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讀了幾本佐藤學先生寫的書,佐藤學先生對教育的情懷深深地打動了我,吸引我又再一次的打開《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想再一次的接受他思想的洗禮。在當下國內教育迎來的大轉型期,我們更需要有像他書中的老師那種對教育的執著。
他在書中告訴我們教育的革命一定要發生根本性的結構化的變化,要在教室中掀起一場創建“學習共同體”的教育革命,并告訴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這絕不是一蹴而就的革命,他告訴我們發生在課堂中的這場革命一定是通過和事物對話、和他人對話、和自身對話的活動過程,從而創造一種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這種學習是創造以相互傾聽為基礎的教室里的交流;是那些力圖實現創造性的、合作性學習的教師間的相互學習;也是讓家長參與學校改革,使相互合作得以具體化的聯系載體。他告訴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場教育的革命一定是越是緩慢,才能越得到確實的成果。
他為我們暢想著這場革命的勝利,在每一個教室中,與對物對人的冷漠做斗爭的實踐,成為了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讓在教室中學習成為了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放心地打開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得到關注的學習。教室中不再追求發言的熱鬧,而是關注用心的相互傾聽。
通過閱讀這本書,思考近段時間熱議的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這一說法,目前形勢下,在由“學生”、“教師”、“教材”、“學習環境”四個要素構成的教學中,傾向都集中在“學生”這一要素,都強調學生“自己解決”、“自己決定”、“自我實現”,這其實是一種“主體性”的絕對化傾向。培養學生成為自立的、自律的學習者是教育的一大目標,但是絕不能將學生與教師的互動、與教材以及學習環境等割裂開來,這樣教育就成了僅僅針對學生的需要、愿望、態度等學生自身的性格取向來進行的神話,從而把教育理想化了。今后的教學理應從傳授型方式中蛻變出來,以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為軸心,向著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方式轉變,但是一定要拒絕表面上看起來活躍,而實際上學生學習內容雜亂、學習的質量低下的淺薄型學習。
佐藤學先生在書中告訴我們教學中我們還有很多教師只追求表象的活躍,希望學生從一開始就能明確且清晰地表達自己的立場,而不能理解學生那些躊躇不定的、沒有把握的發言的價值,也更不會理解那些孕育著微妙的、不確定的、模糊曖昧的思考、矛盾、沖突的復雜情感的價值的。其實,一切創造性行為往往都是發自不確定的語言,探索地進行著的行為。小學課堂中往往出現“鬧哄哄”的特征,而初中、高中的課堂為什么會“靜悄悄”的拒絕發言呢?我想這和長期追求虛假主體性的教學中的形式主義有很多關系。我想從改變班級里讓學生站起來發言這一情景出發摒棄教學中的形式主義,其實這些現象的出現都是教師還存在在意識深處想輕松方便地控制教室、維持秩序的欲望。教師總有學生應該對任何課題都應該抱有興趣,都應該積極地響應教師的這種不健康的想法,教師須從單方面地要求學生發言的想法中跳出來,從而轉變為在組織、引發學生發言之前,仔細地傾聽和欣賞每一個學生的聲音。我們要把表象的主體性變為作為“被動的能動性”的主體性,我們要引導那些不多思考就草率發言的學生從而培養他們認真傾聽的能力,而我們往往把上課積極發言的學生評為優秀。我們不能只關注教室中學生的發言來判斷學生,而應該仔細去看看課間休息時的學生表現,去思考學生的發表能力和表現能力為什么很欠缺。課堂中,我們很多時候只關注學生聽,大多責備學生聽的狀態,而極少反省自己講話的方式,極少有教師認為以自己的“傾聽方式”或“身體姿態”為軸心所構成的與學生交往方式有問題。
佐藤學先生提醒我們在以“學”為中心的課堂里,教師一定要關注學生的發言和發言之間的微妙的相互碰撞或相互聯系,不能是簡單的針對一個一個學生的發言,進行一一的補充或評價,要真正明白“傾聽”的意義,準確地接住學生投過來的球,讓學生產生投球的快感,讓教室里的“投球”成為愉快的事情。
佐藤學先生告訴我們要實施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應當以在教室里構筑一種新型的關系為出發點,要進行“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即是讓那種與物與教材對話,與學生與教師對話,與自我與自身對話的學習成為教學的中心。這就需要我們要敢于面對現在學生所存在的嚴重問題,這也是這個社會所存在的嚴重的問題,即對事、對物、對人的冷漠的病理現象。
要改變這一病理現象,必須從學校改革開始,這一改革包括學習的改革、教學的改革、課程的改革、教研制度的改革、經營管理的改革、與地方的合作等多方面的課題。但是最為重要的是要從相互開放教室開始,可是這卻是最艱難的,關鍵的原因是教師們都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別人指手畫腳。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所做的能得到別人百分之百的肯定,但是對待別人的工作,卻都可以毫無顧忌地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并會趁那個教師不在時,散布含有批評意味的閑言閑語。這也是急須開放教室,進行相互觀摩教學的關鍵所在。
要想解決開放教室這個難題,需要學校有強有力的的領導力和靈活的方法,只有構建起和諧民主的關系,才是改革成功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
家、校、社區的聯系是促使教學改革的強有力的助推器,從而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需要學校要設計出以“學”為中心的創造課程,而這創造課程必須通過三種活動來進行。一是學習經驗的“設計”,二是教室的實踐,三是對這種學習經驗進行“反思和評價”,而這三個活動尤其是要以“教室實踐”為中心。這其實是要創造綜合學習,所以更需要創造綜合學習的教師。
佐藤學先生在書中告訴我們一定要培育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關系。這種關系不但但指的是學生之間,也指的是師師之間、師生之間,老師與家長之間都需要這種關系。
我仿佛聽到佐藤學先生在大聲疾呼,打開教室的大門吧!邁向相互探究、創造、表現的共同體吧!快參加發掘一切可能性的教育實踐吧!
我期盼這場教育的靜悄悄地革命來到更猛烈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