事業,這三方面缺一不可。諸位弟弟要知道,目前只有見識不能在短期內獲得,而有志向與有恒心,通過努力則是可以做到的。
做事貴在專心。心中有專注的目標,再廣泛地了解一些其他方面的事物,以此擴充見識,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心中沒有專注的目標,而見異思遷,搖擺不定,則是萬萬不可的。
不適應艱難困苦的人,要讓他慢慢去適應,時間長了,就會成為習慣,日積月累,收獲會很大,連他自己都意識不到;如果改變太急促,恐怕會難以堅持。
一個人絕對不能沒有強毅之氣,但強毅與剛愎卻有很大的區別。古語說:“戰勝自己稱之為強。”所謂的“強制”“強恕”“強為善”,都是戰勝自己的意思。如不習慣早起,就強迫自己天不亮就起床;不習慣莊嚴恭敬,就強迫自己行坐端正;不習慣勞苦,就強迫自己與將士們同甘共苦,強迫自己勤勞不倦;這就是強。不能持之以恒,就強迫自己堅持到底,不要動搖,這就是毅。舍棄這些而妄想以虛驕的言行壓過別人,就是剛愎。這二者表面上很像,本質上卻是截然相反的,對此不能不明察,不能不謹慎。
不輕易任用人,是今后不輕易黜退人的基礎;不隨意親近人,是今后不隨意疏遠人的基礎。
自古以來的帝王將相,沒有哪個不是通過自立自強而做出一番事業的;那些被稱為圣賢的人,也都有其自立自強的方法;因此他們都能做到獨立自強、剛強堅決。我以前在京師,喜歡與那些權位高名聲大的人為敵,也未嘗不含有卓然獨立、不畏強權的意思。最近才領悟到天地之道,應該剛柔并濟,不可偏廢。太柔了容易彎曲,太剛了容易折斷。但剛不是粗暴乖張,而是剛強不屈;柔不是卑微柔弱,而是謙虛退讓。為國家辦事時,應該當仁不讓;爭名逐利時,應該謙虛退讓。
眾人的口舌紛亂無邊,謠言毀謗往往不知道怎么就產生了,也不知道怎么就戛然而止。有才能的人氣憤沒有根據的攻擊與誹謗,于是置之不理,繼續我行我素,而這樣,謠言會越來越沸沸揚揚。有德行的人畏懼謠言毀謗都是無緣無故產生的,往往小心克制自身,于是謠言逐漸消散。我希望弟弟們對待謠言時要小心克制自身,而不是置之不理、我行我素。
危急時刻,只有自己身上的東西靠得住,在別人身上的都靠不住。依靠別人防守,會擔心他們臨危先亂;依靠別人進攻,會擔心他們進得猛而退得也猛
強迫自己節制、克制,駕馭自己的內心。佛家說降龍伏虎,所謂的“龍”就是相火,“虎”就是肝氣。多少英雄豪杰都過不了這兩關,不僅僅是我們兄弟。關鍵是能稍加遏制,不讓相火肝氣過于旺盛。古代圣人所說的“窒欲”,就是降龍;所說的“懲忿”,就是伏虎。佛家與儒家的學說不同,但在節制血氣上卻是相通的。總之一句話,不能因為自己的欲念而戕害自己的性命。雖然如此,“倔強”二字,卻是不可少的。人們想要成就一番事業,非要有“倔強”二字不可,否則,便柔靡軟弱而難以成事。孟子所說的“至剛”,孔子所說的“貞固”,都是從倔強得來的。我們兄弟的長處就在于倔強。如果能夠抑制自己的欲望和怒氣而保養身體,保存倔強梗概之氣來振奮自己的意志,那么我們就會日日進步而沒有止境了。
凡說自己具備很多長處的,必定是一無所長的人。
單日用生紙臨寫,雙日用油紙摹寫。臨帖的時候要慢,摹帖的時候要快。幾個月過后,你會感到手越來越笨拙,字越寫越丑,興致也會越來越低落,這就是所謂的“困”。這個時候千萬不要間斷,熬過了這一關,就能有一定的進步。再繼續練習,會再次遇到困境,需要繼續堅持努力,最終會通達順意、精熟猛進的。不僅寫字,做任何事情都有極困難的時候,能挺過去的,才是好漢。
辛苦勞作后的休息,是第一大樂事。以淡泊的心態消除忌妒之心,是第二大樂事。讀書時發出像金石一樣朗朗的聲音,是第三大樂事。
處理政事的關鍵在于用人得當和處事得當,這兩方面同等重要。用人得當不外乎四個方面:廣泛收錄,謹慎任用,勤加教導,嚴格管束。處理事務也不外乎四個方面:條分縷析,全面綜合,思慮周詳,規矩簡單。
處在這個道德淪喪、風俗澆薄的時代,全社會都在推崇所謂的“中庸”,一聽說有激烈的行為,都指責這種行為不符合中庸之道,或以這些行為沒有什么成效為借口而加以阻撓。如果這些行為果真沒有成效,就會讓那些奸邪小人有了攻擊的口實。然而,對于忠臣孝子而言,哪里用得著強求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成效呢?在情勢危急的時候,義無反顧地為自己的追求而奮斗,至死方休。事情能成,是天意;不成,自己也能問心無愧了。
考察一個人,可以詢問計謀來觀察他的見識,告訴他災禍即將到來以觀察他的勇氣,用利益引誘他來觀察他是否廉潔,約定一件事來觀察他是否守信。了解和任用一個人,不外乎這些方面。
打仗不能有太多顧慮,能有五六分的勝算,就必須放手大膽去做。
我觀察當今的社會風氣,知道外表愈謙虛的人內心越虛偽,我對此深惡痛絕。具有出眾的才華,怎么可能不外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