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這本《靜悄悄的革命》輾轉于我的床頭邊、背包里、講桌上已經半月有余,今天終于將它一口氣讀完了,也算完成了自己的閱讀計劃中的一個任務,合起書,再一次看到? 封面上寫著“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我陷入了思考……
? ? ? ? 課堂是教師自我修煉的重要場所。教師通過課堂能創造令學生終生難忘的學習場景,讓學生體驗到思考的艱辛與愉悅,點燃起學生探索大自然與科學奧秘的激情,領悟到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課堂教學質量關系著學生的精神品質的塑造、關鍵素養的培育與幸福指數的提升。可是我想表達的卻是,這個能使課堂改變的關鍵人物——作為師者的我們,必須要充滿信心,滿懷豪情地去自身改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改變課堂,改變學校,以致于改變整個中國的教育現狀,從而改變孩子的一生也不為過。
? ? ?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由“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教室里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改變教學——學校改變”;“設計課程”;“學校改革的挑戰——中小學的實踐”五部分構成。佐藤學博士從觀察者、推動者、研究者的角度,對這場自下而上的,由學生、教師、校長、家長和社區共同參與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總結和說,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借鑒的觀點和做法。
? ? ? ? 作為一名教師,讀了這本書,讓我強烈地感受到來自佐藤學先生的挑戰。作為日本名牌大學名教授的佐藤學先生“一直在積極地推進這“靜悄悄的革命”,他“每周去各地的學校訪問,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養護學校等,看不清的教室,在各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著完全相同的氣息,或有著完全相同的問題。”他與校長、教師們一起研討改革中的問題,“丟開一切抽象的語言”,并從與一線校長、教師的密切接觸中,使自己的“研究和實踐獲得了有力的支撐”。他把自己融入學校的教師和學生中,“與教室里的學生和教師同呼吸”。
? ? ? 書中佐藤學先生有很多精辟之言,在這里先讓大家先“睹”為快——
? ? ? “讓教室里的學習成為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放心地打開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得到關注的學習”。
? ? “不是聽學生發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
? ? “要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的話,既不是追求“自學自習”,也不是讓教室解體為零零散散的個體”。
? ? ? ? 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個一個的學生。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體學生為對象講話時,也必須從心底里意識到,存在的是與每個學生個體的關系。教師和學生同一視線上相互交換目光的關系是教育的基本。
? ? ? 《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里所介紹的教室里的“靜悄悄的革命”即是通過和事物對話、和他人對話、和自身對話的活動過程,創造一種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這種學習創造以相互傾聽為基礎的教室里的交流,是那些力圖實現創造性的、合作性學習的教師間相互學習,也是讓家長參與學校改革,使相互合作得以具體化的聯系載體。
? ? ? “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里萌生出來的,是植根于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礎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
一、 教室里的風景 向創造性學習邁進
? ? ? 當小林老師面對學生“學校不快樂”的呼聲時,在黑板上寫下這樣一段文字:教室,鍛煉我們的地方。專心聽到最后——鍛煉了耳朵;專心地觀察發現——鍛煉了眼睛;清楚明白地說話——鍛煉了嘴巴;開動腦筋思考——鍛煉了頭腦。鍛煉,讓我們成為有用的人!
? ? ? ? 教室是一個能夠產生令學生終身難忘的學習場景的地方,我們要努力營造一種無論什么時候學生都能向人求助的人際關系,這是一種學生能安心學習的氛圍,它能使教室的關系變得融洽。讀到此,我覺得我也應該做出一些改變。
? ? ? ? (一)、營造一間真正的學習的教室。讓同伴之間懂得互助、不嘲諷、要讓學生真正喜歡自己的教室。(二)、消除師生之間的隔閡,讓學困生在這里開始思考。從自身做起,關愛學生,從不指責、不大聲呵斥,有耐心做起。(三)、樹立學生的主人公意識,在學習上、游戲中時刻讓學生知道自己是學校的主人,課堂的主人。(四)、將各種活動加強指導,課內,課外結合督促孩子進步成長。我將努力地按照自己制定的方向培養學生,營造一個真正適合時代發展的、有利于學生成長的,溫暖的教室,也是我心目中的教室。
? ? ? ? 佐藤學先生說:我們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這一觀點我很是贊同。就我們的教學環境而言,小學低年段學生課堂的表現欲遠遠大于高年級學生的表現欲。之所以有這樣的現象,有人認為越高年級越不喜歡被表揚。有人認為是越高年段的學生越怕丟臉,一旦說錯,可能會被取笑…
? ? ? ? 實際上,每個人都喜歡聽好聽的話,無論年齡幾何,無論大人還是孩童,得到表揚總是特別開心,所以并不是越大越不稀罕表揚。孩子是在不斷被表揚的情況下增長信心,越表揚越自信,越自信越優秀。優秀的孩子都是被夸出來的。所以,課堂上,我也會盡量多用表揚性語言給予學生信心。
? ? ? ? 善于傾聽確實是一種好的品質。有時候我們總急著分享自己的看法,總會在生活中無意識插話,加進自己的想法,這樣子會使得談話對方不高興,所以,聽人把話說完是一種素質。
