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王耳朵先生的《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火爆了朋友圈。文章主要從摩拜單車被收購一事說起,講述了“同齡人”胡瑋煒的“成功人生”。
里面寫下了很多催人淚下的語句:
“不管你愿不愿意,中年都如約而至?!?br>
“然而,三年前還是普通記者的胡瑋煒,已經不動聲色地走到旁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大學畢業后五年,你就會發現,‘同齡人’是一個經不起推敲的名詞。”
“不會再有勻速前進的同齡人,你要么一騎絕塵,要么被遠遠拋下。”
“就算你呆在原地,你緩慢成長,也是一種退步?!?br>
總之,整篇文章一直在拿“別人的成功”和“你的平凡”作對比,一直在強調“你的同齡人,正在無聲無息地拋棄你?!?br>
王耳朵的這篇文章引起了大V韓寒發博批評:
韓寒指出這篇文章:“它不光光是在販賣焦慮,而是在制造恐慌了?!?br>
韓寒他是特立獨行的祖師爺級人物,意見領袖。
這句話很中聽,“安于現狀或不甘如此都是每個人自己的內心意愿,他人不可強加”。
“生活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潛海溝,它只是在一張標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
這篇文章的爭論遠不及此,以寫金庸為主業的六神磊磊大V,發文《求今年最蠢的第三句話,在線等》。
其中的一句是,“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原來“15億套現”是混淆視聽,“就算胡瑋煒這個80后姑娘入袋15億吧,又值得以恐慌的眼神去看待么。拿塔尖上的事情嚇唬普通人做什么呢”。
韓寒的對懟也引來了王耳朵先生發文反擊,《致大V韓寒:你可以衣食無憂,但千萬別教年輕人不焦慮》,反復論證,“為什么年輕人不能不焦慮”,我們普通人被東南西北四面八方吹來的風搞的暈頭轉向,來來回回地懟,一篇篇爆文產生了,我們則像韭菜們被收割了一茬又茬。
一、“同齡人”觸動了大家敏感神經
在王耳朵的這篇文章中,作者一直在用同齡人的“成功”與普通人的平凡進行對比,借此告誡人們:“不會再有勻速前進的同齡人,你要么一騎絕塵,要么被遠遠拋下?!?br>
一些年輕人通過創業獲取了巨大的財富,的確讓不少他們的同齡人產生焦慮。我們每個人總會在生活中陷入窘境,并被其他優秀的同齡人“超越”,但若僅憑一腔不甘現狀的熱血,就在缺乏深思熟慮的情況下走上了創業之路,那么最終極有可能走向失敗。
況且,人各有志,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創業,所謂的“同齡人”固然存在優秀與平庸的差異,但若將此解讀為拋棄與被拋棄,無非是人為地給人分類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簽。
跳出這個事件本身,我們發現這一情景似曾相識: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多多少少都會被自己的父母拿來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在這種比較之下,我們的自尊常常會受到打擊,感到委屈與惱怒。
從小時候父母眼中“別人家的孩子”來和我們比較,到現在這個“人人都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時代,這個輕易地造神,不經意地把一些人吹捧上天,而把另外一些平凡樸素的同齡人打入“地獄”,人為的給加上一些“焦慮”的作料。當這些“雞湯”以急功近利的價值觀令我們恐慌與焦慮的時候,這種恐慌和焦慮就很有可能將我們推向另一個極端。
二、販賣焦慮情緒此乃毒雞湯
按照被同齡人超越就是被拋棄的理論,很快又有人寫出一篇爆文,文中指出:
哈利波特剛出生就反彈死了伏地魔,溥儀3歲登基,駱賓王7歲寫《詠鵝》,王俊凱17歲身價過億,扎克伯格34歲身價4000億,比爾·蓋茨60歲身價5000億,李嘉誠90歲身價2000億……這些人,你怎么比?
還有北上廣大這樣的大城市。比如去年的一篇爆文《在北京,有2000萬人假裝在生活》,直接一棒子把北京打成了一座沒有人真正活著的僵尸之城,每個人都在痛苦掙扎的底層。
再比如前段時間,認證為“房產專家”的博主@北京大土豆 掀起了一波“在北京年薪100萬屬于剛剛脫貧”的話題,嚇得貧窮的年薪10萬都到不了的人民又開始懷疑人生。
可是,他說你在北京假裝生活,你捫心自問一下自己真的就是那么活的嗎?他又說在北京年薪100萬活得如履薄冰,你再捫心自問一下自己年薪10萬是不是前幾年就該餓死在這兒了?
