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書《拆出你的溝通力》,趙老師給出了三個片段,決議每個都做一張便簽。
R:
I: 在標準的層面提問探究?!兑换⒁幌劇芬曨l 。
如果直接提問,校長很難接話,即使接了也很容易引起大家的質疑和不以為然,胡一虎從做老師的標準層面和以往表現(xiàn)提出,讓對方易于回答,讓聽眾易于思考。
A1(個人經(jīng)驗):這個方法在銷售端應該非常實用,比如做保險的直接問你需要買保險嗎?肯定不好,但是換到資產(chǎn)配置層面,解決一個家庭的非金融損失層面去提問去聊就容易拉近需求很多。標準層面是一些去個性化的共性認知,盡管生活中的各類產(chǎn)品會五花八門,但是標準層的東西會一致,先探究標準要求,再往產(chǎn)品靠。
A2(計劃和應用):因為是全職媽媽一名,也沒有領導、同事或客戶可以用,目前可以想到的只是今后如果對先生做一些活動提議和安排時,盡量從標準層面告訴他我想這樣做,不是從我具體要去做什么和他開始聊。比如你覺得孩子是不是需要學會一些團隊合作代替我要帶孩子去哪里哪里,你覺得我是不是應該具備一些對這些同類公司商業(yè)運作的了解以便于以后我有機會選擇對的投資,代替我說我要去看眾籌項目,我要去看路演。
R:
I:只有你懂得了提問,才真的理解答案。——《銀行系搭車客指南》。
答案本身其實會有讓你失望的可能,充分挖掘提問本身的意義更為重要,這個片段讓我第一次覺得答案有時是無足輕重的。
A1(個人經(jīng)驗部分):我只能想到我在生活中非常忽視孩子提問的意義,這兩天想了很久也沒有想出他問過我的具體問題,所以就拿老師的話寫一個故事,提醒自己很多類似的時刻。
孩子:“水為什么會流動?”
聰明媽媽:“因為水是液體。”
智慧爸爸:“是哦,你發(fā)現(xiàn)了水會流動額,那你想想小石頭會流動嗎?我們把水冰成冰塊后看看它還能不能流動?你覺得還有什么東西可以流動呀?”
A2(計劃和應用部分):不再第一反應是給孩子一個標準的正確答案,要思考這個問題本身的意義和價值,有時正確答案反而會成為孩子去探求知識的阻礙。
接下來一周收集孩子的各種問題,不直接回答他正確答案,思考可以引導和啟發(fā)他的方向。
如果當時可以回答,就當時回答,如果不能,就記錄下來,自己多思考,反復訓練自己對提問的理解和擴展力,讓自己有新的回答方向。
R:
I:學習在于反思,反思在于提問?!兑龑h之火》片段。
我下面的A部分寫的不好,有按作業(yè)要求的傾向,事實這個片段給我更多的是要去舉一反三,要去追問,追問這個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客觀還是主觀,有沒有別的原因,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可能這個問題就沒有了,因為你發(fā)現(xiàn)了問題的真正癥結,追問這個問題對于后續(xù)的意義,這樣提出問題將得到怎樣的答案,這個答案和后續(xù)對你而言有意義和影響嗎?如果沒有,就不要問了,如果有,應該怎么去提問才能得到你想要的結果。
A1(個人經(jīng)驗部分):昨天送孩子去夏令營班時看見她們把簽到的名字從所在班級劃掉了,重新寫在了另外一張紙上,很是困惑,因為孩子是插班進的,選了冰雪奇緣班,孩子上了兩天,很適應和喜歡,可是現(xiàn)在把名字劃掉了,要在復仇者聯(lián)盟班簽名,我不知道是不是又要重新調出一個班。
我直接提問了“你們?yōu)槭裁窗衙謱懙搅硗庖粡埣埌??”,校方回答我們新加入的都是寫在另外一張紙的,我就被帶入了質問她們前幾天也是新加入的啊,怎么不是簽在另外一張等。對于我,并沒有解決自己的疑問(是否新開了班要調整)也沒有便于更好的溝通下去,回答后還容易引起質問和爭論?,F(xiàn)在思考一下覺得應該這樣發(fā)問“孩子是冰班上的,簽名現(xiàn)在要簽在復的班上,會不會讓這個班的老師搞不清楚,還有讓不在這個班的學生家長也有點迷茫呢?”,她們可能就會給我一個更好的解釋,也有可能會意識到這樣簽名的不便,然后改進一下。
A2(計劃和應用部分):以后要先思考我的提問怎樣才更便于對方理解并且達到我想要的結果。但從這個便簽本身更多的還是想教我們學會去推翻和拓展你想提出的問題的,對一個問題的意義進行追問,或者問有沒有別的可能,別的原因,這個問題這樣提問后會得到怎樣的結果,是不是可以換一個問法等。
參加拆書學習時發(fā)現(xiàn)自己最難得就是A1部分,不知道是真的啥也記不住,還是太缺少對自己經(jīng)驗的思考了,總是關聯(lián)不出和想不到自己有什么經(jīng)歷和痛,這也許本身就是體現(xiàn)了我學院式學習久疾的所在,對自己真正需要的,自己真正經(jīng)歷的關聯(lián)和思考得太少,繼續(xù)努力,愿后面的每一天,都可以更加覺察自己的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