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的也許是事實,但并非真相。

前面我寫了一篇文章《什么在決定價格?》,說明了稀缺,也就是未被滿足的需求在價格上的地位。

滿足別人的需求是有價值的,特別是那些長期得不到滿足的需求。

但是想要找到這樣的需求,并不容易。

有人認為自己有的需求,周邊的人也有這樣的需求,那么別人也應該會有這樣的需求。

推己及人確實沒錯,但是每個人的自身的條件和所處的環境不一樣,其需求自然大有不同。

并且,就算我們觀察到的都是事實,也不一定是真相。

還記得小時候聽過的一個顏回偷吃米飯的故事:

孔子被困在陳國、蔡國之間,一連七天都沒有進食。

子貢通過以物易物的方式,和當地人換來了一些大米,顏回和仲由負責煮飯。

有灰塵掉入到飯里面,顏回就抓出來吃掉了。

子貢遠遠看到,很不開心,以為他在偷吃。回來對孔子說:“一個人變節了,還算的上仁義和廉潔嗎?”

孔子說:“肯定不算。”

子貢又說:“如果是顏回呢?他不會變節么?”

孔子說:“是的。”

子貢就把顏回偷吃米飯的事情告訴孔子。

孔子說:“我相信顏回是仁者,即使你這么說,我也不會懷疑,肯定另有隱情。你先別說話,我來問問他。”

然后孔子把顏回叫過來說:“我夢見祖先將會保佑我們。你煮好飯了嗎?我準備先祭祀他們。”

顏回說:“剛剛有灰塵掉到鍋里去了,把飯弄臟了,如果丟掉,又覺得可惜。我剛剛就抓出來吃了,不能用來祭祀。”

孔子點頭說:“如果是我,也會吃掉。”

顏回出去之后,孔子對眾弟子說:“我這樣信任顏回,不是從今天開始的。”

大家聽了都很信服。

后面查了一下,才發現這個故事出自于《孔子家語(卷五)困厄(第二十)》。

真相并不是顯而易見的,我們看到的,很有可能僅僅是真相的其中一部分。

稍微調整一下關注點,就會發現世界大有不同。

少女和老太太

就像這副圖片,如果把關注點上移一點,看到的就是一個少女,如果把關注點下移一點,看到的就是一個老太太。

我們能說這幅圖片是描繪的是一個少女么?還是說這副圖片描繪的是一個老太太?

如果我們不能從多個角度看問題,那么很有可能會陷入以點概面、以偏概全的陷阱中。

就如盲人摸象,每一個盲人感知到的都是事實,但卻都不是事物的真相。

真相是所有的事實拼湊起來,組合在一起所描繪出圖景。

難怪查理·芒格告誡我們說要學習多個學科的知識。

因為每一個學科代表著一種觀察世界的角度,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的事實,更加接近世界的真相。

再回到開篇的疑問,我們應該如何找到別人的未被滿足的需求呢?

相信在你心中,已經存在了答案。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