我們總是很被動地被別人的情緒所煽動,要腳踏實地站在自己的位置去看問題,而不是乖乖戴上別人遞過來的眼鏡,別人說什么就跟著別人的思維意志走。
這就如同強行讓摩拜創始人拋棄所有80后的邏輯一樣,強行把個別經驗上升為普遍真理,然后拿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態去硬碰,無異于以卵擊石。
按照拋棄說法,當精子與卵子相遇并開始孕育你的霎那,你就注定被拋棄了,一如小時候家長沒完沒了地嘮叨:你看看人家的孩子。同樣的嘮叨直到黃土蓋過頭頂方才作罷。
有些焦慮,則是在細水長流中像精神鴉片一樣慢慢滲透進人們的生活,不斷地給人強化這樣的印象:它就是你生活的本原,你無法擺脫。
現在的雞湯文,都一遍又一遍地復述年輕人最害怕的“變老”和“承擔責任”這兩件事:
你禿啦,你老啦,你過勞肥啦,連90后都認為自己很佛系,你那么努力還抵不上別人的起點。
在生活中感受到這些問題的人,將這些情緒對號入座;還沒有的,看多了也很容易被話術蠱惑,開始自覺產生警惕,覺得自己的人生也必定要跌入這些人人都會經歷的深淵。
殊不知哪些是“人人都會經歷的”,哪些不是,完全不看科學統計,只看爆款文作者的心情。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這些兜售情緒的人面對所針對的人群時,要做的不再是取悅他們,而是恐嚇他們、羞辱他們,肆意中傷普通人的平淡生活。
販賣焦慮情緒灌輸給普通人的人,自己販賣完就完事了,完全不顧被動接受者的恐懼:我完了,我一事無成,按照他說的我該怎么辦呢?我弱小可憐又無助,我就是那被碾壓的螻蟻,我徹底懷疑人生了。
所以,千萬別中雞湯文的套路,如果人比人貫穿你的生活,你也因此焦躁,還不知要捶死自己多少回呢。
三、別人沒有拋棄你,只是比你更努力
每個人生來不同,所具備的能力也不同。
你只看得到胡瑋煒“套現”15億,卻看不到她擁有10年的汽車科技媒體經歷;看不到她曾創辦騎行科技媒體,擔當CEO;看不到她的團隊中,有的是曾經做過UBER上海總經理的頂尖人才。
比起“同齡人”這個戳人痛點的關鍵詞,如何在共享經濟的風口中成為獨角獸企業,如何實現職業轉型,如何說服優秀的人跟自己合作,或許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信息所在。
曾經看過胡瑋煒登上央視《朗讀者》舞臺,胡瑋煒和董卿的話題,主要圍繞摩拜單車展開。
面對董卿的發問,胡瑋煒再次侃侃而談:“我認為摩拜單車不僅僅是一輛自行車,它是解決0-5公里最后出行的一個新物種。”
“這個創意提出來之后,很大膽,有多少人支持有多少人反對?”
“開始的時候,絕大部分人覺得這不太可能,因為會被丟光,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是非常支持的,并且也加入了我們這個團隊?!?br>
胡瑋煒透露,摩拜單車從創意產生到第一輛摩拜單車出現在城市中花了10個月時間,在這10個月中,不停地調試磨合,光設計選擇什么樣的輪胎就調研實驗了好久,怎么樣才能輪胎氣體不跑氣,不停地研究實驗更換材料,才會有最后的成型。
而且單車運行以后,還經常出現被偷、被損壞的現象。后來在智能設備上裝了定位,是可以定位到你的車去了哪里。如果你偷走的話,警察很快就會破案。
僅僅用金錢來衡量,用財富來綁架價值觀是不合理的。別人在獲得成功的同時付出了艱辛和努力。
我們太想看到一個滿意的結果,卻忽略了別人的過程如何艱辛。
我們太想要答案,卻躲不過尋找答案的漫長過程。
其實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所謂的超人,我們在容易羨慕別人時只看到了他的結果,卻忽略了別人背后所做的努力。
只有自己努力,才有可能成為被超越的對象。
四、只要自己不拋棄,沒人能拋棄你
最近在看80多歲的摩西奶奶寫的一本《人生只有一次,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摩西奶奶在書中這樣說:“對于我而言,對人生的要求其實很簡單,能都保持快樂的心情,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是莫大的幸福。
不要懼怕未知的明天,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并且堅持做下去,從中獲得樂趣,這樣的人生自然是美好而愉悅的。
當你找到了自己的路,會感覺到生命的喜悅,會獲得一種從未獲得過的力量和勇氣,感受到你發自內心的強大,實現自我的蛻變?!?/p>
我們應該立足于自己的人生軌跡,相信自己的判斷,根據自己的境遇而非他人的評價,不斷調整自己前行的方向與努力的程度,才是我們最好的自處之道。
我們的同齡人取得了巨大的財富,當然很了不起。但是,這并不足以成為動搖我們生活的理由。我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穩住自己,不因他人的鼓吹而隨波逐流,也不因厭惡競爭便消極放棄。
我們要做的,是以一種更加理性且穩健的姿態抵達我們所追求的人生彼岸,而不是在“同齡人之爭”中迷失自我。
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寫的名著《在輪下》里說:“面對呼嘯而至的時代車輪,我們必須加速奔跑,有時會力不從心,有時會浮躁焦慮,但必須適應,它可以輕易地將每一個落伍的個體遠遠拋下,甚至碾作塵土,且不償命?!?br>
只要你自己不放棄,就沒人能拋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