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育寶寶的過程中,大部分父母會遇到這樣的難題。
寶寶把抓到的東西都放進嘴里吃。
寶寶總愛打人、搶東西,還不愛分享。
讓寶寶做什么,他都說“不”。
寶寶變得愛說“臟話”,還屢教不改。
寶寶總是不停扔東西,怎么說不管用。
如果你被這些問題困擾,想更清楚地了解寶寶心理,那么請跟果媽一起來探究嬰幼兒敏感期,尋找其中的秘密。
本篇文章11692字,如果你耐心看完,將充分認識敏感期的重要性,合理看待孩子所謂的不正當行為,學會以正確的方式應對孩子敏感期,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正確認識孩子敏感期
敏感期這個詞,它其實是由蒙臺梭利提出來的。她最偉大的貢獻之一,就是發現了人的發展是存在敏感期。蒙臺梭利通過對幼兒自然行為的細致、耐心、系統的觀察之后,她指出來:
兒童在每個特定的時期都有一種特殊的感受能力。這種感受能力,促使他對環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對有關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很耐心,而對其他的事物置若罔聞。這種能力,蒙臺梭利將其稱為敏感期。
后來,孫瑞雪也在蒙臺梭利敏感期的基礎上深化了,她把這個敏感期的概念進行擴大。所以現在可以看到市面上有孫瑞雪老師的書,會專門來講敏感期,書的名字叫做《捕捉兒童敏感期》。
而在新生兒的時期,其實孩子是沒有顏色認知的,他只能看黑、白這兩種顏色,慢慢的,他的世界才會變成彩色,所以視覺的敏感期是從一出生就開始有了。
接下來,就會出現口的敏感期。你會發現孩子會不停的用嘴巴去嘗試探索這個世界,他的嘴不僅是用來吸吮母乳,滿足他的生理需求。更重要的是,他還用這個口感感覺整個世界。
之后呢,還會出現各種的聽覺敏感期、手的敏感期、空間敏感期等等。
1、口腔敏感期
孩子如果是在0到3歲這個階段,可以去觀察一下,孩子真的特別喜歡用嘴來嘗試這個世界。
他嘴巴里面什么都放,有的時候還會把玩具往嘴巴里面放。所以大家會發現,很多的有細小零件的玩具上面都標識著:不要給三歲以下的孩子使用。為什么?因為孩子很喜歡把任何東西都往嘴巴里面放。
孩子在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他的嘴肩負著發現這個世界的工作。他會嘗一嘗,到底這個東西是軟的還是硬的?這個東西是滑溜的還是粗糙的?這個東西是有味道的,還是沒有味道的?
他在品嘗食物的時候,也會打開幾盒不同的食物,每一盒里面都吃一口這個,再吃一口那個,那我們成人會看來說:不能這么浪費呀,你應該要把這個怎么怎么樣。
我們成人是把嘴巴這個功能僅僅理解為了吃,并且我們關注節約這個話題,但是對于0到3歲的孩子來說,其實他是在用嘴巴在探索這個世界。除了認識味道之外,其實他還在了解外在,構建自我,這是一個生命系統的價值觀。
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不了解口腔敏感期。我們會認為說,這個玩具,你怎么就往嘴巴里面放,多臟啊。或者說就這樣不講衛生,你怎么就這么不節約啊,吃一下就丟掉,要吃另一個。
如果強制性的要求孩子符合我們成人要求,對于孩子心理內心的需求就會受到打擊。孩子他也會不明白,他特別不理解。他僅僅是想用我的嘴巴來嘗一下,為什么媽媽就不讓我去做呢?