? ? ? ? 傾聽”表現為生生之間的傾聽,還表現為師生之間的傾聽。生生之間的傾聽可以讓增長發言者的信心,從而提高發言者的音量。師生之間的傾聽,可以提高傾聽者的聽話和理解能力,也讓自己在傾聽中收獲更多的知識、友誼等等寶貴的人生財富。只有善于傾聽的孩子,才懂得傾聽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 ? ? 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然而,大多數教師卻仍然以學生的“發言”為中心來了解他們的想法,而并不是仔細地對待“傾聽”。于是,比起擅長發言的學生來說,那些在學習上不多言語,然而善于傾聽的學生盡管應該被評為優秀,但是在寫評價單時,我們往往還會寫上“希望能更積極地發言吧!”再進一步說,如果我們希望在課堂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言語表現力的話,那么與其鼓勵他們發言,不如培養其傾聽能力。這看起來好像離得遠些,其實卻是一條捷徑。在教室里,傾聽的能力培養起來之后,課堂的言語表現才會變得豐富起來,而不是相反。
二、改變教學? 從改變學校開始
? ? ? 打開教室的大門。改變學校的第一步,就是在校內建立所有教師一年一次的、在同事面前上公開課的體制。無論是怎樣的改革,學校里只要有一個教師不上公開課,要取得成功都是困難的。只有教師間彼此敞開教室的大門,每個教師都作為教育專家而共同構建一種互相促進學習的“合作性同事”關系,學校改變才有可能。關起來上課的教師不能稱之為公共教育的教師。在教室之間相對封閉的學校里,教師間的團結、合作的意識很淡薄,每個教師都在孤立的狀態下開展自己的工作。由于沒有建立起根本的團結合作關系,每個人的責任意識越來越淡薄。
? ? ? ? 相互開放教室。學校的改革包括學習的改革、教學的改革、課程的改革、教研制度的改革、經營管理的改革、與地方的合作等多方面的課題。其中,最為重要并且是中心的課題,是圍繞創造性教學和教研制度形成作為專家的教師們之間互相培養的“合作性同事”之間的關系。
? ? ? 究竟為什么所有的教師向同事敞開教室大門都如此之難呢?原因看來很多,最突出的是: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別人指手畫腳。開放教室、實現觀摩教學相當困難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迄今為止的學校培訓、教學研究活動的實施方法存在問題。另外,教學研究的方法上也存在問題。那么,為了打開教室的大門,該怎么做呢?需要兩個條件:一是校長的領導力。二是要“充實”教研活動。開展教學研討活動的次數是必須保證的。緊靠兩三次的研討要深入地進行教學方式上的取長補短是不可能的。
校內教研活動的三個原則。(1)應對學生的教學。在師生之間建立起教師尊重每個學生的相互關系,以及學生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也就是要在教室里形成一種每個學生都能安心上課、彼此之間都能互相勉勵的學習氛圍。(2)創設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室。(3)教師持有自己明確的課題的教學研究。要讓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課題,并且要致力于教學研究。
三、? 課程設計? 教學研究的必修課
? ? ? ? 什么是課程?21世紀的教師應具有創造性學習型課程的才能。一個要求學校具有獨立性、教室具有個性的時代已經到來,而具體地表現這種獨立性和個性的,就是課程。
? ? ? “創造課程”可通過三種活動來進行。一是學習經驗的“設計”,二是創造學習經驗的“教室實踐”,三是對這種學習經驗進行“反思和評價”。
? ? ? ? 從《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我發現佐藤學先生在追求一種理想的教育:就是透過在學校實施“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學”為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展成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以“學的課程”為中心展開各種學習。創造以學為中心的課程,具體說來,就是把與對象物的接觸與對話、與學生的接觸與對話、和自我接觸與對話作為單元的單位而加以組織。不論是學科學習還是綜合學習,都是把“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作為一個一個的單元來加以組織的,可以說這就是創造課程。
? ? ? ? 創造以學為中心的課程,從實踐的角度來看,是一種挑戰,因為它要求把課程的單元放在“主題? 探究? 表現”的模式加以設計,而在教室中則要實現“活動的、合作的、探究的學習”。而常常可以看到很多教室里以讓每個學生以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為中心,制定個別化的課題計劃,開展“自主的、主體的”學習活動。可是,如果仔細觀察一下這些教室的情況就會發現,雖然有一部分學生能有目的地、主動活潑地進行學習活動,但多數學生卻只停留在表面的活動上,有的僅僅草率地做一些調查就停滯不前了,有的雖然確定了課題,卻不能制定出學習計劃來。這些學生失去了學習的目的和方向,熱衷于閑聊,浪費了很多時間。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責任當然應由教師來承擔。這種教室里的教師總認為,只要讓學生“自主地、主體地”設定課題,每個學生都“自主地、主體地”自己解決問題,就是很好的綜合學習了。其實教師自己缺乏對重要活動題材的發展卻缺乏預見,沒有準備豐富辦法或對策,對很多學生失去方向、陷入困惑的事實無動于衷。作為教師,尊重每個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是很重要的,但這并不是為了還原到“自主性”,“自我解決”上去,而是要在教師的幫助下,把學生組織到其個人無法進行的、合作的學習活動中去。在“學生的自主性、主體性”這些美麗詞藻的背后,隱藏著教師無責任心的一面,要說這是一種欺騙也不為過。要搞好綜合學習,對主題及內容的發展具有預見性是決定性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把設計好每一個學生的學習作為自己的責任。
? ? ? ? 認真讀完《靜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洗滌,自己教育實踐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佐藤學教授寫的《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給了我們好多借鑒的好處,對于我們老師來說,要持續清醒的頭腦,胸懷一顆尊重兒童的心,多一點堅定,多一點信心,多一點實踐,多一點思考,從小小的個體開始,從身邊的一間教室開始,只要我們有信心改變,那就讓我們進行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