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來來,初次見面先喝三杯”
“美女,長這么漂亮,一定能喝酒”
“不喝酒就是不給面子”
“咋才喝兩杯急停了啊,都還沒喝兩圈呢”
是不是很熟悉?
我一直不明白,酒那么苦,那么難喝,為什么還要喝?還要勸酒?
我爸懟我:胡說,酒哪里苦了,醇香沁人,好喝得很!
我白他一眼,那醉醺醺的樣子,雙眼發紅,舌頭打卷,滿嘴胡話,站都站不穩,有時候連自己家都不記得在哪里,吐得一塌糊涂,第二天也是胃痛不已。
明明很難受,為什么還要自虐且虐人?
事實是,現如今,甭管你是官場、商場、職場還是娛樂圈人士。這“人”字,一撇一捺相互支撐,才為“人”。而維系固定這個支撐關系,就要交際,就得溝通。酒桌,便成了交際溝通的最佳平臺。
可以這么說,自打你來到這世上,便與酒桌發生了密不可分的關系。生子、滿月、考大學、散伙飯、謝師宴、托人辦事兒、升遷、喬遷、出嫁娶親、壽辰……酒席,將伴隨著你的一生。酒桌,就是中國。要想在人脈關系中如魚得水,就得深知酒桌文化。酒桌文化的精髓,便是這“酒桌潛規則”了。
在說“酒桌潛規則”之前,先說說我與酒桌的故事:
一.我與酒桌
小的時候,和家里長輩吃飯,因為是女孩,可以以飲料代酒敬長輩,但也會被爸媽叮囑,要按照輩分依次敬。
哥哥們就慘了,尤其是工作了的哥哥,每敬必干,一圈下來,連媽都要認錯,不出幾年,小肚微腆。而在長輩眼里,能喝意味著更有出息,喝不下來算慫。
上大學在學生會,第一次聚餐就嘆為觀止,敬主席敬部長敬同事,喝著喝著就醉了,醉了就哭了,哭了死對頭都成拜把子兄弟了。
而這時候會喝酒的女生尤為矚目,說不會喝酒的女生似乎顯得很沒勁。于是我在某種暗示下,第一次喝酒了,啤的,很苦,舌頭被侵略的感覺。
因此每次聚餐,都有一種要去就義之感。后來八項禁止,聚餐減少,暗自慶幸。其實,很明顯能看到,酒桌上有的人很會來事兒,有的人就沒有變化,而很會來事兒的人在學校都如魚得水。
某男同學,我親眼看著他聚餐拉著老主席的手哭得稀里嘩啦,我看著他在學校風生水起左右逢源,我看著他逢喝必醉不省人事被人接走一身酒味,我看著他酒桌上痛哭、耍酒瘋、砸酒瓶也能把本鬧掰的關系扭轉為正。
嘆為觀止啊嘆為觀止。
讀研和導師們聚餐,師姐私下問:“能喝嗎?”我感覺當我說不能,啤的都不行的時候,居然會有一種犯了錯、不好意思的感覺。到了酒桌上,看到倒滿的啤酒,我鼓起勇氣和導師們喝,還要說:“我干了,您隨意......”
而另一女同學,豪氣萬丈,端起一杯白的,就沖著老師過去,一揚脖子,一干而凈。那一刻的她,像個英雄,所有人都為她鼓掌,把我也看呆了。
后來的故事是:不一會兒,她就倒了,我一個人把她架回了寢室,她實在不算輕......
導師知道我送她,給我發微信,問她是否安全到寢室?只問了她一個人。
實習的時候部門聚餐,陰差陽錯坐的副桌,副桌上的前輩就豎起大拇指夸我聰明,沒坐主桌,不像其他的兩實習生,因為領導等會來是要坐主桌的。實際上我根本沒有注意到有主桌和副桌的區分。
不知道前輩是否以前被整慘過。
這些都是臺面上,私下里,我從未獨自飲酒。實在是認為奶茶比啤酒、白酒好喝百倍萬倍,罰我奶茶絕對沒問題。
同是飲料為啥偏偏要喝酒呢?喝完就吐,吐得天崩地裂,偏偏要找虐受是不是有毛?。?/p>
二.那些年我懂得的“酒桌潛規則”
1.座位怎么排?