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要注意的就是可以準備一些讓孩子可以咬的牙膠玩具,可以讓玩具洗干凈,讓孩子來玩兒。但是呢,不要對衛生太過要求。
孩子其實就是生活在一個這樣的世界當中,到處都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細菌、病毒。這些是我們沒有辦法完全屏蔽掉的,所以我們的孩子要生活在一個干凈的環境當中,但是不能夠要求絕對的干凈。
所以我們大可不必太糾結,每一個都是要用濕紙巾擦過的,再讓孩子去吃,反而會破壞孩子自身很好的一個免疫力。所以在口的敏感期的時候呢,大家要允許孩子用嘴巴去探索。
那如果我們在0到1歲的時候禁止孩子,用做這樣的事情來滿足他的口欲期,那么在未來他還會去彌補。如果你發現孩子到小學或者幼兒園的時候,她還要用嘴巴去啃被子,啃指甲,這個有可能就是他在0到1歲的時候,口欲期沒有安全度過的一個表現。
手的敏感期大概的出現時間是在0到2歲,是比較集中、很典型的時期。
我們會發現,孩子的手很喜歡去抓一些粘稠和軟的東西,比我們家長都有經驗,孩子最喜歡玩,就是水、沙子這些東西,那為什么還喜歡玩這個呢?就是他在玩沙子的過程中,會感知到這個東西的不一樣,其它也是用手在探索這個世界。
而且孩子很喜歡抓,比如說他會用手去抓食物,抓面條,抓米飯,抓一些草莓、水果、蛋糕,這些很粘稠的東西,很容易被我們的孩子抓住。他也在這個過程當中去體驗這個世界,這是孩子一種手部發育非常好的智能的活動。
如果我們了解到這是手部敏感期的表現,那么當孩子在八個月的時候,他開始嘗試用手去抓一些面條,往嘴巴里面去放的時候。我們就不會感到很沮喪,因為這并不是孩子不懂得規矩,還不懂得我們應該用勺子去吃,其實他是用手在感知世界。
他那個時候也不太會用餐具,他先要用手去把他的這個動作翻譯好。所以孩子那會一開始就是用手去抓飯吃,那我們應該要去允許他,只要在之前給他把手洗干凈。
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放寬心,孩子都會經歷這個階段。如果我們現在說,我要讓他干干凈凈的,我要去喂他,我把他的這個手部發育的這個敏感期阻止了,對于孩子未來讓他自主的吃飯,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影響。
那另外手的敏感期的時候還有表現,就是孩子會去扔東西,這個扔東西的這個手部的敏感期和空間敏感期,其實它是交織在一起的。那么在這,我先把扔東西的事情和大家來講一下,后面我們在講空間敏感期的時候可能會結合上。我來說一下,我兒子果果的表現。
那這個時候我們家長可能會很糾結,你怎么可以扔東西呢?東西會扔壞呀,而且你怎么就這么不愛惜呢?你怎么還指使媽媽給你撿東西呢,實際上孩子是用手在表示扔東西的動作。
那么在這個時候,第一可以去跟他玩一些扔東西的游戲,比如用海洋球和一些普通的洗衣籃。我們當時就是這樣用的,跟他一起來玩海洋球,往這個筐里扔的這種游戲,還有的時候可以扔一些軟的毛絨玩具啊,枕頭啊,滿足他這個大動作發育的需求。
另外他在扔東西的時候還有一個樂趣,就是牛頓發現的,為什么那個蘋果會落到地上,他也會覺得很好玩。這個杯子擱在桌子上,擱的好好的,可是我一扔,他啪嗒就掉到地上去了。
這個時候千萬不要認為說又是我的孩子學壞了,他是在惡意的,用這樣的事情來破壞這樣的東西嗎?絕對不是的,所以這個時候作為父母,我們要給孩子提供更大的空間,相應的一些條件和環境,準許孩子用手去抓,去扔他認為他喜歡的東西。
在生活當中,多去創造孩子的一些抓、捏、扔、拉、擰這樣的一些動作,也可以去更好的去發育手部的動作。那如果我們禁止了孩子的活動,實際上就禁止了孩子的思維。
所以允許孩子的手部活動,也就是允許他的大腦在不停的探索這個世界,所以手部的敏感期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們要好好的去陪伴孩子,他良好的度過。
