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一
曹操的一生,是極具爭議的。也是因為他極具爭議,所以,關于曹操,也就有了永遠都說不完的話題。
喜歡曹操的人,肯定他輔佐漢室、平定戰亂的功勛。
憎惡曹操的人,都說他有不臣之心,挾天子以令諸侯,所謂“名為漢臣,實則漢賊。”
曹操的爭議性,最能從他的稱號中得到體現,即眾口所傳、繪聲繪影的所謂“奸雄”一詞。
看到“奸雄”這兩個字,我真得很驚嘆漢字的偉大。竟然可以把兩個完全相反性質的品行風格合成在一個人身上,并且合得天衣無縫,合得形象生動。
說到“奸雄”這個詞,很多人在意的是“奸”字,而我,喜歡把落腳點放在“雄”字上。這“雄”字,其中自然是對曹操的肯定,而且,這肯定是非常有高度的。“雄”這個詞,平心而論,大概是沒有多少人可以輕易就擔當得起。
說到“奸”這個詞,我覺得,加在曹操這個人身上,大概多少有點冤。曹操的“奸”,之所以流傳廣大,主要得力于文學作品的流布和散播。這里的文學作品,除了小說之外,可以外延至戲劇戲曲、音像影視等。文學的強大傳播力完全弱化了歷史本身的記載,在普通人中,導致了以“以戲為史”、“以戲代史”、“因戲忘史”的實際效果。這里的“戲”可以外延至各類文學形式。
想一想,歷史上有那么多的亂臣賊子;歷史上有那么多的人直接干掉皇帝,自己稱王,然后自己又被殺;歷史上有那么多人,從正統的觀念看,惡行超過曹操太多太多……為什么,他們沒有像曹操那樣,其“奸”名被眾人唾罵,被眾人散播。我想,主要的原因,大約如下,一是他們的功業完全無法和曹操同日而語,二是他們的影響力完全無法和曹操相提并論。
曹操的“奸”,之所以還有可抱打不平處,主要還在于,終其一生,無論他是如何地惡劣,他都沒有廢棄漢帝,自己稱帝稱皇。這一點,對于相信正統說的大漢子民來說,是應該有所感戴的。
另外,關于曹操的“奸”,我也不想為他辯解什么,看看歷史,想想現實,任何人處在曹操的社會環境、任何人擁有曹操的身份地位,他們會怎么做,都未可知。
生存環境的險惡,社會氛圍的詭譎,出身經歷、職場遭遇……等等都影響了曹操以后的作風和行事,說到“奸雄”,這也是全面檢視曹操時,應該一并考慮進去的因素。
據說,曹操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后來的白話版本是:
“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至于這話是不是曹操說的,曹操是不是真就這么做的,這需要負責任的歷史學家去研究。
下面,就細說一下這“我負”與“負我”。
(本篇為《三國志人物圖畫·曹操第一》中的第八節。)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