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法官的樂趣,就是從那一摞摞卷宗中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和生活。如果稍微留意一下,就會發現在每一個案件的背后,都有一個故事。(以下人物純屬虛構,如與你重名,莫對號入座。)
? ? ? ? ? ? ? ? ? ? ? ? ? ? ? ? 孝之傷
于小冰是一起買賣合同糾紛案件的上訴人。他和兩個朋友合伙承建了幾棟住宅樓,從一位叫李哥的老板那里買了一批磚和水泥,施工中,按照施工進度,分批送到了工地。在大樓建設過程中,于小冰因為吸毒被公安機關強制戒毒了幾個月。出來后,李哥便向其要水泥和磚款,并提供了合伙人之一王強的簽名的結賬單,一共欠款18萬元。于小冰堅持認為這只是李哥與王強之間的交易,與合伙沒關系,而且只有王強的簽名,應該由王強承擔付款義務。雙方由此僵持了一段時間,也沒最后解決問題。李哥便向法院提起訴訟。一審法院確認了王強簽名的結賬單據的效力,并且認為王強的行為對全體合伙人都是有效的。判決后,于小冰與另一合伙人不服上訴到中院。
二審開庭那天,于小冰由于記錯了時間來晚了一個小時。隨他一起來的,還有一位老人,后來了解到是于小冰的媽媽。老人體態優雅,面色紅潤,帶了一頂絨線帽,讓人第一眼就有想親近的感覺。開庭時,老人就安靜的坐在旁聽席上。隨著庭審的深入,老人也漸漸地不安分起來,情緒也變得有些激動,在法庭陳述時不斷扭動著身體。終于在被上訴人答辯時,老人怒不可遏,站起來大聲斥責被上訴人是騙子,慈祥的臉也因激動變得扭曲。我一再制止其發言,告訴她,要遵守法庭秩序,未經法庭允許,不能發言,更不能斥責甚至侮辱訴訟參加人。老太太激動的臉漲得通紅,竟然撲通一聲跪倒在法庭,大聲喊著兒子是多么冤枉,對方是如何如何卑鄙,騙她兒子的錢。庭審不得不中斷,我讓于小冰把他母親帶出法庭好好勸一勸,安撫一下。于小冰嘟囔著把他母親帶出法庭,可能認為母親讓他丟臉了,在法庭外大聲斥責著,老太太不理會他的斥責,依然高喊著兒子是冤枉的。于小冰喊著:你趕快走,別在這呆著了,煩人。
姑且不談這個案件的是與非。老太太讓我看到了一個傳統的中國母親對孩子的愛是多么炙烈。對于母親來說,于小冰是沒有錯的,也是不會有錯的。所有的人都在欺騙她兒子,欺負她兒子。這是一位中國母親的一般思維模式。
在中國這個傳統觀念雖日漸淡化但依然根深蒂固的社會里,親情也變得越來越淡,但母慈子孝的傳統觀念依然是這個社會重要的倫理道德準則,母不慈、子不孝依然會被大多數人所詬病。母親的愛真的是無私和不顧一切的,于小冰的母親不惜為兒子一跪,為兒子喊冤。雖然二審也沒有支持于小冰的上訴。但對于老太太來說,她不管是與非,總之兒子被欺負了,受了委屈,她就要站出來保護兒子,多么偉大的母愛啊!
對于小冰,作為法官我不能斥責他,但作為兒子,30多歲了還讓自己的母親為此還操心,實屬不孝。孝在這個新時代,表現的很是轟轟烈烈,母親節、父親節,讓商家變成了一場盛會。就是在這喧鬧的背后,卻是孝的不斷淡化,越來越形式化。問候變成了短信,見面變成了視頻,關懷變成了禮物,這真的是孝嗎?
孝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中華民族延續五千年文化基因的一部分。中國人注重家的觀念,古代就有齊家才能治國的觀念,無數的小家構成國家。家的維系靠什么?靠法律是不行的,還要靠倫理道德,孝是基礎。但是孝不是母親節父親節,孝也不是哪一個禮物,孝是親情的凝聚,孝要靠點滴的積累,要靠一聲問候、一次陪伴、一起共餐來點點滴滴的凝聚。我無權對于小冰進行道德審判,但我只希望他不要讓自己的母親在為此事為他操心掛念。