第三個敏感期,就是剛才提到的空間敏感性。在這個時候,孩子有一些表現,比如說他會把空間中的所有物體的位置移動一下。剛才扔就是一個移動的表現,那還有就是他會把這個東西從這兒移到這兒,里面的取出來,外面的放進去,上面的扔下來,下面的撿上來。
那么這個時候,孩子也很喜歡自己位置的移動,比如有的很喜歡轉圈,還有的喜歡在家里跑來跑去、蹦蹦跳跳。
我們要觀察一下,孩子的空間敏感期會出現一些非常豐富的表現。比如,他會喜歡去翻抽屜啊,會把那個能夠拉開的抽屜拉開,然后把抽屜里的東西全都拿出來,然后把它放回去。
還有的時候,那他要是喜歡翻柜子,柜門打開,然后不停的去把你的東西拿出來。然后呢?哎,倒騰來倒騰去,還會呢,到處爬,他不知道有沒有危險。
可是大家也會發現咱們中國的盲道,有的時候啊,就被什么自行車呀,電動車給堵住了。然后他還特別的糾結,他的意思就是說我一定要從這走啊。那么這個時候就是孩子呢,他也是有這個空間的敏感期。
另外,在這個時候,孩子也很喜歡玩一些立體拼插玩具。讓我們也可以給他們來提供一些這樣的玩具,像樂高這樣的大塊樂高,可以讓他們來玩兒。還有很喜歡去探索各種各樣的空間,比如說桌子底下,床底下都是他們特別喜歡去的地方。
另外有的時候家里會買一些東西,它會有包裝箱,那紙箱呢。大家也可以留好,就是把這個紙箱子可以給他掏好了,然后他放在家里。孩子可以在這個紙箱子里面鉆來鉆去,他也很喜歡呆在一個這樣的一個空間當中。
通過剛才對于孩子空間敏感期的表現,那我想大家應該知道,孩子的表現,并不是說他好動,或者說他不正常。實際上他是在用這樣的行為來觀察,什么叫里,什么叫外,什么叫上,什么叫下。他要去感知我們這個三維、四維的世界。
那孩子的空間敏感期的時候,這樣的表現其實也是在發育他的自我意識。那么在心理學的研究上的會提到,
孩子在剛剛出生到這個世界的時候,他是分不清楚你、我、他的,而且他也不會認為我和這個外界的世界是分開的,他會認為是一種共生的關系,自己和外界是一體的。
逐漸通過空間敏感期,他就會了解到原來我自己和這個周圍的世界是分離的,那原來這個物品和那個物品也是分離的道理。孩子就是不斷的在這兩三年當中去探索。
讓他能夠獨立的去行走,很好的去使用手移動這個物體到一個精確的位置的時候,他才逐漸的去理解到原來我和這個世界是分離的,我和這個世界并不是一體的。
所以,當孩子有這樣表現的時候,我們心里應該給孩子一個大大的贊。哇,原來我的小寶貝已經開始成長了,原來他已經在用自己的身體去感知外面的世界了。
4、自我意識敏感期
孩子的空間敏感期,其實也是他自我意識萌發的一個表現。那孩子的自我意識敏感期又有怎樣的表現呢?最典型的行為就是孩子很喜歡說“不”了。
你跟他說什么,他就跟你說“不要”、“不好”。他反復、一直都在沖你講“不”。這個階段的大概出現年齡在2歲,所以也會有很多的人稱呼,叫做“可怕的兩歲”。
實際上,我們來反思一下,在我們跟孩子相處的過程當中,我們會有很多的“不”會出現。“不要動這個”、“不要去那兒”,“不要吃這個”……我們首先給孩子們示范了“不”。
另外,孩子在兩歲的時候,他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他會認為:我和媽媽不是共生的,那也不是說媽媽說錯什么,我就一定要做什么呀。所以,這個時候他就會抗拒,說“不”。
實際上一個孩子會說不,反而是一個了不起的表現。所以,在正面管教中經常告訴我們,“可怕的兩歲”如果反過來講的話,實際上應該叫做“了不起的兩歲”。這和孩子自我意識的萌芽是非常相關的。
本身,孩子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雖然是經由我們父母來到這個世界上,但是他就應該有他獨立的思想。他有他獨立的人生,他是獨一無二的。他并不是附屬于我們父母身上的某個附屬品。
他還是很依賴于父母去成長,那這個時候我們要更客觀的、更全面的、更加仔細的觀察孩子給我們的反應。我們也需要去尊重孩子,構建自我的需求。
這時候,孩子還會有一個表現,就是他不愿意與別人分享東西。他會認為這個東西是我的,我為什么要分享給別人呢。實際上孩子也不是自私的,他首先得明白了,這個東西是我的,構建了“我”的物權的概念之后,他才能夠明白什么叫做“你的”。
