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時間管理
關于內心源動力這個理論,我是在一個主題為“個人管理風格”的培訓上聽到的,德語的原文為“innere Antreiber(自我測試可以看這里,不過是德語的)”。這個理論隸屬于人際關系心理分析,也叫交互作用分析(德語:Transaktionsanalyse)。當時在培訓上主要是協助我們加強自我的認知。但是,最終給我的啟發,卻是在育兒方面最深刻的思考。我希望我的孩子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她們應該擁有什么樣的內心源動力?每個內心源動力又應該有什么樣的強度?
什么是內心的源動力呢?它是我們內心所堅持的一種精神,不斷地影響我們的思維和行事的方式與態度。它通常來自于我們在童年時期所受到的教育與教導,來自父母,來自我們所處的環境,還有那些我們牢記心尖的諺語俗語。
心理學家把內心的源動力主要分成五個:
1.要堅強堅韌(德語:sei stark)
2.要完美無缺(德語:sei perfekt)
3.要抓緊時間(德語:beeil dich)
4.要受人歡迎(德語:sei gefaellig)
5.要努力勤奮(德語:streng dich an)
這五個源動力在每個人心中的不同分布,以及每個源動力的強弱,決定了一個人的行事風格?!靶愿駴Q定命運”,而決定性格的其實又是我們內心的源動力。
1. 要堅強堅韌
小的時候看到媽媽的日記本上記的語錄“困難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這句話,我一直記到現在,它讓我努力使自己強大,并成為我克服困難的力量,在困境中堅持著不倒下、不退縮。我猜想,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精神支撐或者是一些深入骨髓的“要堅強”的思想。尤其是男生,從小聽到的最多的可能是“一個男孩子,不許哭”這類的教導。這些都潛移默化地成為了我們的思維定式。而整個社會的競爭模式,也促使我們努力成為一個強大的人。
堅強,當然是優點,軟弱的人很難度過困境達到成功。但是過于要強,有時候又是致命的。近年來,全球得“burn out”(怠倦癥)的患病率都大幅度增長,這不僅僅是因為生活壓力的普遍增加,更主要的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自己承接的壓力已經大于個人的承受能力,需要自我保護了。那些擁有“要堅強要強大”源動力的人很有突然垮掉的危險,因為什么都要抗在自己肩上,不知不覺就超過了自己的極限。當身體無力承擔所有的負荷,再強的內心源動力也無法解救。
這不是說,一個人就不應該追求堅強。堅強的精神,是支持我們超越自己,不斷進步的動力。關鍵是,我們需要對自己要有貼近真實的認知。我的力量到底有多強?我能承受多少?我如何在不傷害自己的前提下,不斷進步使自己更強?
現在我的孩子們都還小,具備的能力很少,對自我和外界的認識都非常有限。作為母親,我希望他們盡快掌握更多的能力,但是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幫助她們建立一種循序漸進的思想,在“堅強”與“逞強”之間幫他們把關。學習一個技能(包括對抗困境的能力),可以有很多外力協助,早學晚學差別也不會太大,但是自我的認知和把握,卻只有自己可以實現,也需要盡早培養。
2.要完美無缺
追求完美的人,我們在生活中并不少見。那些做事認真細致,不斷尋求完善的人,或者有潔癖的有強迫癥的人,歸根到底就是希望“完美完美更完美”,沒有最完美,只有更完美,無止境。擁有這個源動力的優點是,做事認真,能夠把很多事情完成得很出色,精益求精,更有可能推動事物的發展和進步。但是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自己經常處在不滿意的狀態,總覺得還可以做的更好,同時還給別人很大的壓力,有時候還會耽誤別人的時間?!读朔菜挠枴防镉幸痪洹拔鹨约褐芾恕?,就包含了這個意思。
一個小孩可能從小就追求完美,有天生的因素存在,但是家長的言行也是非常有影響力的引導。也許很多人說,我可沒有告訴我的孩子“你一定要做得更好”“你必須要實現完美”。其實,我們對孩子在這方面的引導和鼓勵隱藏在非常平常的對話中。舉個例子,我女兒不到五歲的時候畫了一幅畫,有花有房子有云朵,但是紙上有一塊不小的地方是空白,因為她的心里還沒有整體布局和事物比例的概念,她是想到什么畫什么,想畫在哪里畫哪里,想畫多大畫多大。我們跟家里視頻的時候,她把畫舉到攝像頭前給姥姥看。姥姥自然是夸獎“畫的好!”然后呢,緊接著的一句話是“那里還有很大一塊空白,那里也畫上啊。”其實我們經常在無意間通過“提建議”的方式給孩子一種心理暗示——你還可以做得更好。如果我們給孩子的反饋只有“嗯,畫的很好?!倍鴽]有任何的進一步改善建議呢?
