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A區圖書館看到過這本有著神秘笑容書皮的書。就隨便瞄了兩眼,看它太破舊,就隨手扔一邊了。想想真是遺憾,早點兒學到就可以早點學以致用。哎,輸在了起跑線上。
還好,萬幸之中,這次共讀又讓我買了這本書。一個字沖擊感!心理學讀的不多,但這本絕對是影響最大的。用在現實生活中,此刻我所從事的工作。互惠這條定理,真得給我很多感觸。
不摘抄了,直接來活生生、血淋淋的現實版教學。
金融這項工作,從一入門開始,前輩們就不斷提:專業+人情。這個概念。現在想想真是這樣,從事證券研究、金融服務,作為顧客來說,其實很多金融服務人員的服務差異不大,挑選合適的機構專業當然首位,但其他平庸的服務人員咋辦呢?咋生存?這就是“人情”這兩個字。我也在揣摩。
現在銀行駐點其實更能夠突出,各家券商經紀業務沒有太多差距,客戶的介紹,又是一個“人情”在里面。多施惠,不求回報。這真是一條真理。
慢慢摸索出方法的我,再結合這本理論案例。真的印象深刻!當然我更追求的是專業,人情只是催化劑。
讀后感:
這本書是我看過的,關于心理學的,寫的最通透的一本書。影響力這個詞,當之無愧!讀完后,給我的靈感更多都是關于商業營銷方面的思路靈感。
就拿特百惠公司的商業手法來說,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所有的影響力的武器都用上了。找到人性的弱點,利用人性的弱點,達到它的商業目的。
文中也提出了如何拒絕各種影響力的發生邏輯,但從商業的角度來看,知道影響力,并且利用它,會產生大量的業績,但是用這些方法,又會面臨道德方面的問題。看完之后又有一些迷糊,這之間該如何取舍、如何平衡這個問題。
這會不會又是一個囚徒困境?
談談權威與認同:
最近讀了一本書《菊與刀》一位美國作家寫的關于研究日本人民民族特點的一本書。書寫于1944年,日本即將戰敗,美國為了制定戰后對待日本的態度,而寫的一本研究日本人的書籍。
日本最獨特的文化:報恩文化。
因為報恩的心理負擔太重,所以整個日本民族都在日常生活中小心翼翼地避免讓別人背負上一種恩情。他們總希望自己的天平能夠在欠恩和報恩之間保持平衡。否則他們內心會一直處在糾結自責的狀態。明治維新以前,日本甚至有一條法律規定:“遇到爭端,無關者不得干預。”就是出于這種報恩文化的影響,避免因為幫忙而讓人陷入必須報恩的負擔之中。而一旦日本人決定報恩,就幾乎是毫無原則的。
比如報答皇恩。在中國,我們經常說“皇恩浩蕩”,但我們報答皇恩有一個起碼的前提,就是皇帝必須是個好皇帝,忠的上頭要有個更高的標準——“仁”。但日本在接受中國文化的時候,把“忠”作為最高價值,而把上面的“仁”給拿掉了。所以,日本人報答天皇的恩情那可是毫無原則的。不管天皇值不值得效忠,一概不管。所以中國更迭了無數個異姓王朝,一有暴君就被推翻,可日本卻幾千年來萬世一系,天皇從來就沒有被推翻過,全是他們家在統治日本,就是這種不加反思的報恩思想導致的結果。
日本人的恥感文化
西方人做錯了一件事,不論別人是否知道,他們都會產生一種罪惡感,并強調內心的懺悔和贖罪,這是罪感文化的表現。但是恥感文化就不一樣,他們不太講究一件事本身的是非,而是看重這件事給自己帶來的羞恥感。換句話說,如果別人不知道,不去羞辱自己,就可以當這件事沒有發生過,而不會自己主動地懺悔和贖罪。所以,當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以后,他們想的可能是極力先掩飾和否定,避免讓別人知道。
日本人確實會壓抑自己的天性,但原因是對名譽的重視,而不是像我們所理解的那樣出于心理扭曲。日本人對于名譽極度珍惜,正是因為這種非常敏感的恥感文化,才會為了一點名譽的受辱而選擇自殺,用這種方式挽回名譽。
整個日本的社會文化認同感,促使了民族獨有的性格特點,大家周圍的人都是這么想,這么做的,自然到自己這也是這么想的。對天皇的權威認同,更是不可理喻,天皇的行為、舉止就是絕對命令。
同樣,我們中華文化,仁、義、禮、智、信,儒家道德思想,從春秋時期就滲透了幾千年,祖祖輩輩、身邊人都在提倡踐行。勤儉、節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代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