所以,父母在這個時候不要急于強制孩子,你就應該要去分享啊,強行的把他手里玩具奪過來,塞給其他的小朋友。這對于孩子來說,是剝奪了他的權益。實際上,他有自己物權意識的概念。
所以在自我意識的時候,我們要重新的去看待“可怕的兩歲”,把它看作、叫做“了不起的兩歲”。即便孩子不分享,也OK。
和大家補充一點,在自我意識敏感期,空間敏感期很重要的一個孩子的表現,就是我們會發現有的孩子還會喜歡去打人、咬人。這個其實也是和敏感期是相關的。
如果家長不懂得這是他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現象,就會無盡的焦慮。認為孩子被我們帶壞了,不斷地苛責自己說:我這個媽媽沒當好,我的孩子都開始打我了,我好傷心啊。
實際上,真的不是這樣,他只是在用這樣的行動在表達他的需求,他只是不知道該用怎樣的方式去說。
那么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么應對呢?我們就抓住孩子的手,很簡單、很清晰的告訴他:“不可以”。這個階段大家很慣常的做法是“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你是不是也疼啊?”
其實,孩子這個時候構建不了這樣的邏輯,他的腦部發育的構架還沒有形成,他沒有因果關系的概念,他不會想到:因為你打了我,我疼,所以我就不應該打你。
當然我們不能去示范打人。去打他一下,讓他感受疼是無濟于事。反而還會告訴他,打人是允許的。媽媽都可以打你,為什么你就不可以打媽媽,不可以打其他的小朋友呢?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真的要好好的靜下心來,陪伴他度過這個階段。
5、細小事物敏感期
下面我們來看第5大敏感期:細小事物的敏感期。孩子在一歲到一歲半,每一個敏感期出現的時間都是有個體差異。在這給大家的時間的只是個大致,我們千萬不要往里面套。
我的孩子,這個時候沒出現這個敏感期是不是不正常啊?不要這樣去想,每個孩子真的不一樣,有的孩子敏感期的表現的特別突出,有的孩子的表現不突出。
在細小事物敏感期的時候,它的主要表現是對細小的事物很感興趣。這個時候,是孩子開始控制手和眼睛協調的工作。所以家里地板上的一根頭發、布料上的一個小線頭,都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這也是你判斷孩子這個敏感期的關鍵點。
我記得孩子在那個時候非常喜歡撿頭發,家里面雖然是每天拖地,還是依然還會有各種各樣的頭發掉在地上。那會兒果果就拎了一個特別小的一個垃圾桶,然后他走到哪里都帶著。
然后看見頭發,就用他的小手捏起來放到桶里,他就有滿滿的成就感。最后,他會跑過來跟我說“媽媽,看”。因為那個時候那個語言發育還不是很好,他只會說單個的字。
我們家長很喜歡給孩子買一些零食,比如說泡芙、溶豆,那都是一些比較小的,放到嘴里又是入口即化,不會卡到孩子的。這個時候一定要禁止給孩子吃堅果類的食物,因為孩子在這個時候還沒有很強的咀嚼能力。
開心果、花生等食物一定要放在孩子看不見的地方,因為他們很喜歡這種小東西。或者是硬幣、一些小螺絲、小紐扣,真的要注意。如果那個東西他撿起來放到嘴巴里面嘗,就很容易發生危險。所以孩子0到3歲的時候,安全的隱患一定是我們家長要注意的。
那么,在細小事物敏感期的時候,也是我們培養孩子對事物學會觀察入微的好時機。這個時候讓我們的孩子帶著疑問和想法認知世界,真的是再好不過。
6、語言敏感期
從孩子出生之后,他就生活在了一個母語的環境當中。我們這個世界上發生的聲音都會通過耳朵進入到孩子的世界里。
孩子從一歲、有的從一歲之前就開始呀呀學語,那么孩子從那個時候呢,其實就已經進入他的語言敏感期。
他們在說語言的時候,最開始是單個字,比如說有的會先說爸爸,有的先說媽媽。后面就是一些詞、短語、句子,慢慢的能夠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逐漸的學會自己去使用語言。