我們作為有了很多生活經驗的成年人,經常會抱著幫孩子少走彎路的心理,給孩子很多建議和指導。有時候是起到的是積極的作用,有時候卻又會有其它不好的副作用。
再舉一個例子吧。我女兒開始學習寫漢字的時候還不滿四歲半。這么早開始學習寫字的原因,一個是她是中文班里最小的一個,其他孩子基本上都開始上小學了。更重要的原因是,她喜歡寫字,平時特別喜歡寫德語字母,所以學寫漢字,在她看來,不是什么特別的新的難題。當然寫漢字和寫字母是不一樣的。漢字寫起來更復雜,也要求書寫者寫的盡量工整,不然別人很難看懂。關于寫漢字,我自己有一個非常大的經驗教訓,那就是我從來沒有明白過田字格的作用。直到兩年前我讀了一本學習畫畫的書《像藝術家一樣思考》,才明白田字格作為輔助線的作用。既然我自己如此地后知后覺,自然在女兒身上“前車可鑒”。于是,女兒做書寫作業的時候,我會在旁邊看著,告訴她一個字的每一筆的起筆和落筆應該落在田字格的什么地方。我希望她在學習寫字的一開始就明白田字格的工具作用。這樣寫下來的字,是很工整的,她自己看著也很高興。但是慢慢的,我發現她由于年紀小,觀察和控制筆的能力還不足,并不能真正地使用田字格,相反,我一筆一劃地指導給了她錯誤的信號——每個字都應該寫得漂亮。她會反復涂掉她認為不夠漂亮的字,重新寫,如果遇到比較復雜的合體字,寫了幾次都不滿意,最后就崩潰了。我也開始惶恐起來,不希望孩子這么小就如此追求完美,更擔心的是她會不會就此失去學習中文的興趣。后來,我停止了我的幫助和指導,鼓勵她自己寫,并慢慢接受寫的歪歪扭扭也沒關系,關鍵的是實現基本的橫平豎直,筆順要正確,而且要按時完成作業?,F在,女兒已經不會那樣追求完美了,但是仍然會認真及時地完成作業。
我們作為成人,走了不少彎路才明白的事情,很希望可以幫助孩子直達目標,但是我們的幫助會不會是揠苗助長或者帶來其它的反作用?如何去幫助什么也不懂的孩子認識這個世界,如何幫助他們擁有認真負責態度,有上進心,卻又不會過猶不及,是每個家長面臨的難題,答案也只有每個家長自己才能找到。
3.要抓緊時間
我上中學的時候最喜歡看的兩本雜志是《讀者文摘》(后來因為版權問題改名《讀者》)和《青年文摘》。里面有過一篇短文,把人生比做爬山,有的人抓緊時間登上山頂,有的人悠閑自得看風景。在我的記憶里,時間總是很緊迫的,上小學的時候還好,上初中的時候每天都要被老師念叨“抓緊時間,好好學習”?!澳阍谕鎯旱臅r候,人家都多學了多少多少,到時候考試差個0.5分都輸給多少人的?!贝蟾攀菑哪菚r候起,我的內心就被種下一顆種子——成為一個“和時間賽跑的人”,過一個緊湊的人生,因為“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嘖嘖,后退啊,多可怕。
一個不停奔跑的人,因為單位時間里的效率比較高可能有更多的人生所得,但也可能因此身心俱疲。得與失之間,有張有弛,也是只有自己才能掌握的平衡。
4.要受人歡迎
一個人,人緣好,受人歡迎,絕對是好事。這樣的人朋友多,做起事情來很多人幫忙,通常生活里也是熱熱鬧鬧有滋有味。我們都希望自己是一個受人歡迎的人,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是。
工作中,尤其是在一個時間緊任務重的項目里,如果有一個這樣的領導,那就是另外一種情況了。開項目會議的時候,很多時候大家各執一詞,有不同的見解,但是我們需要一個決定,項目才能進行下去。如果領導者的內心源動力是很強的要受人歡迎,那么他很難對任何一方說“不”,他會非常希望大家最終能夠自己統一,并都微笑著離開會議室。結果呢,討論沒完沒了,項目很可能因此被耽擱了,最終大家也會不滿意,覺得這個領導怎么不來決斷,太缺乏領導力了。
生活中也會有一些朋友,很難對別人說“不”,任何人需要他幫忙,他都不會拒絕,結果呢?不需要我多說吧。感情上呢,那些無法說“不”的人,最終傷害了所有的人。
