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近日,201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揭曉,美國的JamesP.Allison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因發現抑制負向免疫調節的“新型癌癥療法”得獎。日本自1949年第一次斬獲諾貝獎以來,累計已有2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所有的媒體都在追問,為什么日本人又獲得了諾貝爾獎,是日本人的匠人精神還是社會發展所致,大家各有認知。
? ? ? ? 正巧學校要求讀日本教授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本來沒聯系起來,受孫老師啟發,起了興趣再去書中尋找日本教育的端倪。
? ? ? ? 印象最深刻的是互相傾聽。互相傾聽是相互學習的基礎,教師往往想讓學生多多發言,但實際上,仔細地傾聽每個學生的發言,在此基礎上開展指導,遠遠比前者更重要。教師在上課時,一直在考慮“下面怎么辦呢”,不管在面對黑板時,還是回頭看學生時,都在邊考慮怎樣推進教學,邊傾聽下一個學生發言,因為無意識的反應,學生不認為自己的話被聽進去,難以通過每個學生的發言與他們溝通起來并相互呼應回想。因此,佐藤學教授建議,不擅長接球的老師,應專心一意地正面直對學生,去接住每一個球并重視。文中,面對男孩“豆太就是在叫頭疼”的堅持,老師進行了連接性的詢問,從而對書中描繪的場景進行真實的拓展,教師引導學生相互交談書上描繪的情境,使教學極有魅力的進行下去。
? ? ? 讀書會上,主任說:為什么有些老師和風細雨,班級治理很好,而有些老師可能缺乏經驗,上來就將學生批評一頓,可能學生出于對你的尊重沒說什么,但是他根本就聽不進入,云里霧里,其原因就是缺乏傾聽。先讓學生講,聽完以后抓住要點對其進行教育,會讓她心服口服。苗苗老師的傾聽五部走,就很有道理。一語驚醒夢中人,劉老師、王老師等看似云淡風輕,班里井井有條,都是有秘訣的。
? ? ? ? 第二處印象深刻的是創造相互學習的教室中“蒲公英”的故事,原田老師以蒲公英為契機,感動了孩子們,紛紛以文章或詩歌表達自己的感動,畫畫記錄成長,也拉進了家長息息相通的交往。本學期的社團活動一定也為孩子們提供了很多類似的契機。我們班一個孩子平時成績一般,上課坐不住,經常挨批,可自從加入科學社團后,找到了自己的興趣,因其科學知識儲備豐富,又善于思考自然現象,多次受老師表揚,受同學崇拜,表現越來越好,這是發自內心的,自然而然的生成。
? ? ? ? 文中還有多處讓我印象深刻的理論,我將潛心學習,結合實際,繼續研讀并實踐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