經過很長一個階段之后,他才能夠形成自己的語言。我們也會發現,孩子其實是從模仿開始,所以一直到發現語言的美妙。孩子的語言是這樣一點一滴的發展起來,通過聽、說、讀、寫這樣的狀況來進行學習母語的。
讓我們再回到母語的這個話題上,現在有一些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跟孩子說話的時候,會特意的去說一些童言童語。那我們不建議孩子會在這里面說,“吃飯飯”、“睡覺覺”,我們應該用正確的全語言的方式跟孩子去交流。
就是我們跟成人怎么說話,我們跟孩子就怎么去說話,孩子是從模仿開始學習,他不會在未來還要去改,原來是吃飯飯就要改成吃飯,我們就直接跟他說吃飯就好了。
所以不管孩子現在會不會說話,我們都要給他不斷的注入一些有養分的語言。當我們在給他換尿布的時候、跟他玩游戲的時候、跟他在家里面的時候都要不停的跟他說話。
所以,在這個時候給孩子去講故事、講一些繪本,多和他說話,正常的表達,我們也讓他表達他的需求,那么慢慢的他自然就會開口說話。
良好的語言教育會讓孩子的表達能力增強,也逐漸的學會與人的交往。對寶寶的語言刺激,不需要等到寶寶會說話才開始,我們一定要提前進行。
講到講故事,也會有媽媽說,那我講什么故事呢?實際上這個故事你喜不喜歡,是否入心。對你來說,你是否真的喜歡這種有韻律的詩歌,才是很重要。
我們和孩子在講述的時候不是硬性的去完成一個任務,而是享受親子共讀的樂趣。如果孩子不愿意坐在你的身邊,跑去玩玩具,我們也可以給她讀一些詩歌。這些東西不僅僅是讀給他,其實也是來滋養我們自己的心靈,當你放下的那個功利心,慢慢的孩子有一天真的會很喜歡聽故事。
秩序敏感期和執拗敏感期、完美敏感期經常交替出現。大多發生在孩子3到4歲的時候。有一些孩子快3歲就提前會進入這樣的敏感期。
表現就是每件事都必須得依著他的想法,如果你不同意,他就會情緒大爆發,哭、鬧、躺著地上耍脾氣。這個時候我們作為家長一定要給孩子足夠的耐心和關照。
孩子執拗敏感期可能來源于秩序感。在構建秩序感的時候,孩子會過分認為就應該嚴格按照這樣的秩序走。比如說你以前是在沙發上給他講故事,今天讓你換到了臥室里面講故事,他們就會突然的大哭起來。
他搞不清楚為什么我原來是在這兒,你要帶我去那。而且他會非常的執拗。有的時候,他完全都不會變通,就會到了難以理喻的地步。
而這個時候家長也不愿意讓步,覺得你一哭一鬧,我就讓步了,那你控制我了。以后你還了得了,你都不聽話了。這個時候很容易引起家長的情緒,容易出現打罵孩子的情況。
那么在秩序敏感期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來做呢?首先我們要理解,就是要了解孩子對世界的認知過程。因為對于這樣的年齡的孩子來說,他覺得這個世界是以不變的秩序、程序存在的。
就像蒙臺梭利曾說,孩子的心靈就是一個神秘的深淵,照料他的成人并不了解他。
是呀,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內心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懷著一顆敬畏之心,給孩子愛,給孩子自由,而不是在這個時候跟他起權力之爭。
第二點,就是我們要學會去變通,我們也不要執拗。比如說你的孩子現在要看電視,你就僵在這里,就不允許他看電視。那你們兩個人可能就真的是對上了,誰也不會讓步。
我們可以用一些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來跟孩子進行游戲。
科恩曾經說過,游戲是和孩子溝通的第二語言,游戲可以化解這樣的權力之爭。
如果說孩子都不理你,一直在那哭,那我們都可以給他充分的愛、充分的自由,允許他用哭的方式去釋放他的情緒。那如果你覺得這個規則我不應該打破,那么我們也可以去堅守。
比如說有的孩子秩序敏感期都會說,原來進電梯的時候是我摁按鈕。現在是媽媽上來了,不行我要再下去,我要重新再來一次。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就跟他說不行,那孩子真的是過不去這個坎。