無法說“不”,是擁有這個源動力的人最大的弱點。我們需要堅持自己,也是保護自己,所以我們不想追求所有人的喜愛。而我們的孩子們,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也不應該經常聽到“你這樣做媽媽不喜歡”、“爸爸要生氣啦”等等。如果他們從小的行為準則是“為了讓父母喜歡”,長大了也會不自覺地追求其他人甚至所有人的喜歡,哪怕委屈自己。和孩子在一起,我們需要多花點時間,和他們解釋為什么他們的有些行為不好(仔細想一想的話,一定可以想到一個不是“媽媽不喜歡”的原因)。比如,孩子淘氣,弄壞了家里的東西,說一句“媽媽生氣了”然后罵他一頓,自然是容易。但是換一種說法,我們也可以跟他說“這個東西壞了,我們就不能用了,你也不能用了。你的行為不對,因為給家里所有人都帶來了不方便?!闭f完這些話,也許可以給孩子一定的懲罰,不然他們是記不住的,但是可以把“爸爸不高興了”等等的語言替換掉。我們的語言,就是無形中給孩子內心源動力的源泉,謹慎地選擇自己的語言,也是為父母的一個巨大考驗啊。
我當然不希望我的孩子們我行我素,不考慮他人的感受,但是注意他人的心理和情感(德語:Empathie),與追求所有人的滿意(德語:sei gefaellig),是不同的。
5. 要勤奮努力
如果說中國人是最勤奮的民族,這世界上的很多人(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一定會點頭同意。記得讀書的時候,在學生宿舍里有一個非洲來的留學生(忘記了是剛果的還是喀麥隆的)跟我說:“我們國家的留學生,新到一個城市,第一個問的問題一般是‘哪有Disco’。你們中國來的留學生肯定先問‘圖書館在哪里’?!八m然說的有點夸張,但是在德國待的這些年來 ,我確實沒有見過任何一個國家的人有中國人這么勤奮。不管是在讀書的時候,還是在工作中,我們都普遍比其他國家的人更用心,愿意花很多時間閱讀資料,請教專家,把專業問題搞得明明白白。我們的這種鉆研精神和勤奮好學的勁頭兒,大概來源于那些從小就耳熟能詳的諺語俗語成語?!皹I精于勤荒于嬉”、“勤能補拙”、“世上無難事,只要有心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學無止境”、“笨鳥先飛”……是不是信手拈來全都是鼓勵我們勤奮的精神動力?
我一直覺得這種勤奮的精神使得我們成為一個優秀的民族,使得我們國家以驚人的速度發展。但是我同樣覺得,這也是西方人對我們擔憂和抵觸的原因。一方面,西方人覺得我們會很快超過他們,另外一方面,我們“超乎尋常”的勤奮,是他們難以理解的。就像我們讀書時遇到的那些超級學霸,我們佩服他們的無法被超越,卻也有點“道不同”的距離感。
我覺得“要勤奮”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源動力,沒有勤奮地努力,就實現目標就只能靠運氣或是某些不公平的途徑。它是我們在生活中獲得一項技能的基礎,也是一種腳踏實地的心態。但是我不會讓我的孩子們只在學習知識上“勤奮”, 也不會告訴他們,只要勤奮就一定會成功,我只希望他們在任何喜歡的事情和想要實現的夢想面前,能夠有持續的努力。
我曾經在第一章《目標的確立》里寫過,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在一開始就確立一個目標,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那么,他們應該擁有什么樣的源動力?我怎樣做可以實現這些呢?
我見過一些家長處心積慮地想要孩子盡早地學會一些技能,但是我的策略是,盡早地注重培養他們內心的源動力,有了恰當的內心源動力,其它的,都是水到渠成的。
下篇預告:關于動力
作者簡介:
德國卡爾斯魯厄工業大學電子工程碩士。工商管理碩士(MBA)。留學旅居德國17年,在德國一家世界500強公司擔任項目經理近十年,目前擔任一項全球性大型項目的高級項目經理。育有一女(五歲)和一兒(近三歲)。業余時間里喜歡閱讀、觀影、烹飪、烘焙和集郵。攝影歷史有20年,但是技術與器材一直不求上進;滑雪已經實現了阿爾卑斯山“紅與黑”;羽毛球一直處在“羽過拔毛”的階段。有些可惜,旅行及游記暫停在了生娃之前,有待重新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