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很討巧的書。
內容沉悶,但因為倒敘、插敘和切換不同人物視角的變化方式,像做推理游戲,到最后有還原真相的快感。
與之前看過的《尋找光的小女孩》、《消失的愛人》等簡潔主題、敘事小說不同,它包羅萬象,死亡、親情、婚姻、出軌、同性戀、校園欺凌、種族、成長……你想要的東西它都有,就像一支萬花筒,炫目多變,你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角度和圖案。重重問題下包裹的核心:找到真正的自己,又是時下非常流行的雞湯勵志主題。
不火才怪。
表面看起來美滿幸福的五口之家,因為女兒的死亡,一夜之間,支離破碎。
但其實往日美好的背后早已是千瘡百孔。只不過,每個人都選擇閉上眼睛,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這其實很中國。相信很多小學、初高中、大學,一路走來的人看過這本小說會很有共鳴。
關于孩子,媽媽瑪麗琳逼迫女兒學習不擅長的物理、生物,實現自己未竟的醫生夢。
爸爸詹姆斯則希望兒子成為社交明星,不要走他以前畏縮、孤獨、被欺負的老路。
關于自己,一心想與眾不同的媽媽瑪麗琳因為懷孕不得不放棄學業,嫁人生子,整天考慮的是雞蛋要白煮還是單面煎。
拿到終生教職的父親詹姆斯,幼年無法融入群體,被排擠,現在依然與他人格格不入,而且對自己十幾年如一日教授的歷史學感到厭倦。
人到中年,自己無法突出生活的重圍,孩子成為唯一的寄托與希望。
于是,父母將自己過去的人生經歷,總結為不做什么或者必須做什么的金科玉律,無視孩子的意愿,以為你好的名義,試圖讓孩子的人生順利通關,無障礙地直達終點。
但這種一廂情愿帶來了什么?
女兒莉迪亞因為重重壓力自殺身亡。兒子內斯拼命想上大學,只為逃離家庭、獲得自由。小女兒漢娜因為年紀尚幼,一直被忽視,缺乏安全感。
然后,引出小說最核心的主題:“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用一句很俗的歌詞來說,就是“找自己”。
詹姆斯和瑪麗琳從來沒有找到過真正的自己。年輕時活在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和崇拜里,現在活在“我的孩子很優秀,能實現我的夢想”的虛幻感里。
這也很中國。
吵架了的父母,哭訴:要不是為了孩子,我早不跟他過了。
勞累了的父母,哀嘆:我這么辛辛苦苦掙錢,為了誰,還不是為了孩子。
退休了的父母,落寞:現在活著,也就是為了孩子,不然還有什么盼頭。
不知道這本在美國獲得2014美國亞馬遜年度最佳圖書第1名的小說,在這一part會不會引起美國人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