如果你能理解,原來是因為我破壞了這個秩序,還是需要回頭重新去彌補一下他這個秩序。那你就說,那么咱們就下去一下,重新按了按鈕再上來,他就真的什么事都沒有了。
只有了解了才能夠理解,理解才能夠接納。真正做到接納和尊重并不是很容易,但是只要我們秉承著愛,理解孩子,真的也不是那么難。
詛咒敏感期出現的年齡在3到5歲,但有的孩子也會在兩歲多出現。因為這個敏感期的時候,孩子會進入一個屎尿屁階段。而且他會經常嘴巴里面說一些,打死你呀,把你踢死啊。
你會發現你越想改掉他這個毛病,效果越差。這是因為孩子感受到語言的力量,他會發現每一次使用這個不好的語言的時候,總是能夠得到你的關注。所以他就會更加頻繁的去使用。
所以在這個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去在意。其實,這不是他真正想表達的,慢慢的等待他這個階段過去。如果他發現怎么說這個詞兒都沒人理他,也沒有任何作用,逐漸的他就不會再使用。
用良好的語言回應,如果孩子慢慢地、逐漸開始使用一些好的語言的時候。我們就要及時的給予鼓勵,要跟他說:“你這樣說,讓媽媽覺得特別的好。以后還這樣來說話。”
三、如何向敏感期孩子表達愛
我們剛才了解到孩子的敏感期的表現之后,可能有一些大家會恍然大悟,原來孩子這個階段出現這樣的情況是正常的啊。那么在孩子敏感期,該如何向孩子表達愛呢?在這里,給你提供4點建議。
我們要學會用愛的情感來喚醒孩子成長的積極性。你會發現每個敏感期當中,我都提到了我們要去愛孩子,我們要去懂得他基本的需求。
孫瑞雪老師就提出過,人有著基本的心理的六大需求:需要受重視,需要安全,需要被接納,需要愛和被愛,需要被贊賞,需要規則。
孩子小的時候,他也是有這樣需要。當他出現敏感期的時候,我們盡量的在安全的范圍之中去滿足他。那這樣的話,他就會在這個階段順利的成長、度過,對他未來的一個成長發展也有很好的積極性作用。
2、以自由的空間確定孩子的自我意識
剛才我們對空間敏感期講了很多,孩子在那個時候,就是在發展他的自我意識。
而自我意識的發展,并不僅僅是在兩歲的時候會出現。實際上自我意識的發展大概需要六年的時間。他會通過這段時間創造出一個自主的內在管理系統——自我。
孩子在兩歲出現自我意識,慢慢的先占有我的物質,然后慢慢的用語言說不,來剝離我和我之外的不同,逐漸的區分出來了我、你、他。慢慢的將自我創造出來,建立情緒的、認知的、精神的內在環境,造就一個在意識上獨立自主的自我。
當我們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后,才能夠讓孩子更好的去發展他的自我意識。
我們要有規則的內化,形成孩子的社會秩序。孩子是有著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對于規則,其實有著他自我的一套。
然后慢慢的在生活當中,我們可以用一些事情,構建起來孩子的規矩。比如,小的時候我們就養成從外面回來,進家洗手的習慣。那么這個就會逐漸成為他的秩序,哪一天他不去洗了,他可能都會覺得不對了。
我們要逐漸的用規則的內化,來形成孩子的社會秩序,而不是外在的、強加給他的秩序。
4、以平等的關系引導孩子的未來發展
建立生命需要付出時間,耐心,信心,耐心、愛心和努力。生命的發展,也不是等待解決的問題,而是一團生活其中的密碼。
所以當我們打開敏感期這一扇門,我們就了解到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我們,就可以一個平等的關系去引導孩子未來發展。
以上就是和你分享的三部分內容。我們從正確認識敏感期開始,逐漸講述8大敏感期表現及應對方法,最后用我們的愛引領孩子進行總結。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用,歡迎推薦給身邊寶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