一般來說,主位都是正對著房門或者電視的為主位,然后主位右面為主客位,主位左面為相對副客位,然后兩邊依次向下排開而坐。
2.倒酒怎么倒?
白酒倒小杯,可以一次喝完;紅酒在倒之前還要先打開,然后放在一個很大的分酒器上來“醒酒”,作用是讓紅酒和空氣接觸,再次發酵,整瓶醒酒之后倒給每人,每人在喝之前還要輕微搖晃酒杯,為“二次醒酒”,絕不可以一次喝完。
3.怎么敬酒?
當你向你所尊敬的人敬酒時,把自己杯子放低是一個社會習俗,就是在干杯的時候把自己的杯口去碰對方的杯壁或杯底。如果你不想被認為是個高高舉杯的傲慢傻X,那么,請拼了命去贏這場“誰的杯子比較低”大賽!
4.敬酒順序?
敬酒等領導間相互喝完再開始。除非你是領導,可以一人敬多人。一般情況下敬酒應以年齡大小、職位高低、賓主身份為序,敬酒前充分考慮好敬酒的順序。
如果沒有特殊人物在場,敬酒最好按順時針順序。
5.什么時候該給領導代酒?
這個沒有固定的時刻,完全取決于領導的意志;領導讓你代酒你就要代酒,領導不讓你代酒千萬不能代,否則就是不給領導面子。
一般情況下,每次飯局,事先都會在隨行的人中安排好一個代酒次序,無論如何領導最不能倒下,所有隨行人員是服務于領導的。
6.敬酒時說什么?
敬酒的時候看情況而定,看對方喝不喝、喝多少,最通俗最普遍又適用于一年四季的說法可以有“祝對方身體健康”,或是“為友誼干杯”等等。向女領導敬酒可適當贊美對方。
7.買單的哲學?
以“我出去接個電話”“我去上個廁所”等接口佯裝出包間,悄悄到前臺結賬,結賬后先把發票留在前臺;等到走的時候,大家問說誰買單了,再低調的承認。離開酒店的時候悄悄到前臺把發票一拿就走。
三.酒桌文化里的本質
實際上,酒桌文化的本質就是——等級秩序,我通過虐待你,看你是否服從,敬酒與勸酒都是在不斷地確認自己的身份與位置。因為人生存在社會上,必然有主從的權力關系,必然有需求關系,必然有上下關系,而酒桌文化就是以上關系的變形。
現實中,除了極少數人喜歡喝酒,對大多數而言,酒,其實是一種令人不適的刺激性液體。喝酒,特別是當喝酒超量時,對大多數人而言,是毫無疑問的在受罪和痛苦。
而勸酒,灌酒,就是一種隱藏的最深的“行刑”方式,通過看到你痛苦的模樣,獲得快感,征服感,滿足感。
而這本質就是一種“行刑”!
酒桌上,上級勸酒下級,某種程度上是施展權威,下級不喝就是對權威的挑戰,這種不服從會讓高位者覺得失去了掌控感,會覺得"沒面子",不喝的惡果甚至會延伸到酒桌之外。
而下級向上級敬酒則是某種程度上暗示自己的從屬地位和忠心,一般要多喝兩杯才能體現對方地位比自己高,而上級則可回敬可不回敬。
行為并不是平等的。逼酒從來都只有長輩逼晚輩,上級逼下級,甲方逼乙方,飲下的酒精越多,權勢越小,地位越低。
你喝酒就反胃,一個你根本不認識的小乞丐給你敬酒,你會喝嗎?你當然不會!你喝酒就反胃,你的頂頭上司給你敬酒,你會喝嗎?
反正絕大多數人都會喝。
想要酒桌文化消失?除非社會上達到人人平等。而這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酒桌文化也是不會消失的。
我們能做的,其實也就是努力變得更強,可以有選擇喝與不喝的權利。
努力變成有選擇權的那個人。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