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時,政治老師在講述唯心主義的時候,舉過一個例子:一個唯物主義者和唯心主義者一起爬山,唯物主義者說:前面有一塊石頭。唯心主義者說:如果心中沒有石頭,石頭就不存在。然后,唯心主義者閉目前行,被石頭絆倒?jié)L下山崖。
講完之后,政治老師帶頭發(fā)動大家嘲笑唯心主義者。我也發(fā)自內(nèi)心微微一笑。
這就是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唯心是意識決定物質(zhì),是錯的、落后的、腐朽的。唯物是物質(zhì)決定意識,是正確的。受此影響,中國人絕大多數(shù)是堅定的唯物主義者,并且以此為傲。
一直以來,我都是一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但最近,這堅定在消融。并非因為我信仰了什么宗教,或者被唯心主義者洗腦,而居然是我從嚴謹科學的物理學中,看到了唯物主義的缺陷。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薛定諤的貓。我曾想專門寫一篇文章給大家科普一下,無奈其內(nèi)容太多、牽連太廣,最終筆力不濟而半途而廢。這只由眾多量子力學大家發(fā)明出的貓,向我們闡述一個道理:在微觀領(lǐng)域,物質(zhì)并沒有其本身的固有屬性,它們不過是一些混沌的充滿概率的波,而恰恰是因為我們的觀察,才導致了它們的坍縮,成為我們眼中的確定態(tài)。
我不禁大呼一聲:我擦,這不就是典型的唯心主義么?提出這些理論的真的是物理學家么?
帶著疑問,我仔仔細細研究了薛定諤的這只貓,思維在碰撞中逐漸得到擴展。我漸漸發(fā)現(xiàn),之前所秉持的唯物主義,至少在以下兩個方面,遠沒有想象中那么完美。
1,觀察帶來變化
唯物主義者認為,物質(zhì)是客觀存在的,不因人的思維和觀察而變化。
但即使從純粹的物理學角度來講,這也明顯是不符合現(xiàn)實的,忽視了觀察對事物本身所帶來的影響。
一個小孩說,我房間中有一條龍,它有八只腳,能飛,噴射藍色的火焰,有金色的皮膚,唯物主義者說,你帶我去看看吧。小孩說,這只龍肉眼看不到、相機也拍不著、用手也完全摸不到、甚至沒有溫度,總之,用任何方法都沒法探測到。唯物主義者對他說:洗洗回家睡吧,你個騙子。
所以,即使對唯物主義者而言,所謂存在,也應當是一種可被觀察的狀態(tài),這一點應該是共識。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對于任何事物的觀察,都需要對被觀測物體進行作用(比如視覺需要用光子打到待測物體上,聽覺需要震動待測物體,觸覺需要觸摸被測物體)唯物主義者不承認觀察對存在所起的改變,這就不符合科學精神了。
量子力學有個著名的測不準原理,講述微觀粒子的狀態(tài)無法準確測量。因為這些粒子太小了,即使一個光子打上去,都會對原有的狀態(tài)產(chǎn)生巨大影響。但是,如果連光子都不能用,我們又沒有任何辦法測量它的存在。這就產(chǎn)生了一個矛盾,如果要測量它,就必須改變它。所以,我們?nèi)绾文軌蛑牢镔|(zhì)的本來狀態(tài)呢?
如果說上面的微觀例子難以理解,讓我們逐漸引申到宏觀。
打臺球的時候,如果想要把球打入指定的洞里,必須瞄準好角度。如果目標球離球洞很遠,那么在下桿時微小的角度偏差,都會讓球最終偏離球洞很遠。而如果利用白球撞擊中間球,借這個球的力撞擊目標球,微小偏差的放大作用會更大。進一步提高難度,如果連續(xù)撞擊4個球?qū)⒅付ǖ那虼蛉肭蚨矗敲淳瓦B最精準的球手也沒法做到,因為對初始下桿的精度要求太高了。如果連續(xù)撞擊10個球,就需要考慮球場微小的空氣流動對球的影響。連續(xù)撞擊15個球,就需要考慮室內(nèi)的光線,因為光子對于球的影響都要被考慮進去。連續(xù)撞擊30個球,就需要考慮幾乎全宇宙每個原子對球作用力的影響。在這個時候,不用說球場邊人的呼吸或者交談,就算是一個人睜眼還是閉眼,都會對最終的結(jié)果起到?jīng)Q定性的影響。
這就是混沌系統(tǒng)的作用原理。關(guān)于混沌系統(tǒng),有一句話非常出名: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會在德克薩斯引起龍卷風。其實,這完全可以用另一句話來代替:你此刻是否觀察,會決定連續(xù)撞擊30個球之后是否進洞。
這是被唯物主義者忽視的第一個問題:觀察對存在所帶來的巨大影響。
2,觀察者不同,觀察的結(jié)果不同
有一幅畫很出名,只看黑色的部分,是魔鬼,只看白色的部分,是天使。這看似是一種巧妙的顏色布局,卻影射著深刻的道理。
唯物主義者認為,所有的事物都有一種原本的固定的狀態(tài),就像開頭所說的那塊石頭,不管你看與不看,石頭都在那里。但是,事物真的是有一種本我的狀態(tài)呢?
其實是沒有的。或者說,即使有,對我們也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前面已經(jīng)說明,一旦觀察,它就會被改變。但完全的本我狀態(tài)是獨立的,不允許被改變,因此也就不允許被觀察),它就像那個小孩開頭提到的龍一樣虛無。當然,如果硬要比喻,我覺得純粹的客觀世界,像是一個完全黑暗的小屋中的一縷混沌的光芒,而我們所熟知的這個世界,只是投影在屏幕上的成像。既然如此,如果用綠色的屏幕來投影,就可能看到一篇春色;用紅色的屏幕來投影,就會看到一片火海;而如果用黑色屏,就什么也看不到。如果再考慮不同的角度對成像的影響,就更加千奇百怪了。
但最終,誰也說不清那片混沌的光霧是什么,我們只能看到成像而已。
一道菜,一些人覺得美味,一些人覺得難吃;一幅畫,一些人覺得絕美,一些人卻視為垃圾;一句話語,一些人聽來是關(guān)懷,一些人聽著飽含諷刺。生活中有太多的例子告訴我們,事物的本來面貌其實根本不存在也沒有意義,最重要、最真實的的是我們每個人的感受。“心中有佛,所見皆佛”,佛家早已說出了這個世界的真諦。
總結(jié)一下吧。
然而,最重要的卻并非是孰對孰錯,而是世界觀的轉(zhuǎn)變會帶來什么?
機械的唯物主義者認為所有事物有本我的、本質(zhì)的面貌,這個世界存在唯一的真理。但毫無疑問,每個人都會認同自己所看到的,一旦別人看到的和自己不一樣,就勢必會爆發(fā)激烈的沖突,直到一方將另一方制服(不管用任何手段)為止。
自從認識到唯物主義的缺陷后,再看到自己不同意、不舒服的事物,第一時間不再認為自己是對的。相反,我會考慮觀察方式的區(qū)別和觀察者的自我局限,最后才會懷疑到事物的本征屬性上。
我終于理解,所謂的唯心主義,并非是迷信和偽科學,而恰恰是更加科學地考慮到觀察、成像和事物本征屬性的關(guān)系。唯有這種世界觀,可以多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人性、體察世界,不斷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