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六年,我再次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兒》,相比起第一次的懵懂,這一次我對于這個朝代有了新的認識。
在很多人眼中,在史書中留名的人都是非善即惡,好像每一個人都是圣賢。然而在當年明月的書中,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個個有血有肉鮮活的人,他們不再是書中遙不可及的大人物,而變成了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
所以我們到底該如何定義所謂的善惡?
眾所周知,幾乎所有朝代的亡國之君都是驕奢淫逸,不理朝政,任由自己領導的國家走向滅亡。可是在我看來有一位是例外的,那就是崇禎皇帝。在書中,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位帝王的無力,他并非不想讓已經傷痕滿滿的大明王朝重現往日的輝煌,可是正如當年明月所說“氣數已盡”,任憑他殺再多的奸臣,打再多的勝仗,也無濟于事。大明最終還是走向了滅亡。
崇禎是不幸的,如果不是他之前的幾任皇帝胡作非為,如果他生在明朝的繁盛時期,他是有望成為一代明君的。可惜歷史沒有假設,事實就是在他的帶領下明朝覆滅,他從此背上亡國之君的稱號。
由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變為遺臭萬年的賣國叛徒,也許就只在于他人的一句話。袁崇煥,他久經沙場,一次次抵御后金和倭寇的侵襲,保護著風雨飄搖的大明。卻因為在和皇太極的一場戰爭中的一次錯誤指揮,被朝廷中的眾人誤以為他與皇太極私通叛國,就這樣丟了性命,還背上了叛徒的污名。一個為了自己的國家浴血奮戰的人,一個將自己生死置之度外的人,又怎么會走上叛國這條路呢?崇禎在大明滅亡之際曾說:“諸臣誤我”。看看袁崇煥的經歷,就知道在那個朝代忠臣的命運遠比奸臣悲慘。
有一群人,他們從朱元璋建國之際就已經存在,哪里都有他們的身影。他們就是言官。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權力越來越大,甚至開始凌駕于皇帝之上。普天之下,沒有他們不敢罵的人,沒有他們說不過的理。也就是這樣一群人,他們左右著皇帝的決定,甚至影響國家的進程。他們罵奸臣,但他們也不放過忠臣。在他們眼中,凡是與自己對立的人,那都是要彈劾一番的。最終,他們罵死了嚴嵩、魏忠賢;也罵死了張居正、袁崇煥。終于,他們罵死了自己的國家。
言論自由,這是一個當今社會不斷提起的話題。固然我們需要說自己想說的話,但這個世界多的是人云亦云,能認真思考的人太少了。一旦言論自由泛濫,人沒有了畏懼,那么我們就是身處地獄而不自知。很多時候,你不經思考說出的話可能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皇帝、大臣、太監、百姓…是他們構成了明朝兩百多年的歷史。也是他們決定了明朝最終的生死存亡。朝代的更替從來不會因為一個人而停留。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浪潮之中,他們也只是渺小如蒼粟。
崇禎是亡國之君,卻也除掉了奸臣,打贏了倭寇;袁崇煥是叛徒,卻也依舊奮斗在前線,保家衛國;言官們是忠臣,卻也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禍害他人。他們每個人都好像是好人,卻又好像是壞人。我們無法定義他們的好與壞,因為他們和我們一樣只是普通人。但只要我們堅定自己的信念,那就無懼世俗的眼光。好與壞,都只是留待后人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